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狮”估计怎么都无法料到,他折腾了几十年,竟然在死后又落下了笑柄,人们对他的“新鲜感”似乎从来没有变淡过,就连他的遗体都成为了新热点。
纵观他的一生,曾创造过无数世界级的“名场面”,在他的治下,整个利比亚都在挣扎,似乎,一切终于结束了。
27岁时,卡扎菲像是一个疯子,他在几乎没有任何妥善准备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利比亚电台,得以政变成功,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并称“革命双雄”。
此后,利比亚就这么进入了卡扎菲时代,而卡扎菲本人似乎名号更响,还有“万王之王”的称呼。
说到头来,他背后的国家似乎没有将他捧成“重要人物”的能力,即便这里发现了大量石油。
而卡扎菲能成为“流量中心”,归根结底都得益于他的“个人魅力”,他总是在制造热点。
对于他来说,一国元首就是要通过外交来证明存在感,而他的外交风格独树一帜,堪称“前无古人,后大概率无来者”。
若是他想要去哪个国家,基本上马上就要出发,也从来不关注对方元首正在做什么,凭这件事,卡扎菲就能在国际上出名,很多国家对他都非常反感,可又觉得利比亚有石油资源,对待一个国家元首,不太好直接得罪。
2000年7月,卡扎菲准备出席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的第36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300辆汽车浩浩荡荡组成了车队。
不过,在去开会前,卡扎菲还先去访问了法索、尼日尔、加纳等国,给这些国家的接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或许,在卡扎菲的外交理念中,对待穷国就应该“炫富”,对待富一点的国家就应“飘忽不定”,让对方深刻的记住自己。
一次,卡扎菲突然想要去开罗见纳赛尔总统,并要求警卫人员和礼宾人员马上就安排专机。
理论上,一个国家元首出访是需要携带警卫队的,奈何他的卫队那会正在沙漠基地训练,根本就赶不回来。
卡扎菲向来说干就干,他可等不及卫队再从沙漠中摸回来,于是立即要求飞机驾驶员起飞。
就这样,卡扎菲只是带着礼宾人员和驾驶员上了飞机,等飞机抵达开罗上空后,纳赛尔总统才知道卡扎菲已经到来。
埃及可以说是最倒霉的,因为卡扎菲的突访不止一次,就像是老师突然出现检查学生的情景。
在萨达特执政时期,卡扎菲又突然来了,那会萨达特总统还在国外开会,也不得不临时回国准备接待卡扎菲。
还有一次,卡扎菲还是这么跟旅游观光一样赶来,萨达特正在外面演讲,实在赶不回来,卡扎菲在宾馆怎么都没能等到萨达特,干脆坐飞机回利比亚了,留下了风尘仆仆赶回来后一脸懵的萨达特总统。
他这种突访式的风格就像是去见老朋友一般,可这是两个国家的元首会晤,怎么都得在乎点影响。
说卡扎菲不在乎外交,可人家每次出访都是前呼后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暴发户。
其实,卡扎菲也和中国有过外交史,当时的中国也在“交朋友”阶段,所以并没有直接拒绝他,可卡扎菲却根本分不清大小王。
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有了很强的影响力了,在第一代“外交天团”的努力下,中国的“朋友圈”已经初步打开,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解了中国。
没想到,卡扎菲也注意到了中国,不过他却通过一个极为刁钻的角度:原子弹。
那会,卡扎菲的心腹贾卢德来访,上来就要求购买原子弹。
新中国不可能答应他这种无理要求,于是断然拒绝。
没想到这个卡扎菲还蹬鼻子上脸了,他还威胁起了北京方面:“可以不惜一切购买原子弹,目的是帮助苦难中的巴勒斯坦人,帮助阿拉伯世界挽回颓势,顺便干掉以色列,只要中国卖了原子弹,就和蒋介石政府断交。”
不过,周总理在听闻这件事后,并不想把话说得太绝,这毕竟是个外交场合,总不能采用和卡扎菲相似的路子。
善于圆场的周总理如此回复:“在制造原子弹的数量上,我们就算再努力,也赶不上超级大国,我们不怕原子弹,但也不会用原子弹吓唬人,更不会以原子弹去做买卖。”
卡扎菲眼看没什么好谈的了,就让贾卢德回来了。
毛主席听完事情的经过同样非常生气,他当即就和周总理说:“中国再怎么缺钱,都不能为了和利比亚建交而购买原子弹,卡扎菲太讨厌、太狂妄了!”
