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冯顺弟同意嫁给49岁的胡铁花做填房,六年后,胡铁花因脚气病去世,23岁的她不仅将自己的儿子抚养成材,还完美地处理了婆媳关系。
14岁的时候,她去参加上庄的“太子会”,听得最多的就是胡铁花的大名,也见识了村里人对胡铁花的敬重。
17岁的时候,胡铁花请媒婆上门求八字,冯父以“庄稼女配不上做官的胡铁花”为由拒绝了,他最大的顾虑还是胡铁花年纪太大,还有6个子女,最大的女儿比冯顺弟都大了6岁。
冯顺弟深思熟虑后决定要嫁,这一决定让冯父唉声叹气,气自己没用;也让冯母害怕,怕女儿嫁过去受委屈,更怕乡亲嘲笑自己卖女儿。
这些世俗的观念,冯顺弟心里明白,但她对胡铁花的印象停留在三年前的“太子会”,在她眼中,胡铁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也是能给家人最大帮助的人,幸运的是,胡铁花没有辜负她的选择。
冯顺弟嫁到胡家的第三天,大儿子也娶亲了,大女儿早已嫁人,二女儿过继给了别人,家中只剩下老二和老三一对双胞胎儿子,还有比冯顺弟小三岁的三女儿。
这样一大家子人,年纪不大的冯顺弟做后妈根本没有威严,地位十分尴尬,还好胡铁花娶她回来不是来当“保姆”的,没多久就带她一起去上海上任,离开了这个复杂的大家庭。
在上海无论有多忙,胡铁花都会抽空教冯顺弟识字,还为她定制了红纸方字,亲手写下楷字,短短几年,冯顺弟从目不识丁认识了一千多字。
后来有了儿子胡适,胡铁花又把教她的字,教给儿子,她在一旁做助教,胡适学新字,冯顺弟就温习旧字。
一家三口的日子在笔墨纸砚间留下了点滴温情,直到胡适三岁八个月的时候,胡铁花因脚气病病逝,23岁的冯顺弟担负起整个家族的责任。
她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不放松,对其他子女,她也做到了进退有度,不仅维持了家族的尊严,也完美的处理了婆媳关系。
关于胡适的教育,她是非常重视的,三岁半就让他进了家塾,不仅读了父亲亲自编写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和《原学》,还读了包括四书五经等12册书。
年纪再大一点,胡适进乡里的蒙馆,在那里,每个学生的学费只有两元,先生也只让他们读死书,背死书。
冯顺弟却有自己的想法,第一年就给了先生6元,接下来的几年,她每年都增加2元,到最后都涨到了12元,只为了请先生给胡适讲书。
所谓讲书就是读一字,就要讲解一下字的意思,读一句,就要明白这句的含义,看似简单的小事,却让胡适从小就比别人更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受益终身。
胡适体弱,不爱乱跑,就爱看书,小小年纪就有了“先生”样,但小孩子总会犯错,即使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胡适,也有调皮的时候。
如果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她会等第二天早上,胡适起床后,跟他一起回忆昨天做了哪些事是错的,说了些什么不该说的话,一切“复盘”结束,胡适还是能第一个到学堂。
若是犯的事大,当晚冯顺弟就会关起门来教训他,先是指出错误,然后或罚或打,但是不管罚的多重,她都不许胡适哭出声来,在她的观念里,教育孩子不是出气,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在教育胡适的时候,冯顺弟有家长的威严,奖罚分明;在面对继子的时候,她也有“家长”的担当,即使她比他们大不了多少。
胡家老大是个“败家子”,不仅抽大烟,还要耍钱,为了让他有节制,冯顺弟在本家长辈的见证下,给他定了每个月的费用,显然,这个方法并没有用。
他没钱了就偷家里的东西去卖,卖不掉的就去典当,即使这样,他还是不够花,欠了一屁股债就躲起来,到了年底,要账的排着长队朝冯顺弟要钱。
除夕夜,一群讨债的坐在大厅里不肯走,冯顺弟在他们的注视下,有条不紊安排年夜饭,祭拜灶神,发压岁钱。
直到快要“封门”的时候,她悄悄从后门走出去请本家长辈做主,挨个给债主们开钱,好说歹说才把他们打发走。
债主走了,老大才敲门回家,冯顺弟见了他没有一句责怪,脸上甚至连点怒气都没有,这样的除夕,在胡适的印象里过了六七年。
不懂的人以为这是溺爱,是懦弱,实则是气量大,不跟晚辈一般见识,又有担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和万事兴”。
要想真正的“家和”,和睦的婆媳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冯顺弟的两个儿媳都比她小不了多少,平时她对儿媳们的行为,总是睁只眼闭只眼,太过分了,她不吵不闹,有自己的妙招。
大儿媳妇无能不懂事,二儿媳妇能干但气量小,两人闹别扭的时候,就打骂自己的孩子,指桑骂槐,每次她们闹的时候,冯顺弟都装作没听到,要不就去邻居家坐一坐。
实在忍无可忍了,她就在自己的屋里落泪,慢慢地清哭出声,不说谁对谁错,只说自己命苦,胡适去劝也没用。
这时,惹祸的儿媳妇就从自己屋走出来,先去厨房烧水泡茶,再端着茶去冯顺弟屋里敬茶,劝说一阵就退出去了,谁的坏话都不用说,也不用谁特意认错,这样哭一场,家里准能平静一两个月。
与其说这是“一物降一物”,不如说是冯顺弟进退有度。
在冯顺弟46年的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就是跟胡铁花伏案学习的几年,此后,她便接替胡铁花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提到冯顺弟,人们都在关注她嫁给一个老头子好可怜,这确实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但冯顺弟不需要这样的同情,更没有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她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命运,“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