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东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争林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齐楚两国则从中脱颖而出,明打暗斗争霸多年。
在纷乱如麻的局势中,楚国王族一边内讧,一边在外开疆拓土。
权谋相倾狠者胜。
楚成王与兄弟同室操戈,杀了哥哥后被拥立上位,继而北上东拓南征,在十余年的齐楚之争中反败为胜,把楚国的疆域拓展到拥有千里河山横跨江淮的程度。
然而世间格局风云万变,皇权在握四十多年后,楚成王已不复当年的高明远见。
同样因为权位之争,他被自己的儿子驱迫自尽,虽为楚国称霸打下基业,但在春秋明君中却排不上名号,反落得凄惨收场。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在辗转征战中病逝,其子熊艰继位。
熊艰的弟弟熊恽,因才智过人成了哥哥的心病。
其实两人年纪都很小,但熊艰对弟弟是羡慕嫉妒外加忌惮,总认为他迟早是自己的威胁,因而一直伺机除之以防后患。
熊恽的智囊察觉此事,就让他到随国避难。
熊恽在随国人的帮助下,里应外合杀掉了皇帝哥哥登上帝位,他就是幼年时的楚成王。
楚成王即位时,他的叔叔子元任职令尹执掌朝政,因扶持幼皇上位自傲难持,渐渐开始不干正事。
他在敛取财物的同时色令智昏,一门心思撩拨皇帝的母亲,战败而归还堂而皇之住进宫中。
最终被若敖公族的公申斗班斩杀。
子元内乱虽平,但楚国还面临着外面的叛乱和其他诸侯国的夹击,处境依然堪忧。
此时,楚成王做了个非常英明的决策,就是任命若敖公族的子文为令尹。
十余年的外患和内乱令楚国元气大伤,国库空虚。
贫困的百姓对财富集中在王孙贵族们手里极为不忿。
鉴于这种状况,子文建议“劫富济贫”,将贵族们的财富一部分上缴以解国库燃眉之急,并自己带头捐出全家财物,只留一日钱粮备用,搞得家里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楚成王知道后便找些名目给他发点奖金。
子文见拒绝不掉,遂以不上朝表示抗议。
不上朝怎么跟他议政啊,成王见他如此固执己见也只得作罢。
子文此举令举国叹服,贵族们一致响应,他所属的若敖公族更是率先行动起来。
由于全国一条心,楚国的财政难关很快就扛了过去。
有了子文的辅佐,楚成王的雄才大略终于得以施展,他不仅保住两代皇帝创下的基业,还将楚国的疆域拓至千里,进入与齐国争霸的新阶段。
子文上任后,在楚国平定内乱、纾解财政困难等关键时刻,给了楚成王极大的支持,帮他顺利渡过难关并迅速立稳脚跟。
在本族人触犯法律时,子文也大义灭亲,对戴罪之人,晓之以理,同时拒绝官方网开一面的人情,称自己身居高位理应作出表率。
楚成王得知此事后,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去见他,深感得此廉明的重臣,实乃上天的恩赐。
有了这么好的搭档,楚成王很快将国内局势稳定下来,这才腾出精力来专心对外。
早在楚文王时期,齐楚两国就多有博弈,文王死后,楚国又经历了十几年内乱,如今的齐国已是中原之首,非楚国可比。
在子文的主张下,楚成王采取了上敬周王,下对各诸侯国团结友爱的外交政策。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楚国与齐国表面上不再敌对,与其他各国更是平起平坐,进入较为和平的发展时期。
楚国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国力比起很多诸侯国要强不少,因此,楚王便借奉命讨伐周朝叛军乱臣的名义,将一些弱小之国收入囊中。
楚国翅膀渐硬后,连续三年攻打地处中原的郑国,郑王被打得难以支撑,深感楚国的今时已不同往日。
就在郑王眼看招架不住的时候,齐桓公三次召集中原各国开会,意在帮助郑国稳定局面,防止楚国的扩张势头。
响鼓不用重锤,楚成王当然也看出周王的意图,两国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起来。
由于楚国一心北上,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先撕破脸,亲率齐、鲁等“八国联军”攻打楚国。
楚成王决定先发制人,便派人跑到齐营交涉称:“咱们两国一南一北,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你们没事跑过来打仗是几个意思?”