当时的中国确实很需要拓展“朋友圈”,特别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外宾,平日里毛主席再忙都会抽着时间去见一见,在贾卢德到来之前,毛主席还专门见过了非洲马里和几内亚的部长。
贾卢德作为利比亚的总理,他若是本着友好态度前来,那么毛主席怎么样都会见他一面的。
可利比亚那种耍无赖的行为,见多识广的毛主席根本不愿意买账,同样不愿意去见对方的人。
估计连卡扎菲都没想到,当时比较缺钱的新中国根本不认他这个“土豪雄狮”,从另一角度看,卡扎菲张口就提到原子弹,估计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购买原子弹的经济实力。
而且,卡扎菲也是很崇拜毛主席的,他还将自己称为“毛主席的好学生”,还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有红宝书,利比亚有绿宝书!”
这个“绿宝书”显然是卡扎菲自己起的名字,由于宗教信仰相关,卡扎菲把绿色定义为“吉祥色”,他们国家的国旗都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变成了一块纯绿色的布,放眼世界都是相当稀奇的东西。
不过,毛主席显然不承认这个学生,也就批评了他一次,从此也没有再提到他。
反倒是卡扎菲对中国一直都很感兴趣,双方的关系经历了一段迟滞,最终于1978年8月建交,当时毛主席已经不在了。
这个难缠的卡扎菲,最后还是落到邓小平的手中。
1982年9月下旬,卡扎菲访华,这也是他唯一一次踏上中国土地。
用四个字概括卡扎菲的表现,那便是“傲慢无礼”。
卡扎菲来的时候,他的随行人员和警卫分别乘坐两架飞机,可中方要搞接待工作,最起码得知道卡扎菲本人坐在哪架飞机上,结果连续多次沟通后,利比亚方面一直没有给出具体的资料,还说那是“绝对机密”,只有等飞机降落后才能知道。
中方本着“不计较”的原则,也就没跟他扯那么多。
结果,小小一个利比亚,一下子来了几百人,确实把接待人员吓了一跳,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群珠光宝气的女兵从飞机上下来。
利比亚方面解释说:“这些女兵都是卡扎菲的女保镖,得给她们单独安排一层楼,最好是个个单独住,实在不行宿舍也可以,这些女保镖还需要跟着卡扎菲出席一些活动,并担任警卫工作。”
不少中国媒体都没见过这种奇葩阵仗,所以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似乎是这些女兵给了卡扎菲脸面,后来在和邓小平的交谈的过程中,卡扎菲也谈及了自己的女保镖。
有一位外交官全程陪在卡扎菲的旁边,卡扎菲还突然想起了过去毛主席的政策,他说:“事实证明,人民战争和全民皆兵思想是正确的,为了战胜敌人,利比亚也应该学习起来,女兵也不例外。”
没人好意思拆穿卡扎菲,他就算学习也只是学了个皮毛。
卡扎菲也专程解释了女保镖的事情,他说:“我们正在对外宣传,利比亚是坚强的,正在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任何进攻的企图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在和中方外交官聊天时,卡扎菲还询问了对方的业余生活。
对方如实回答:“我会看看书、看看电视,有的时候也会花时间陪伴孩子,要是同学聚会了,我也会赴约,而且我每天都在我坚持散步锻炼身体。”
听完这些,卡扎菲感觉到这种生活非常充实,是个自由的人。
显然,卡扎菲的反应出乎了外交官的意料,于是当即提出了心中的问题,难不成,卡扎菲还不自由吗?
