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洛丽塔》刚刚出炉的时候,在“自由”的美国都没能拿到发行许可证,一直拖到了1958年才终于出现了美国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影响力又是巨大的,甚至被《纽约时报》评选为畅销书单第一位。
由于书中的内容过于“不忍直视”,所以在《洛丽塔》出版之后,这个略显可爱的名字竟然很少出现在新生儿当中了。
这段养女和继父的不伦之恋,讲述的是比“性无知”更加荒谬的欲望。
如果只是把《洛丽塔》当成打着情色擦边球的小说来阅读,那么这部作品显然无法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
《洛丽塔》有一个最为标志性的主题,那便是人性。
回到作者纳博科夫本身,他的小说中几乎都贯穿着人性的主题,只是有些作品中的表现没有那么明显而已。
这个出身于贵族的公子哥却总是在彰显自己才华横溢的一面,让他声名大噪的《洛丽塔》更是一个代表,以超俗的内容和华丽的语言迅速轰动了整个欧美世界,他本人也同样获得了金钱和名誉的双丰收。
如此一来,那些“狂热粉丝”也开始瞄准了他的其他作品,使得他真正“走上神坛”。
在《洛丽塔》爆火的背后,无数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探讨着人性的阴暗面,总结着导致小说主人公洛丽塔与亨伯特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个男子和一个小自己20岁的未成年少女之间,竟能出现这么多违背了人性的故事。
在心理学中,爱欲与杀欲可以被称作“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这是弗洛伊德早年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到的概念,爱欲之中就包含着性;杀欲之中则蕴含着仇恨、破坏等。
早年间弗洛伊德就认为爱欲与杀欲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交织,也决定了人性的复杂。
而《洛丽塔》则是爱欲与杀欲的完美嵌构,主人公亨伯特在其变态的爱欲心理之下渐渐丧失了理智,不惜去挑战伦理与道德的底线,逐步走向疯狂。
在他的心理中,他疯狂迷恋着未成年少女,尤其是9到14岁之间的女孩。
那些体态更加丰腴的成年女性,对他来说却很难提起兴趣,以至于表现出一种极度厌烦的心理。
这种“恋童癖”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初恋女友安娜贝尔有关,最初两人相爱没有多久,安娜贝尔就死于一场伤寒,亨伯特失去了自己的初恋,心态也渐渐扭曲了起来。
在后续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亨伯特则总是在寻找安娜贝尔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洛丽塔就是亨伯特感情寄托中的延续。
而另一主角洛丽塔,也有着异常的成长之路,她的心理同样扭曲。
她是由单亲母亲抚养到12岁的,由于从小缺少父爱,所以她比其他同龄的小朋友都渴望获得这一份爱。
当有了两性之间的认知后,她的渴望开始发生了转移,也对那些年龄能够成为她父亲的男性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感情,从最开始就带着一种好感。
当亨伯特刚刚搬进来的时候,洛丽塔已经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继父,可她仍然能不顾世俗观念去和那个男人发生关系,本身就是扭曲的。
两个扭曲的人出现在同一间房子里,荒诞的故事出现就不奇怪了。
在此之前,亨伯特也是有过婚姻的。
很多人也好奇,如果亨伯特真的没有爱过瓦莱里亚,那为何能和她走到一起?
