在战争中,如果精准的知道敌人的方位和编成,那么就意味着战斗已经胜利了一大半。到了现代战争,更是已经达到了“被发现=被消灭”的地步。如今美军最引以为傲的航母战斗群,在南海被解放军全天候的监控,就是因为解放军已精准掌控了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位置。
“里根”号航母战斗群于6月14日穿越巴士海峡,进入中国南海,进行所谓的“例行训练”和多种任务活动。这是“里根”号航母战斗群,2023年首次在南海进行活动,并在此进行海上安全演练、舰载机飞行训练、海上打击演练,以及多兵种合成训练等多个科目。
不过让美军感到尴尬的是,从14日“里根”号航母战斗群一进入南海,就遭到了5艘中国海军舰艇的“组团围观”。而且“里根”号在南海活动的几天中,随时都有中国海军舰艇围观美军航母战斗群。这意味着,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实施全天候跟踪“抓捕”的能力,并且还在“里根”号航母面前充分展示了出来。
可能有人会说,美军的航母都是满载排水量10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这么大舰艇肯定不能隐身,那么要发现这么大的舰艇很难吗?其实如果从技术和战术的角度上看,真的很难。
首先,虽然美军航母的排水量都在10万吨以上,但是在茫茫大海上,这样的巨舰也可以用“一叶扁舟”来形容,在天气和海浪、鱼群等自然环境影响下,想精准识别出来不是那么简单。以当前的技术条件计算,能够准确定位航母的遥感卫星其扫描视野宽度约为35公里,而太平洋的宽度超过1万公里。
即便是在南海,其平均宽度也达到了1000公里左右。所以要在南海范围内时刻保持对航母的监控,那么理论上至少需要29颗卫星在太空运行。
在运行观测的同时,还要进行快速数据传输和识别判读,这就需要专用的数据链卫星传递消息,同时还需要大型地面站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而且传输和分析数据的时间还要快,如果太慢就没办法及时把发现的美军航母的消息传递出去,也就无法组织对航母的“围观”。
其次,仅仅发现航母活动的踪迹还不行,要能够为各类反航母武器提供精确导航和目标瞄准。这就需要有卫星或者航空平台持续对航母进行跟踪监视,并且把数据实时回传后方指挥部。再由指挥部分发给各反航母单位,然后由各单位发射武器,对航母实施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航母的导弹、鱼雷等等硬杀伤武器,其实是这个反航母系统排名中最后的项目,有效发现和锁定航母目标,才是反航母作战的真正难点。
时至今日,建立起完整的反航母作战体系的国家仅有两个,一个是冷战时期的苏联,另一个就是现在的中国。苏联在1982年马岛海战时,曾经紧急发射了多枚US-A专用海洋监视卫星,专门用来观测和锁定英国海军的航母。在马岛海战中,阿军能够取得击沉击伤英舰18艘(击沉6艘、击伤12艘)的辉煌战绩,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向阿军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不过,苏联的US-A卫星系统存在较大的技术缺陷,那就是为了确保情报准确性,US-A卫星的运行高度过低,从而导致卫星的寿命只有15天左右。根据苏联解体后公布的数据显示,US-A卫星的寿命非常不稳定,最短寿命甚至只有7天。所以,在马岛海战期间,苏联曾经紧急补发多枚US-A卫星,以保障阿根廷人的情报来源。但是,这样短命的设计显然无法有效保障作战行动的持续。
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研发自己的海洋监视系统,目前我国的海洋监视系统包括卫星、远程长航时无人机、天波雷达甚至是核潜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以侦察卫星、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等设备为主的一整套海洋侦察监视系统。依靠这套系统,当“里根”号航母,一踏入巴士海峡,实际上就已经落入了解放军对海洋监控的大网之中。
解放军除了建立了完整的由军事侦察卫星组成的监控体系之外,更是发展出包括远程长航时战略无人侦察机、运-9高新机特种改进型号,以及各种军舰、海巡船只等所组成的一个完整庞大的海空军事侦察网络。
这个巨大的侦察网络的建立,让南海甚至于整个西太地区,对于解放军是一种单项透明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军“里根”号航母刚穿过巴士海峡时,解放军的5艘战舰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其实,解放军军舰贴近“围观”美军航母战斗群本身也是一种战术。在和平时时期,美军名义上享有在南海“无害通航”的自由,但是我军能够集中大量军舰24小时不间断的跟踪美军航母,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综合战斗力:即我们有足够多的军舰,可以用“接力棒”式的方式保持持续对美军的监控。
同时我军舰艇紧贴着盯梢美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美军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让美军深刻意识到挑衅面临的严重后果。
美军在南海水域已经完全形同“裸奔”。表面上看来,美军航母战斗群是在南海炫耀武力,但实际上已经沦为解放军反航母战术的免费陪练。既然陪练送上门来,我们也就不必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