齐国相管仲说:“这不是你们该进贡的包茅没交嘛,宫里过滤酒渣都没得用了,我们就是为这事来的,另外,还要查一查昭王南巡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回去。”
楚国使者忙答,贡品没交确实错了,回去立马补上,但昭王为什么没回去可就不知道了。
既然不知道,“八国联军”就继续前进,到了陉山,楚成王亲自率军迎战,将联军逼退到了召陵,随后两军便处于对峙之中。
齐桓公此时想的是让对方臣服,楚成王则希望保存实力挑战霸主。
时间很快到了夏天,楚成王使者到联军营地斡旋。
齐桓公带使者检阅了联军部队,并称联军的组成是各国交好的结果,这么强大的部队,几乎指哪打哪,所以希望齐楚也能友好相处。
使者表示楚王正有建交之意,但也并不惧怕武力,因为楚国的山就是城墙,水就是护城河,兵马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齐桓公明白屈完的话必是楚王的态度,楚国虽不是铁板一块,但打起来确实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利弊权衡之下,齐楚两国达成盟约,中原局势暂时得以稳定,楚成王也保存了实力,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
楚成王对齐桓公以战求和,虽是兵行险着,却展示了他与子文这对君臣组合的战略眼光,和胆大果决的行事作风。
召陵之盟后,郑国在中原各国的勾心斗角中投靠楚国,被齐桓公率军攻打。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北上,希望通过围攻许国解除郑国的压力。
但齐桓公没有中计,反而强攻郑国,郑王被迫与齐国和盟。
楚军这一次仍然没有与齐国正面交战,而是转而向东为日后布局,但楚军的威势已让中原各国大为震撼。
公元前645年春,楚国的势力已扩展到淮河流域,楚成王开始攻打位于今江苏境内的徐国。
齐桓公再组联军救徐,但此次各诸侯王已对楚国心有畏惧,兵倒是发了,但都不亲临战场,而是找托辞留在后方呐喊助威。
远涉而来的楚军并不急躁,打打停停中,耐心地与中原联军耗到了冬天。
联军内部其实并不团结,宋曹两国虽然在这边共同抗楚,但在另一边,宋国却借机抄了曹国的“后院”。
楚成王等的就是他们自乱阵脚,自然抓住这大好时机将徐国一举拿下。
人心一散,联军也就倒了。
雪上加霜的是,管仲在这一年撒手人寰,齐桓公犹如痛失臂膀,齐国也元气大伤。
此后几年,齐王试图收复失地,都未能得偿所愿,他眼见齐国颓势渐显,却已无力挽回。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楚国终于在十余年的齐楚之争中反败而胜。
这既得益于天时、地利,更成事于楚成王与子文的文韬武略和齐心勠力,楚国也从此走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
齐桓公身故后,在五子争位的混乱中,太子昭投奔宋国,并在宋襄公的助力下,平息了国内叛乱,登上皇位。
正是这份功劳,让宋襄公产生了与能力不匹配的野心。
此时的宋国也恰逢盛时,宋襄公认为自己足以趁势取代齐桓公在中原的地位,这让他成为楚国扩张路上的绊脚石。
但楚国并没有上来就打,而是与其他诸侯国搞好外交关系,蓄势以待后发制人。
宋襄公已自诩老大,且言行暴劣而不知,搞得众盟国与之离心离德关系交恶。
陈王穆公遂发起了一个抱团取暖的中原六国盟会,其中就包括了已进入中原的楚国。
楚国虽是外来户,却是会上实力最强的一家,在一群焦头烂额的诸侯王之间,楚成王显得气定神闲,自然而然就成了主事的中原霸主。
宋襄公见状心意难平,第二年也联系各国在鹿上搞了个盟会,见楚国未有异议,又紧接着发起了联盟活动,像召唤小弟一样让楚成王出席。
楚成王应召前往,到了现场就把宋襄公扣下,将他好好羞辱了一番,关够了又将其放了回去。
哪知宋襄公不知进退,转过念来纠集了几个羸弱小国打起郑国来。
为什么呢?