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亨伯特曾坦言,瓦莱里亚真正吸引到他的地方是其能够模仿小女孩的才能,那是一种亨伯特迷恋的风格。
因此,在两人洞房花烛夜之际,亨伯特还特意让瓦莱里亚穿上一件从孤儿院衣橱中偷出的睡衣。
然而,当亨伯特得到了瓦莱里亚后,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厌烦了起来,彼此很少再有肉体求欢的过程。
可亨伯特见到了对面店铺老板家的女孩,依然都春心荡漾,即便有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他那依旧扭曲的内心还是无法发生改变,竟没有一丝位置能留给自己的妻子。
在小说的描述中,从亨伯特见到洛丽塔的第一面开始,他就将这位“小妖精”的形象深深留在了自己的内心当中。
彼时的洛丽塔仅仅只有12岁,可她却当上了这部小说的主角。
和夏洛特结婚并不是亨伯特的初衷,可是亨伯特却同意了下来,哪怕只能以继父的名义,他也同样想和洛丽塔更加亲近,这种三观挑战的是整个人类的道德底线。
洛丽塔还没回来时,亨伯特的阴谋就暴露了,紧接着夏洛特车祸去世,缺少了监护人的洛丽塔彻底沦为亨伯特的“囊中之物”。
从亨伯特的角度,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冥想阶段。
自从亨伯特对洛丽塔有了感情,洛丽塔举手投足间都让亨伯特浮想联翩。
每当夜幕降临,亨伯特就会将自己白天观察到洛丽塔的点滴给记录下来,同自己变态的幻想结合到一起,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洛丽塔赤裸裸的欲望。
文中也直接提到过:他知道将这样的日记写下去是一种疯狂的行为,不过却能带给他一种病态的刺激感,挣扎在那种漩涡中越陷越深,亨伯特也更加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通常,偷窥与窥淫癖有着某些关联,情色内容总是强调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从而令偷窥者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性幻想。
在欲望的趋势下,亨伯特几乎不断“升级”,完全无法自拔。
其次是“重塑空间”的阶段。
小说中有一点令观众记忆犹新:洛丽塔本身就是性早熟的,内心中也无法摆脱恋父情结,她很清楚亨伯特的心思,便一直在撩拨着对方,只因为她需要父爱。
亨伯特的出现对洛丽塔而言也是一道光,他满足了洛丽塔的物欲,也同样满足了洛丽塔对于亲情、爱情的美好想象。
夏洛特去世后,亨伯特开始开车带着洛丽塔在美国各州之间长途旅行,旅途中的风景总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恰巧是亨伯特“重塑空间”的一大佐证,目的是为了营造短暂的“二人现实存在感”。
文学作品中对于景色的描写一般都具有能够被解读的价值,也能帮助读者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
亨伯特和洛丽塔旅行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大篇幅的景色描写,呈现给读者的也是怪诞且被割裂的叙事。
小说中的内容之所以荒诞,也是因为亨伯特无法接受洛丽塔“流失”于时间。
每个少女终将是要长大的,可这却让亨伯特根本无法接受,他无法忍受洛丽塔身体外形上出现的各种变化。
造成这种变态想法的一大原因,同样是亨伯特受到过的创伤。
13岁时,亨伯特与年龄相仿的安娜贝尔初尝禁果时遭遇挫折,这使得亨伯特内心中有了更强烈的欲望。
他希望严格控制住洛丽塔的身体,还警告过“洛丽塔的大腿围不能超过十七英寸半”。
洛丽塔终究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任何操纵时间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回到人类社会中,就算亨伯特把洛丽塔当成“美国夏娃的化身”,可他的各种行为注定是卑劣的,这点他自己也能意识到。
他爱着洛丽塔的同时,也将堕落女人的形象折射到了洛丽塔身上。
在启动“保护机制”时,亨伯特竟无耻地将自己打造成“束手无策的亚当”,是他在洛丽塔的“百般诱惑”下最终堕落。
为了追逐世俗无法理解的爱欲,亨伯特将全部的罪责都推到了洛丽塔的身上,从而将其掠夺者的本质隐藏起来。
自始至终,亨伯特都是自私的,他的杀欲也在这一过程中被表现出来。
