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现实的残酷将会打醒美国人的空谈幻想。”

1947年6月,当马歇尔计划正式推行之时,苏联外交官莫洛托夫毫不留情面的讥讽道。

在莫托洛夫看来,马歇尔计划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然而,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中,“不可能成功”的马歇尔计划几乎缔造了人类外交战略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仅仅维持了美国的繁荣,实现了欧洲的复兴,还将本应休养生息的苏联彻底拖入到了冷战之中,并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马歇尔计划签订现场)

那么,马歇尔计划究竟因何而提出呢?苏联为何因此深受其害呢?

一、定位为“经济计划”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学的校园夏风习习,毕业典礼如期召开。

在这一场毕业仪式上,曾任美国五星上将、现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正式推出了“援助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为后人所称作的“马歇尔计划”。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马歇尔一直将援助欧洲复兴称为“夺取全球战略中心——欧洲”的关键所在。

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日子都过得分外艰难。

由于二战的打击,欧洲繁华的盛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是千疮百孔:城市被战火夷为废墟,乡村的田野一片荒芜,各大工厂寂静无声、根本没有任何动工的景象。

1946年底,一场百年不遇的严寒又突袭欧洲,在天灾人祸面前,西欧人民饥寒交迫,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翌年一月,昔日西欧的标杆——英国最先扛不住了,它将全国所有地区的煤的配给额削减一半。

煤能烧炭取暖,还能开启蒸汽火车,工厂里少不了煤,结果英国政府还是毅然决然地削减了煤的用度,可见“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凋敝的西欧)

紧随着英国倒下的,是昔日的欧洲二把手——法国。

在过去,法国以农业而著称。

结果,在1947年的时候,小麦的年产量锐减320万亩,这相当于能供一百万人是整整十二年的粮食产量。

除去工农业生产一蹶不振的英法两国之外,昔日在欧洲作威作福的德国,日子更不好过。

在1947年的前两个月里,德国的生产水平跌到30%以下。

按照当今世界的生产水平评估标准来看,德国甚至不如一些非洲的不发达国家。可是,这就是当年的现实。

在德国的首都柏林,香烟已经取代货币成为真正的“金钱”。只要你手里有香烟,那么你就几乎能够买到任何东西。

(西欧近乎一片废墟)

英法德,这三家实力最强的欧洲国家,都是如此的窘迫,更何况其他国家呢?

西欧也不想就这么“摆烂躺平”下去,但是想要复兴经济,就必须向其他国家进口物资,而当时能够提供援助的也就只有美国了。

在二战结束之后至马歇尔计划正式推行之前,西欧总共向美国贷款了高达75亿美元,这放眼当今的世界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美国政府对这笔贷款十分发愁,因为这笔钱就像是泼出去的水。接受了援助之后的欧洲,经济丝毫不见起色,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

美国政府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如果欧洲的经济就这么烂下去,那么75亿美元的贷款才算是真正的打了水漂,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回来。

倘若美国继续援助欧洲,让欧洲的经济有点起色,才有可能收回贷款,即使可能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西欧暴动不断)

另一方面,比经济问题更严重的是政治问题,而这也是美国决意推行“马歇尔计划”的主因。

当时,欧洲平民手里没钱了,他们自然对政府不满,这就导致各地暴动不断。

可是欧洲资产阶级政府手里也没有钱,一些国家便开始将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希望能靠其他政党来稳定秩序。

因此在二战结束初期,共产党在西欧各国之间的威望不断升高。

1947年4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法国雷诺汽车工人率先起事,掀起罢工浪潮,意大利等国家也紧随其后。

在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之后,各国的共产党几乎都掌握了政府中极为关键的部门,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垂垂可危。

美国将这一切都看在心里,马歇尔更是担心“西欧各国的共产党和苏联里应外合,夺取政权”。

(马歇尔)

马歇尔心知肚明:要防止共产主义蔓延,必须振兴西欧经济。

但是,总不能赤裸裸地说是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为了防范共产党吧?

因此,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上,马歇尔将计划粉饰了一番,把“美国应竭尽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样的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宣布将继续向西欧提供资金援助。

“马歇尔计划”被正式推出之后,无可避免的美苏对立便是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正式决裂。

二、反响各异:马歇尔计划终落地

对于岌岌可危的西欧国家来说,“马歇尔计划”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听说了马歇尔的演讲之后,用一种极为谄媚的姿态歌颂着马歇尔的功德:

“过去,人们常常说美国人的英语发音比不上英国人的发音醇厚,但是马歇尔先生的话别有韵致,他用最鼓舞人心的话语,给世人带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

不仅要夸马歇尔说话好听、计划出彩,还要夸的别出心裁,贝文显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时任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

紧接着,时任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也不甘落后,连续用了三个“毫不迟疑”,表示将全盘支持美国的计划:

“法国人民将毫不迟疑地接受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法国军队将毫不迟疑地推动计划的顺利进行;法国政府将毫不迟疑的支持美国政府的决策。”

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法国人那股急切的心情倒也是呼之欲出了。

1947年6月,英法两国在巴黎碰头,还邀请苏联一起参与到“马歇尔计划”之中。

相比于英法的急切,苏联的态度倒是十分暧昧,尽管接受了英法两国的邀请,但是一直

(苏联的生活同样贫困)

没有正面回应到底参不参与这项计划。

当然,美国人是不想苏联人参与到其中的。至于英法两国人怎么想,暂时还不得而知。

六月下旬,英法苏三国聚首,却最终不欢而散。

在会议上,苏联外交官莫洛托夫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用的疑问句:

“苏联方面强烈怀疑,美国方面真的会全身心的制定一项有利于欧洲的计划吗?”

