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提到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

的确,在当今资本主义盛行的世界格局里,中国作为世界头号社会主义强国,彷佛一盏明灯一般照亮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不屈人民。

那除中国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社会主义国家呢?朝鲜?越南?亦或是那些你可能听闻过,但具体叫不上名字的“非洲穷兄弟”们?

人们对现今社会主义的认知似乎只局限于亚洲,非洲,这些可能不那么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然而,在资本主义盛行的欧洲,也曾经存在过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

这个小国家曾被认为是欧洲社会主义最为坚定不移地捍卫者之一,也曾经引领着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声称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之上的国家。

在当时阿尔巴尼亚被具有戏剧性地赞誉为“社会主义明灯”。

那为何曾经的“明灯”现如今我们却鲜少听闻,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风云变幻之地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上,土地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但却自古以来就是风云变幻、兵家必争之地。

阿尔巴尼亚曾经是古代众多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尔巴尼亚,并将其作为旧部落社会制度的后花园。

随着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基督教经济关系的掌控,阿尔巴尼亚经济衰退加速,大批农民受到剥削和压迫。

在长期的奥斯曼统治下,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倒退。

而阿尔巴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独立建国,但是随之而来的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政府不稳定,经济困难,政治动荡

不仅如此,阿尔巴尼亚的“内忧”没有解决,“外患”却接踵而来。

在二战期间,意大利通过对阿尔巴尼亚的强占,阿尔巴尼亚政府失去了独立性,权力被缩小到了附属于意大利的一个区域。

而就在这时,共产党人带着马克思主义天降救场

1944年,阿尔巴尼亚由共产党组建的民族解放运动成功推翻了意大利军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内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阿尔巴尼亚人民和政府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而当时社会主义头号强国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广结良友,按理说阿尔巴尼亚应该趁着这阵东风,扶摇直上才对,那为什么后来又说它“作死”呢?

从社会主义先驱到自己“作死”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率领他的部队在1944年解放了这个小国家

建立了由阿尔巴尼亚工人和农民组成的“人民民主政府”。

美好的蓝图就此展开。

在1950年代初期,恩维尔·霍查改革了农业和工业,并将阿尔巴尼亚从一个贫穷和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60年代,该国成为一个忠实的共产主义国家,在一系列政策上紧密跟随着苏联和中国。

看看“明灯”当初的选择,世界三大强国中两个跟他玩得好,他不起飞谁起飞?

苏联曾经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来帮助该国建设。

随着阿尔巴尼亚在1955年加入华沙条约组织,苏联还向该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苏联在阿尔巴尼亚建设了许多工厂和基础设施,例如具有宏伟规模的铁路工程、原料冶炼厂和火力发电站。

此外,苏联还培训了数以千计的阿尔巴尼亚技术工人和经理人才,为阿尔巴尼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

“苏联”老大哥以身作则,中国自然也不甘人后。

据报道,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具体项目包括,中国在阿尔巴尼亚建设的水电站、道路和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农业贷款和技术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升级之后,中阿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技术援助、建设援助、教育援助以及医疗援助等。

1966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他的访问阿尔巴尼亚期间表示:“中国人民与阿尔巴尼亚人民一样,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建设者和战士。”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政策,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然而,在尼克松访问期间,阿尔巴尼亚代表因与中国政府存在分歧而拒绝参加观礼活动。

心胸不大,难以成气候——这也为后来与中国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

然而,随着斯大林去世和苏联国内的经济困难,苏联开始无暇顾及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间的政治亲缘也随之减弱。

阿尔巴尼亚还因不满苏联的一些外交政策,而转向社会主义集团以外的国家。

在1961年,苏联突然停止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石油援助,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实,关于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恶化还有一种更具个人色彩的说法,说是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不仅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私交甚好,同时他也是斯大林的“死忠粉”,即斯大林的坚定拥护者。

而斯大林逝世后,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在任期间的种种政策,这激起了恩维尔·霍查的强烈不满,由此与苏联逐渐交恶疏远。

不管怎么样,从结果来看,阿尔巴尼亚在得到了苏联大量援助之后选择背弃苏联,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损害了阿尔巴尼亚的国际形象。

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阿尔巴尼亚的“作死”之路才刚刚开始。

左右开弓,内忧外患

如果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关系的恶化是苏联变了,那阿尔巴尼亚随后与中国关系的恶化才真的印证了什么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

起初,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与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有着一定的思想上的共鸣,两国之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是友好的。

