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死者在入土为安之后,会在坟头立一块碑,在上面写上死者的生平事迹,还有子孙后代的姓名。
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还能让其他人知道坟里面的人是有子孙后代的,他的家族依然在兴旺发达的大步向前迈进。
当然,立墓碑还有一个实际作用:方便后人能够准确的找到祭祀之所。因为坟堆如果长时间不进行修缮,在风吹雨打的洗礼中,会逐渐消失,与周围的花草树木,泥土石头混为一体,很难精准的找到先祖的下葬之处,在上坟的时候会显得十分尴尬,也与“孝道”背道而驰。
古人有“墓而不坟”的说法,这在古书《礼记•檀弓上》上可以查到相关的记载。所以,由此看来,立墓碑也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演变而来的,是老祖宗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但墓碑并不是每一个死者都可以立的,民间有俗语:“墓碑3不立,立后失福气”,也就是说:有三种人在死后,是不能立墓碑的,如果与大众的思想背道而驰,那么带来的后果是:在立碑之后,家里人的福气都会消失掉。
没有了福气,整个家庭就会陷入无尽的凄凉和淡漠之中,虽然有些夸大了,但这也是老祖宗用来忠告后人的一种惯用手法,既要起到警示作用,又要让大众从心理上去接受这种思想。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到底是哪三种人不能在死后立墓碑。
第一种死后不能立墓碑的人,指的是:无后之人。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论是上坟,还是立碑,都围绕着一个“孝”字在进行,这既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既然无后之人已经被定性为是不孝的人了,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给他立碑呢?即便是立碑,又有谁会给他来祭祀上坟呢?甚至还会给家里人的福气给冲消散掉。
这里有一个问题存在,既然都是无后之人了,为什么还会家庭关联上呢?这是因为古人说的“无后”指的是家里没有男丁来作为继承人,如今我们理解的“无后”,是无儿无女,简简单单的“五保户”。
第二种死后不能立墓碑的人,指的是:三年之内的新坟。也就是说,去世之后三年内不能给死者立碑。
这是因为古人有“守孝三年”的习俗,这也是子女表达孝心最直接的方式,即便是当朝宰相,也得卸下官职回家守孝。而且在守孝期间,基本是属于“闭关”的状态,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当然也包括立墓碑。
在三年之后,才能摆脱这种状态,给先祖立碑,也算是彻彻底底的送先祖远走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新坟在修建好之后,周围的土壤已经变得松动,墓碑是石头制作而成,十分沉重,即便在坟头立好了,一旦遇上下雨天,土质松动,就会导致墓碑下沉,严重的还会倾斜倒塌,这样的情况发生,对整个家庭而言,都是十分不吉利的,在外人看来,这也是一种走霉运的预兆。
三年之后,坟堆周围的土壤已经被压实,再去立碑,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
第三种死后不能立墓碑的人,指的是:在和平年代里,正常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年轻人。这里首先要排除那些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因为老祖宗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背景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年轻人,要么是出现意外身亡,要么是自寻短见,比如坠崖,溺水,上吊等等。
作为一个家庭的继承人,顶梁柱,就这样一下子没有了,对于父母,妻儿来讲,都犹如晴天霹雳。
在认知有限的古人眼中,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家里,在悲痛之外,还会被认为是沾惹上了不吉利的东西,否则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此,在埋葬这些死者时候,是不会给他们立碑的。
立墓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一部分,关于俗语“墓碑3不立,立后失福气”的说法,你是否还有不同的看法呢?欢迎说出来一起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墓碑的大小和形状都是有讲究的。
老祖宗把坟头的慕白长度定为约100公分,宽约60公分,厚约8公分,这三个数字代表着“顺科、进宝、横财”的美好寓意。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上文中提到的三种情况,才不会去墓碑,因为会和墓碑的美好寓意相悖。不得不说,这些讲究的确是很讲究的。
但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现代人而言,传统文化习俗要尊重的同时,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在走进老祖宗的生活同时,又不受到一些老旧思想的左右。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