没想到卡扎菲却马上开始讲述起自己的“功勋”:“我是革命领导人,责任太大,目标也大,容易引人注目,在如此复杂的世界,我也被设置了重重框架,我的警卫员都是前呼后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自由。”
随后,卡扎菲还将自己的《绿皮书》赠与对方,让对方有空了研究一下其中的论点。
这样的外交手段,确实让一旁的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当时的卡扎菲是反美反西方的,所以他这次来,提前也说了要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并带来了很多项目。
此时的中国正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有国际大单了,有合适的国际项目自然是要合作的。
邓小平和卡扎菲谈了不少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住房、通讯设施等,其中有一个人工河项目都高达几百亿。
一旁的翻译后来都回忆道:“卡扎菲当时趾高气昂的。”
这次会面也发生在邓小平会见侯赛因国王后不久,所以邓小平后来还说:“卡扎菲与侯赛因国王截然不同。”
没想到,后来卡扎菲并没有最终同意什么大项目。
从此,两个国家之间基本就没什么来往了,特别是后来卡扎菲和台湾当局“眉来眼去”,更是加深了北京方面对他的反感。
对于卡扎菲这种人,有人会选择惯着他,这似乎是他“独树一帜”的原因。
在2006年,民进党当局甚至还吹捧起了卡扎菲,在面对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时,民进党当局人士宣称与利比亚同样喜欢绿色,绿色让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且,自诩为“非洲领袖”的卡扎菲,对中国越来越不满意,还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过大,影响到了他的地位。
可在一些基础贸易方面,卡扎菲又离不开中国,因为“中国制造”最具有性价比。
即使是在卡扎菲政权完蛋之前,中利之间在2009年的双边贸易额还一度高达51.7亿人民币,还保持着较大的增长势头,中国企业还在利比亚承包了大量的工程项目。
卡扎菲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人,也难怪中国学者在分析中利关系时还提到:“考虑到卡扎菲对华政策不够稳定,对于他的很多做法,应该审慎对待。”
折腾了几十年的卡扎菲,最终还是将自己给折腾进去了,其实隐患早都留下了,只是利比亚民众似乎在卡扎菲的影响下习惯了。
由于有了石油,利比亚还曾一度成为全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是由于后来石油分配收入不均,利比亚国内各个部族的矛盾便日益升级。
若是按人均计算,利比亚在2009年的人均GDP一度能高达1.6万美元,可这个国家电力公司的普通职员月薪只有300美元,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卡扎菲的操纵下,整个利比亚都处于“国富民穷”的状况之中。
所以,只要有什么突发情况发生,那么比利亚内乱都是情理之中。
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了大规模抗议,要求卡扎菲实行民主变革。
在外部,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让卡扎菲倒台,不过这似乎从利比亚内部开始就很难办到,只能依靠外国的力量。
卡扎菲个人就得罪了很多国家,他本人的行为也招致多数领导人的反感。
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在2007年欢迎过卡扎菲,为了迎合对方爱住帐篷的习惯,特意在爱丽舍宫草坪上搭建了帐篷。
可在埃及动荡后,法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他们就开始考虑新的政策。
当突尼斯和埃及都产生了动荡,利比亚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正好有人将利比亚反对派带回了巴黎,并将对方引见给萨科齐。
了解了一切后,法国就迅速将“推翻卡扎菲政权”列为首要外交目标。
在经过调查后,法国发现打倒卡扎菲是个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再加上卡扎菲张牙舞爪那么多年,就算明目张胆宣传这个目标也不会招致国际社会反感,还能得到不少来自国内的支持。
法国人甚至都研究了中国与卡扎菲的交往史,并推断出“中国对卡扎菲也不感兴趣。”