因为郑国早在齐桓公去世后就拜了楚成王的马头,郑楚两国交情甚好,并不听从宋国的摆弄。
宋襄公想着既然惹不起楚国,就拿它这不听招呼的盟友出出火。
殊不知,这等于亲手给了楚国攻打宋国的理由,也给他自己挖好了坟墓。
这年冬天,宋军在泓水被楚国大军围攻,以卵击石大败而归,宋襄公身受箭伤,第二年不治而亡。
宋襄公忙活了好几年没有达到目的,还搅动了中原时局,以一己之力将各国势力团结在楚成王身边,可以说为成就楚国在中原的霸业立了大功。
在助力楚成王立足中原后,年事已高的子文将令尹一职传给了同是若敖族的子玉。
子玉上任伊始,在宫中见到了流亡到楚国的晋国王子重耳。
他见楚王对重耳礼遇周到,便进言道,此人日后定会称王,是楚之大患,皇帝应将其杀掉以绝遗祸,但楚成王拒绝了这个建议。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王的帮助下登基,史称晋文公。
不久,晋文公带兵从狄人手中抢回周襄王,被周王大加封赏,要钱有钱,要地有地,晋国从此异军突起。
中原小国为了生存,在楚晋两国间左右摇摆,立场不坚定地很快就倒向了晋国。
虽然,晋文公落魄时深受楚国之恩,但由于秦晋素来交好,因此在秦楚冲突时还是站在了秦国一方。
秦攻宋时,晋出手相助,楚成王便派子玉发兵宋国,对抗秦晋大军。
这期间,楚国的盟友纷纷倒戈,楚成王便命子玉解宋围撤军。
子玉错判了形势试图出战,向皇帝要了增援后,先游说晋王改弦更张不成,便向晋军展开强攻。
可惜楚军不敌对手,子玉在尽力保全大部队的兵力后,败阵而归。
虽然围宋抗晋是楚成王的主意,下令撤军又发援兵,也使他于混乱中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但大败之后,子玉首当其冲罪责难免,在楚王的威迫下只得以死谢罪。
这以后,晋文公霸业逐渐登顶,楚成王的政途却急转直下。
子玉死后,子上接替了令尹之职,这也是个非常敢言的人,在立太子一事上,他一早就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太子名为商臣,善攻心计,当初为坐上太子位曾收买了不少朝中大臣替他说话。
子上并不知道这些事,却在皇帝向他征询意见时坦言,商臣的面相是个狠人,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劝皇帝不要选错人。
但成王这一次又没听劝,而且这话还传到了商臣的耳朵里。
成为储君后,商臣便在父皇面前诬陷子上在军中受贿,致使楚成王错杀了子上。
事后有人冒死向皇帝讲明了真相,楚成王便开始提防商臣,并考虑换掉这个太子。
商臣得到风声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带人杀进皇宫,强迫父亲自我了断。
楚成王见事已至此,便对太子说,希望能让他吃一碗熊掌再上路,实则是在期待援兵的到来。
商臣心知他的用意,勃然变色,一口拒绝了这个要求。
楚成王见无人来救自己,便在绝望之中自缢身亡。
据说,死不瞑目的楚成王,在新王颁布谥号时一直不肯闭眼,直到“楚成王”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才终于合上了双眼。
前有子文替楚成王拆家解难,可他临死却没能等到一个舍命营救的人。
若敖公族在他一生的辉煌中厥功至伟,但子玉和子上却都接连被杀,这不是简单的偏听偏信,是他放弃真假和对错,下意识对皇权的保护,从而使自己由一个兼听则明的贤君,逐渐成为一个刚愎自用、贤臣远离的皇帝。
从幼年被权力裹挟杀兄称帝,到晚年因儿子夺权被迫自杀,楚成王是一个为权力而生的人,却又因为权谋亲手葬送了一世英名,没能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留下一笔,这大概就是他的宿命。
学术科研信息网—楚国八百年的璀璨文明:《楚国史》楚成、穆王争霸中原
荆州师专学报:《楚成王争霸述论》,魏昌
中国知网:《楚公族相关问题研究》,胡亚东
中国知网:《春秋战国时期楚王谥号研究》,石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