“苏联方面怀疑,美国不会借此计划趁机干涉西欧国家内部的事务吗?”

“从我个人观点出发,我很担心苏联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之后会脱离社会主义。”

就这样,整个会议几乎全程都是争吵,英语、法语、俄语交杂在一块,忙坏了彼此的翻译。

(莫洛托夫)

连续僵持了三天之后,当时颇有些自傲的苏联悍然退出了这场会议,带着东欧一起,拒不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从当时的经济情况来看,莫洛托夫断然拒绝了马歇尔计划,其实是有些不理智的。

当时的苏联,国内的经济比起英法来好不到哪去。

而在接下来的四年中,美国国会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90%都是免费赠与。如果苏联能够从其中分得一杯羹,或许国内的工业化建设提速会更快。

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措辞严厉的拒绝却又是无比明智的。

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倘若接受来自资本主义阵营“老大”的金钱,这对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因此放眼当时,莫洛托夫的决定无可指责。

只不过,随着计划的推进,表面人畜无害的马歇尔计划逐渐露出了獠牙,苏联也因此方寸大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欧洲重现繁华)

三、露出獠牙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援助对于西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苏联未曾料想到的。

极短的时间内,西欧的工矿企业重焕生机,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到了1952年,也就是马歇尔计划推行的第四年,西欧的工业总产量已经远远的将战前的工业总产量甩在了身后。

又过了三年的时间,西欧的工业产值仅仅次于美国。

经济的复兴意味着政治的稳固,而这对于想要逐步控制西欧的苏联来说是灾难性的。

资产阶级的力量愈发壮大,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几乎销声匿迹,苏联几乎完全失去了西欧世界的消息。

而且随着援助的推进,西欧各国几乎以美国为马首是瞻,西欧和美国捆绑在了一起,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无人可撼动。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已是分外繁华)

但很难想象的是,与国内的国民生产总值相比,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所提供的援助资金,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946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000多亿美元,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金额只占到了其中的6%。

正如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所言:

“仅用极其微小的代价,美国就巩固了自己在资产阶级的地位。而这笔钱被美国人花的喝酒的钱还要少。”

而也就是这小小的一笔钱,几乎完全遏制了苏联的发展。

在冷战之初,苏联的总策略是“保障安全”,而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显然是有着“扩张”的意味。

在前文中提到,英法两国曾经邀请苏联一同加入马歇尔计划,东欧诸国也在受邀之列。

这是为何呢?其实全是美国的阴谋。

制定计划的官员认为,苏联一直自称是欧洲国家,如果苏联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那么就可以给苏联加上一个“分裂欧洲”的责任。

而实际上,就没有几个官员想要苏联真的接受马歇尔计划。

如果苏联真的接受了马歇尔计划,那也无妨。美国将趁机迫使东欧国家放弃接受苏联的援助,从而分化苏联的势力。

因此,看似只是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其实暗含杀机。

随着西欧与美国越走越近,苏联人显得有些慌不择路、失了分寸,在1947年的夏天先后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家签订了数百项协定,史称“莫洛托夫计划”。

“莫洛托夫计划”和“马歇尔计划”,摆明了就是一对冤家。

从当时的视角来看,苏联人的决定有些操之过急;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莫洛托夫计划”完全就是苏联自掘坟墓的开始。

和苏联签订协议的国家拒绝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所有的生活供需都要仰仗苏联,“外贸”的概念几乎不存在。

凭借着“莫洛托夫计划”,苏联表面上是和西欧国家划清了界限,实际上却是筑起了高高的经济堡垒,使得苏联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近乎为零。

“莫洛托夫计划”正是冷战达到高潮并最终形成两极格局的开始。

(美苏划入冷战的深渊)

但是由于苏联的经济实力一直都没法和欧美抗衡,苏联又失了分寸般的地设立了“莫洛托夫计划”,这就导致苏联的经济一直都深受伤害,为日后的解体埋下了苦果。

在马歇尔计划推行之后,西欧几乎尽入美国的囊中,美国趁机建立了北约军事组织,矛头直指苏联。

在此后长达数十年时间的冷战中,美国凭借着举世无双的经济实力以及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遏制活动。

苏联为了抗衡,也被迫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军事建设之中,最终导致入不敷出,解体而终。

结语:

放眼人类发展的历史,马歇尔计划可以被称作是外交战略中最成功的经济计划。

就经济方面而言,凭借着将自己国内吃不完的粮食和用不完的工业设备送给西欧,美国不仅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

通过这一经济手段,老谋深算的美国还借此达到了一系列的政治目的。

(深入冷战的苏联)

在欧洲大地上生长了一百多年的共产主义被连根拔起,资产阶级政党的统治得以巩固,美国正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

其实,马歇尔计划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它打着“维护和平”、“反对饥饿贫困”的旗号,却不将资金给予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地区,而是援助与共产主义交锋的前线国家,这怎么不能被称为谎言呢?

而苏联也被完全的拖入冷战之中,错过了休养生息的最佳时机,只能时时刻刻有那个强有力的对手相抗衡。

参考资料:

约瑟夫·琼斯.15 个星期[M].纽约:瓦伊金出版社,1955.

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

John Lewis Gadd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M].//张勇。从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看杜鲁门时期的对外政策.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刘德斌.美国世界战略[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姚椿龄,刘同舜.战后美国和西欧的外交政策对西欧经济的影响[J].复旦学报,1985,(5).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