当然,法国的想法还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整个北约早都闲不住了,恨不得能立即解决掉卡扎菲。
从2011年3月19日开始,北约多国军队开始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从这一刻开始,卡扎菲彻底要完蛋了。
他终于感觉到了压力,也不是完全理解那些将他称作“朋友”的领导人为何如此轻易就抛弃了他。
利比亚国内的反对派感受到机会终于来了,立即采取了行动,局势朝着更加不利于卡扎菲的方向发展。
这个曾统治600万人口的“领袖”,到了最后阶段经常会表现出暴躁易怒的一面,可他却总觉得利比亚人民对他是忠诚的,事情总是会朝着好的一面发展的,所以那段时间他除了生气就是看书,几乎不怎么指挥战斗。
在被反对派武装彻底包围后,卡扎菲身边只有一百多个人了,这些人还算是对他忠诚,其他人能跑早跑了,他们可不愿意跟着一个暴君赴汤蹈火。
接下来,终于到了“ 躲猫猫”的时刻了。
卡扎菲几乎4天就要更换一次阵地,居民遗弃的房子成为了他们的主要避难所。
北约的轰炸和反对派青年军围追堵截之下,卡扎菲还是没能跑出故乡苏尔特,10月20日,他在一个肮脏的水泥管道中被抓住了。
这里,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卡扎菲最初被俘时只有头部受了伤,胸口和腹部都没有伤口,没多久,他就遭遇了虐待。
另一段录像显示:卡扎菲遭到了新政府军队成员的反复殴打,最终极有可能被狂热的武装人员开枪打死。
在卡扎菲被捕杀的两天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突然来到了利比亚首都黎波里,她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
因为美国参与了战争,也导致奥巴马备受共和党指责,若是没办法尽快抓住卡扎菲,那么奥巴马将会在国会面临巨大压力。
比起四处躲藏的卡扎菲,更着急的人是奥巴马,因此希拉里是来督战的。
没想到,这竟然还引发了有趣的连带效应。
本来卡扎菲还在玩“躲猫猫”的,没想到希拉里前脚刚走,卡扎菲就突围了,按照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观点,卡扎菲可能是嗅到了风声,担心希拉里来和利比亚的“过渡委”谈论关于他的最终命运。
就这样,卡扎菲决定豁出性命赌一把,结果就这么被抓了。
从这一战也能看出,美国也在更多的让欧洲兄弟发挥作用,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当时英法国内经济都比较困难,所以战争可以让他们拿来当谈资,以后更多地从欧洲攫取利益。
卡扎菲死后,米苏拉特政府经过考虑,决定将卡扎菲的遗体藏在冷库里并封锁消息,以免民众知道后会引起轰动。
在非洲,几乎所有行动都是“大声密谋”,这次也不例外。
民众们很快知道了卡扎菲藏在哪里,于是大家纷纷涌入了商场,只为在蔬菜和洋葱中看看卡扎菲的“遗容”。
由于来的人实在太多,负责看守的士兵只能让大家排好队,分批进入“观赏”,过渡政府当时还没想好究竟怎么处理卡扎菲的遗体,所以卡扎菲只能在冷库中多待一段时间。
而大家进去后就真的跟逛景点一样,大声交谈的同时还纷纷掏出手机“留念”,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时代确实结束了。
不少照片和视频再度流传到网上,大家也发现,此时卡扎菲前额左侧、胸部和腹部都有弹孔,结合当时他被捕时的视频,则很容易分析出死因。
过渡政府对此的解释是:卡扎菲在被送往医院的过程中死于流弹。
当然,这种说法大家是不信的,可又总不能让新政府解释说是有人太激动了直接枪毙了卡扎菲,那样就显得“没有法律”了。
卡扎菲是死了,可利比亚的道路依旧艰难。
即便卡扎菲统治了利比亚42年,这个国家依旧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架构,卡扎菲则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酋长,全国依旧至少有150个部落,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缺乏认可。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方国家依旧能很轻易地插手外国事务,他们还是以“保护的责任”为出兵缘由。
虽说,民心向背决定了利比亚反对派一定能推翻卡扎菲,可如此快速的战争,当然和西方有最为直接的关系,这背后还有太多内容值得思考。
卡扎菲是咎由自取,或许历史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应有的结局。
卡扎菲遗体被存放商场冷库 民众排队争睹 海口网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