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振宁,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翁帆。


这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了。一位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自己的祖国最广为人知的事迹竟然是“老夫少妻”的婚姻。



当然,也有人会深入了解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无论是“82岁娶28岁”的婚姻,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样的成就,都离我们普通人太过遥远。


但杨振宁身上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那就是——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杨振宁在家庭教育方面,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在学术圈内,“子承父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作为当代物理学界泰斗的杨振宁,他的孩子却都和“物理”没有任何关系。


并不是因为孩子们天资愚笨。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小女儿杨又礼,都继承了父亲的聪慧和母亲的沉静,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成绩。


● 杨振宁全家福


杨振宁是一位作风民主的父亲,而不是严酷的大家长,他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选择。


他从来不苛求子女,更不会要求他们“和自己一样”。


这种民主的作风,来自于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青年时就在海外留学,无论是眼界还是学识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25年,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


杨武之还是华罗庚的“伯乐”。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候,原本要按论资排辈,从讲师开始一年年苦熬,才能成为正教授。是杨武之爱惜他的才华,力排众议直接给了他正教授的待遇。


● 西南联大


所以华罗庚曾经感动地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杨武之对华罗庚的才华自叹弗如,曾感慨道:“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儿子杨振宁一定会超过你。”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亲都未能免俗的梦想,杨武之也不例外。


自己没有完成的夙愿和未曾抵达的高峰,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杨武之羡慕华罗庚的数学天赋,他期望杨振宁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有朝一日完成超越。


● 1929年,杨武之与夫人罗孟华、儿子杨振宁


可是孩子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


杨振宁并没有如同父亲期望的那样,成为超越华罗庚的大数学家。我们都知道,他迷上了物理。


盼望儿子成为数学家的梦想落空了,杨武之却丝毫没有生气。


这就是他作为家长的伟大之处:如果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当然很好;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尊重他。


童年杨振宁


杨武之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出生于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对于救国图存的渴望,远远胜过对个人事业成功的追求。所以,不管儿子选择哪条道路,只要他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就足够了。


“慢慢来,不要急。”


这句话,少年时代的杨振宁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


杨武之非常博学,尤其在数学领域,但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没有让儿子过早接触数学。


这和当下很多喜欢“鸡娃”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让杨振宁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些和数学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在杨振宁一生的漫长岁月中,少年时打下的中国文化功底,却在人生中的很多时刻给予了他精神力量。


● 青年杨振宁


这一点很多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


学生时代背诵的古诗词和古文,很多都将会在成年后给予我们共鸣、安慰和激励。


古典文学的熏陶,可以健全一个人的心性。


杨武之尤其重视教育孩子学习《孟子》,以至于杨振宁至今还能背诵《孟子》全文。


直到中学时代,杨振宁开始对数学有了兴趣,经常主动去看父亲当年从国外带回来的书,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询问父亲。


若是其他的家长,可能会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刻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儿子。杨武之却很平和,他告诉儿子:“慢慢来,不要急。”



杨武之当然知道儿子的天分,他甚至曾对华罗庚放出“狂言”,认为以儿子的聪慧必然可以超越华罗庚。


但是他尊重教育规律,也尊重儿子的爱好兴趣。


“慢慢来,不要急”,与其说是告诫儿子的,倒不如说是他提醒自己的。


杨振宁选择了物理之后,他也坦然接受了。因为他明白,那是属于杨振宁自己的人生。


这种家庭教育方面的开明与尊重,成为了杨家的家风。当杨振宁成为父亲之后,他也是这样做的。


杨振宁的长子名叫杨光诺,出生于1951年。这个“诺”,就是诺贝尔奖的意思。


● 1957年,杨武之与杨振宁、杨光诺


杨武之给孙子起了这样的名字,是希望他的到来能给杨振宁带来好运,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长子长孙的到来意味着家族又有了崭新的延续,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而长子长孙,也往往被寄予了殷殷期望。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感情很好,他们很疼爱大儿子。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携子杨光诺


当时他们全家生活在美国,杨振宁做研究非常辛苦,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儿子。


他经常带杨光诺去书店,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一如杨武之当年对他的教育,他很重视杨光诺的教育,但从来不会刻意要求光诺学习物理。


杨光诺很聪明,但是对物理并不是很热衷。


时代在发展,杨光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正是美国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很多天资聪颖的年轻人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杨光诺也在其中。


作为杨振宁长子的他,同样选择了与父亲走不一样的道路。



但杨振宁完全理解并尊重儿子的选择。


杨光诺在中学毕业之后进入密歇根大学,开始了自己的计算机研究生涯,一直读到博士。


博士毕业之后,他毕生从事计算机行业,成为量子计算机专家,在业内拥有良好声誉。


而杨振宁的次子杨光宇,则显得更加“离经叛道”:他先是沉迷于化学,后来突然又迷上了天文学,后来干脆舍弃了化学老本行,改投到天文学的怀抱。


● 杨光宇


杨振宁最小的女儿杨又礼,则是喜欢医学,最后成为了一名医生。


虽然是女儿身,杨又礼的胆气却一点不输两个哥哥。她舍弃了美国医院的优渥环境,选择成为无国界医生,经常去非洲那些最贫苦混乱的地区从事医疗活动。


● 1982年,杨振宁全家福。左起:杜致礼、杨振宁、杨光诺、杨又礼、杨光宇


这样的选择,没有哪个父亲能够放心。


无国界医生前往的许多地区都不太平,政治环境恶劣,时不时都会有军事战争。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万一运气不好出事了怎么办?


杨振宁也为此忧心不已,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女儿。


杨家的孩子,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由自己做决定。


哪怕杨振宁在国际物理学界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大人物,他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作风民主、循循善诱的父亲。


这样的家庭教育,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如果他们都学物理该多好啊,仰仗父亲的余荫,也能在学界拥有一席之地。更何况他们天资都很好,必然能做出一番成绩……


可是,杨振宁从来不这么想。


他与友人的信件中,曾经提到过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所以,我要给您的忠告是:让他(友人的儿子)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在他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 杨振宁


杨振宁的一生,可谓是辉煌至极,站在无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子女教育有着清醒的认知:健全的心理、愉悦的人生,要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多了。


人生如梦,最终都会归于黄土,为何要为了“成功”而别扭痛苦一生?


只要对社会是有用的,不妨让孩子自由选择想过的生活。

作者:顾景言。来源:最华人(ID:wcweekly)。
举报/反馈

读者

897万获赞 131.7万粉丝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读者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