当洛丽塔去参加夏令营后,亨伯特看着正在湖滩中游泳的妻子,满脑子都是如何将对方溺死的场景,最终,这个计划还是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未能成型,可念头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此外,“洛丽塔”的名字也是亨伯特起的,这三个字对他而言充满了诱惑,因为这是洛蕾丝变形为莉莉丝衍生而来的。
“莉莉丝”是出现在犹太文学作品当中的,也是指夜晚出没的恶魔,它专门在黑暗中犯下罪恶。
与之类似的是,恶魔的本性也在亨伯特的内心中不断滋生,令他充满了煎熬。
回到心理学中,爱欲一旦被疯狂滋生,就可能转化为杀欲。
乔治·巴塔耶曾说过:“在人类的想象中,性欲和死亡是紧密相连的,性窒息就是一种体现。”
毫无疑问,在畸形的爱意下,洛丽塔也在渐渐长大,当她主动提出要进行第二次公路旅行时,她已经是个身高五英尺的姑娘了。
脸上最难看的就是亨伯特,他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也认为自己的权威正在受到挑战,他这么长时间里努力营造出的场景以及追求的爱欲都将要化为泡影,他无法接受。
此时,杀欲就更明显了。
他以暴力对待洛丽塔,甚至想要将她的内脏从身体中翻转出来,整个变态的联想都令所有读者毛骨悚然。
就算洛丽塔死掉,他也不希望洛丽塔会死在其他人手里。
当他知道冒牌文艺青年奎尔蒂玩弄了洛丽塔后,他的疯狂到达了顶峰,故事的高潮也随之到来。
为了复仇,亨伯特将对方“四分之一个脸”全部打烂,所有描述都在说明:这是一场血腥且暴力的屠杀。
在追逐变态的爱的过程中,亨伯特渐渐丧心病狂,他根本无法理解爱欲的本质。
可对于年幼的洛丽塔来说,缺少父爱和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无法为她提供正面引导,特别是夏洛特的自私与无情更是将洛丽塔推到了对立面,她对于男人的渴望甚至超越了对女儿的责任感。
当夏洛特走后,亨伯特就这么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洛丽塔唯一能够依靠的人。
她或许有更好的选择,可长时间身处于类似的环境中,让她没有了其他的考虑,也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考虑,再结合母亲的所作所为,让她更加认同: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情况下,只有两性关系是最为持久的。
归根结底,心智还不成熟的洛丽塔只想着找到依靠,其他的对她来说都不太现实。
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同,洛丽塔也不例外,当看起来成熟的老男人用一种别样的眼光看着自己时,她似乎也突然之间意识到身上的魅力,现实与道德也在撕扯着她。
无数分析者都认为,洛丽塔绝非一个真正的“坏”女孩,随着她长大接受了更多信息后,她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要逃离亨伯特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悲哀的是,她在意识刚刚觉醒后就想要付诸行动,这显然陷入了另一种不成熟,比如和奎尔蒂的出走就将她拖入了另一个深渊。
结合历史背景:刚刚结束二战的美国,所有人都在追逐这次“洗牌”的机会,希望能够获得财富自由的机会,在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追逐着名利,不会有谁真的无私到随便帮助别人。
这一点,洛丽塔没有意识到,她甚至依旧没有了解周围男性的阴暗面,所以她获得的很多帮助,都需要用尊严来偿还。
亨伯特在欲望的驱使下,最终走向了毁灭,他没有当好继父的角色,也不配被称为爱人。
即使是在法庭上,亨伯特都有过一段极为“经典”的台词:“我夺去了她的花蕊吗?陪审团的女士们,我甚至都不是她的头一号情人。”
这句话背后的暗示性也相当明显了,亨伯特也没有一丝担当可言。
1952年的圣诞节当天,洛丽塔产下了一个女婴死胎,随后她也撒手人寰,仅仅只有17岁。
这就是两个人的最后结局。
心理学家也认为,恋童癖患者多是怯弱、自卑且敏感的,他们在幼年或青少年时通常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不良家教经历,要么就是有过一段畸形的早恋生涯。
长大后,他们也同样没有勇气追求异性之间的性欢愉,只能通过侵犯小孩子来满足欲望。
这部作品问世后,纳博科夫也声名大噪,吸引了各界的密切注意。
他将这些人人谈之色变的话题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这些特殊群体的认识,也算有效避免了很多类似事件对社会的伤害。
人性阴暗面下的恋父情结和恋童癖管窥——以《洛丽塔》为例 胡会琴; 孔雯 散文百家(理论)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