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马英九带着家人一起回乡祭祖,这是一场跨越73年之久的回归,也是一次等候了432个月的抚慰。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先生去世于2005年,临终之前只有一个遗憾,他告诉自己的儿子马英九:我没能看到两岸统一,希望你能看到。

在马鹤凌先生的骨灰盒上,写着这样几个字:

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所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可以“回家”,可以投入故乡的怀抱。

但这个问题对于马英九来说一直不容易实现,他从入政到今天,已经30多年,每一天想的都是如何让两岸统一,如何让父亲泉下安慰。

37岁的马英九砥砺至今,头生华发,年入古稀,73岁的样子虽然年轻而依旧儒雅,却无法回避内心432个月的煎熬。

父亲与母亲还算有幸,他们曾于1995年回内地探亲,并且携妻伴婿为自己的父母及祖辈祭扫,告慰亲人。

可马英九的身份特殊,所以哪怕父亲离世,只想着落叶归根,可他也没办法让父亲圆梦。所以只能等了又等。

这一等就是18年,在本月终于达成了回乡祭祖的梦想,终于回到了阔别73年的家乡。

从出生到如今,故乡于梦中一遍又一遍出现,可它真实的模样却在如今才得以实现,可想马英九当时的心情。

站在父亲的坟前,马英九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生活过美国的经历,一口流利的家乡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中国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来看到我祖父的坟,内心非常感动,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叔叔、姑姑已经过世了,到现在已经有38个,大家都能自立自强,一直遵照他给我们大家的遗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一边念着,一边泪流不止,数度哽咽之后,马英九已经哭红了鼻子。那是赤子之泪,是亲情之泪,更是内心梦想成真的感慨与激动。

可惜,现在的一切父亲都看不见了,但当他用家乡读念出自己的马家家训时,内心应该与父亲再一次相拥了吧?

“我父亲原来不知道,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说这是祖泽与孝思,我们祖父的祖泽,他儿子的孝思,他觉得他家庭教育没有失败。”

确实,马鹤凌先生是成功,他培养了一个没有忘记自己祖先,没有忘记自己出身的儿子。

人生之贵,莫过于“本心”。马英九在这方面,堪称很多人的榜样。

能说家乡话,能践行祖训,能认清根本,能看到未来,这样的马英九是有魅力的,至少,他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忘来处”之念如此让人感动。

可能马英九对此也非常莫名,自己明明从来没有回到过家乡的土地,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他根本就没见到过湖南省的样子,更没有听过乡音,了解过乡情。

可是,73年没回到过家乡却不意味着疏远,他在父母的口中了解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祖辈的荣光中向往自己的家乡。

“从37岁开始就负责处理两岸事务,如今73岁了,等了36年才有机会到大陆看看。”

这凭这份感慨,马英九便值得认可。

从祭祖之后,马英九几乎是踩着父亲的足迹开始追思之旅。湘潭县白石镇,岳云中学,曾留下父亲少年蓬勃的气息。

父亲生活的老家,每一寸土地都留着他的影子。马英九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一点,他以自己祖籍湖南湘潭为傲。

有一次,马英九接受台湾省媒体人陈文茜的采访,当她问道:“您的祖籍是哪里”时,马英九快速而开心地回答:“我们家是湘潭人。”

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来马英九是与毛主席同乡的。他们同根同源,来自一片土地,一个省市,甚至一个县城。

这是事实,马鹤凌先生生前曾经说过,他居住的地方是离毛主席的家很近的,走过去大概两公里不到的样子。

对于马英九来说,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身上流淌着什么样的血脉。

这种信念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被称为执念的,它牢牢缠绕着马英九的身心,让他一刻也忘不了家乡这个词,忘不了“根”这片土地。

所以,当踏上家乡的土地之后,马英九爆发自己“游子归来”的深情,他不但要祭祀父母,还要追思更多地与为和平努力过的人。

南京中山陵,马英九用心拜谒,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马英九心存戚然,祖国曾经遭受践踏,唯愿未来振兴,永远和平。

因为来一次不容易,所以马英九要在这片他所不熟悉却又深深眷恋的土地上多做停留。长沙、武汉、南京、重庆……

每走一处都觉得心安不少,曾经内心的紧张早已经被抹去,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不断重复的“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真诚。

马英九这一次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真实又不造作的和平爱好者的形象,让很多人看到了两岸统一的必要性。

也许,当他隔着马路与家乡人打招呼,说话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扎根故土了吧?而此后他要做的,便只有为“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了。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那是马家人的家训,却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它能滋养马英九的爱国情怀,也将激励更多人的未来。

举报/反馈

照见古今

127万获赞 37.9万粉丝
看看那些人的时代,那些时代的灰烬
国际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