霍查认为,苏联是刚刚从独裁主义中走出来的国家,无法给其他国家提供真正的社会主义帮助,而中国则在不断地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因此,阿尔巴尼亚在外交政策上开始倾向于中国,而不是苏联。

作为反馈,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在政治上支持了阿尔巴尼亚。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阿尔巴尼亚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1970年代也开始逐渐恶化。

首先,阿尔巴尼亚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的意识形态,逐渐变得差别越来越大。

阿尔巴尼亚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背离了毛泽东的原则,属于倒行逆施,否认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根本地位。

同时,阿尔巴尼亚也对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逐渐调和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和反对。

其次,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逐渐变得贪婪,他们开始想要更尖端的武器装备。

阿尔巴尼亚指责中国的援助项目缺乏高水平技术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些援助都只是些破铜烂铁,只会让阿尔巴尼亚的武装部队缺乏战斗力。

同时,阿尔巴尼亚也对中国对某些世界领导力组织的逐渐接纳,表示出极大的不满。

最后,阿尔巴尼亚对中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意见很大。

阿尔巴尼亚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强国,外交方针不够坚定强硬,没有很好地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有过多的妥协,这是阿尔巴尼亚无法接受的。

由此我们看出,阿尔巴尼亚政府并没有与时俱进,即使调整自身定位,没有及时认清全球形势。

不仅如此,阿尔巴尼亚在外交方面层层恶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也急转直下。

首先,阿尔巴尼亚在恩维尔·霍查的统治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不断打击摧毁反对派和异见分子,由此造成了国家内部的一言堂的状况。

大量的政治犯和异议人士被囚禁和驱逐,使得社会缺乏了意见多元化和合法反对权威的渠道。

恩维尔·霍查因此被誉为是当时欧洲最严格的独裁者之一。

再者,该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在国际贸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地位。

由于阿尔巴尼亚不愿与其邻国特别是带外国资本的国家商业往来,它被孤立在国际贸易中。

这使得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欧洲最穷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而随后与中苏两国的决裂更加剧了这一点。

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去世后,政治权力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新上任的领导人更是都继承了他的所谓“铁腕政策”。

对疑似反对派分子进行镇压,这种铁腕手段大大破坏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另外,阿尔巴尼亚政府采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生产资源的浪费和价格的贬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不仅如此,阿尔巴尼亚的政治体制变化频繁,政府的组成和行使职责时常发生变动,法律制度也不健全。

总的来说,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在政治上长期集权的管理下发展的,但由于经济困境和外交孤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国政治生态、社会制度和国际地位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明灯”不明,希望犹在

随着阿尔巴尼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相继失败,伴随着“东欧剧变”,在1992年阿尔巴尼亚民主党宣布,阿尔巴尼亚正式结束社会主义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巴尼亚是在所有东欧国家中最晚废除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至此,社会主义的“明灯”从欧洲熄灭。

阿尔巴尼亚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后,开始民主化进程的过程并不顺利。

在民主化初期,民主党的领导人贝里沙通过操纵大量银行业务,导致了大量银行倒闭,进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紊乱——许多人试图逃离这个灾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亚经历了内乱和经济困顿,人民生活状况大幅恶化。

在1997年内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开始重新逐步发展,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也开始逐渐提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加强法制和反腐败力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以吸引外来投资等等。

政策的实施改变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社会情况。

投资、旅游和出口成为阿尔巴尼亚主要的经济来源,国内产业和制造业也有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阿尔巴尼亚现如今也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加入欧盟是阿尔巴尼亚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而加入北约后,阿尔巴尼亚成为了该组织首批拉夫国家之一,加强了政治安全保障,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同坦桑尼亚的合作计划,正加速阿尔巴尼亚与国际社会融合的步伐。

阿尔巴尼亚一路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逐步开始摆脱困境,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虽然要实现更全面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比如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完善国家机制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实现可持续、包容和稳健的未来发展等,但一切总归是欣欣向荣的。

作为曾经的盟友,我们也曾共同拥抱马克思主义,一同畅想过未来,至此我们也希望阿尔巴尼亚从困境中走出来,走向发展和繁荣的道路。

通过加强政府建设,推进市场经济,加强与国际合作,建设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斯洛文,托马斯《中阿关系的历史和前景》

蒋欣琳《中苏阿政治关系研究》

徐笛夫《20世纪70年代阿尔巴尼亚外交的转向: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渐行渐远》

萨卡斯,约瑟夫《字母表的阴影:阿尔巴尼亚的政治与文化》

举报/反馈

桃烟读史

104万获赞 18.5万粉丝
饮酒说历史,醉心不醉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