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初,一位老妇人刚刚从麦德林市一家肉店走了出来,突然有一辆摩托车疾驰而过,车上的两名枪手纷纷将枪对准了她,老妇人的头部瞬间血流如注。

这位老妇人名叫格丽塞尔达·布兰科,而她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女毒枭,此前也以“狠毒”出名,就连她自己的死都充满了“熟悉”的味道。

布兰科,哥伦比亚毒品时代的产物

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不大,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产销国。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麻便在这个国家流行;到了80年代,可卡因贸易又是从这开始繁荣;90年代,哥伦比亚则成为了海洛因的天下。

至于一切的开始,是因为在60年代末期,美国为防止毒品蔓延用“百草枯”消灭了大麻,使得种植大麻的“任务”来到了哥伦比亚。

毒品贸易背后更是衍生了一个个暴力集团,为了利益,他们心狠手辣,谁都不愿意服输。

当然,这一切的诞生,还得源于哥伦比亚独特的背景。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从地理上看,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大麻、罂粟等作物,处处都有山地,且多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这也成为了毒品加工厂的天然屏障。

而且,加工好的毒品也能很容易被运输出去:哥伦比亚的北边是加勒比海,西边是太平洋。

若是国家能有强制力,这里的毒品贸易也不可能如此猖獗,奈何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穷得叮当响,“刁民”也有不少,他们自然走向了运输毒品这条“成本低,利润高”的生意。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批人看到另一批人靠着贩卖毒品赚取大量利润后,马上便投身进去。

而从毒品在哥伦比亚的分布中也能看出这种情况:百分之六十的原材料古柯分布种植在亚马逊的三个省,分别是瓜维亚雷省、卡克塔省以及普图马约省。

这些地区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位置非常偏僻、土壤贫瘠,根本就没有办法种植传统的农业作物。

就算当地农民种植了农作物,也会受限于极为恶劣的交通环境从而无法运输。

美国距离哥伦比亚很近,也尝试着帮助过她们,奈何两国共同推行的“农产品替代种植计划”根本就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哥伦比亚当地人也不“傻”,他们很清楚农作物和毒品之间的利润差,更愿意铤而走险。

按照市场的评估,农作物的净利润只有4.52%,这还是不考虑天灾的情况下。

而毒品种植的净利润一度能逼近50%,这两组数据一对比,结果就非常明显了。

最初,广大毒品原料种植者也在为渠道而发愁,这个时候,还是美国商人嗅到了商机。

美国本身就有这巨大的毒品市场,所以不少美国毒贩来到哥伦比亚和当地的毒贩合作,将大麻和罂粟的种子送到偏远地区,让这里的农民负责耕种,随即支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

这些农民也丝毫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对毒品的危害不管不顾,只要给钱就立即投身进来。

随着不少哥伦比亚年轻人反应过来,一条完整的毒品网络就渐渐形成了。

80年代,贩卖可卡因的毒贩大多是一些街头的乞丐,要么就是贫民窟出来的无业游民。

毒品兴起以后,人们发现混迹于街头的乞丐数量越来越少,他们不仅摇身一变发家致富,还吸引了更多想要“躺着赚钱”的人。

在这一整段过程中,背景也是哥伦比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世界逐渐融为一个整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求更多机会,也造成哥伦比亚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口,通货膨胀率也迅速增加,平日里生活困难的人更是越来越多。

有了毒品贸易后,吸引到的年轻人数量也急剧增多,最初没有被遏制住,也是政府的原因。

哥伦比亚政府在贸易政策、劳工政策等方面的管理都非常僵化,他们也是安第斯国家中唯一一个控制汇率和有关税限制的国家,由于关税被提高,而政府的管控过多,客观上促使地下经济活跃起来。

这也为走私等不正规经济提供了契机,外汇黑市网络随时都在活跃,更是为毒品贸易提供了洗钱的场所以及将外部利润运送回国的渠道。

而哥伦比亚的可卡因“教母”布兰科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她出生于卡塔赫纳,3岁就跟随家里人搬去了麦德林,住进了一个贫民区。

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布兰科耳濡目染,沾染了一大堆不良嗜好,也渐渐混成了“孩子王”,即便只有十来岁的年纪,她的手上也开始沾染鲜血。

11岁那年,布兰科绑架了小孩子勒索赎金,那个男孩来自于白人区富人家庭。

可能是由于对方家长没有相信孩子被绑架的事情,所以就拒绝支付赎金,气急败坏的布兰科一怒之下就将男孩给杀掉了。

在那之后,布兰科也丝毫没有“回头是岸”的意思,反倒成为了一个扒手。

母亲不知如何去教育这个问题少女,也只能通过暴力手段,可这也只是让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布兰科更加叛逆。

14岁时,布兰科一怒之下选择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归到家庭当中。

彻底没了收入来源的布兰科连吃饱都是个问题,只能出卖自己的肉体。

在哥伦比亚大麻盛行的70年代,布兰科找到了第二位丈夫,他们一同移民到了美国,并定居在纽约。

似乎,她距离那个混乱的地方已经越来越远了,可从小养成的恶习却让她无法安稳下来,时时刻刻都在寻找着“搞钱”的机会。

不少哥伦比亚年轻人都将大麻从本土走私到美国,布兰科也干起了这个勾当,如果说她和别的毒贩有什么不一样的,可能就是那敏锐的眼光了。

在靠着走私大麻小赚一笔后,布兰科发现可卡因的体积更小,更利于运输,且利润更高,在美国逐渐流行了起来。

于是,她就直接放弃了大麻生意,转头开始做起了可卡因。

为了能让毒品顺利被走私进入美国,布兰科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哥伦比亚开设一家内衣店,专门生产藏有暗袋的内衣,让女性通过身体运毒。

蛇蝎心肠的女人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1975年,布兰科因走私毒品遭到了美国联邦政府起诉,可她的反应非常快,嗅到风声后就赶忙逃回了哥伦比亚,过了好几年才重新偷偷潜回迈阿密。

而那几年,正是布兰科壮大毒品网络的关键几年。

她靠着凶残的手段组织起了一大批原材料供应商,又在美国制造了一个覆盖全美的贩毒网络。

她40岁的时候,一个月时间内就能将几百千克的可卡因运送进美国。

原本她在美国还有官司缠身,可这并没有影响她依旧“高调行事”,为了抢夺更多地盘,她动不动就使用暴力手段,其中不少都惊动了美国警方。

当美国警方锁定她时,她已经至少和40起谋杀案挂钩了。

而臭名昭著的布兰科在坊间有着更大的名声,不少人都声称她身上背负着200条人命,甚至还在迈阿密机场刺杀过竞争对手,“教母”、“可卡因女牛仔”等外号就是这么传出来的。

就连美国助理检察长都表示:“在她被逮捕之前,很难判断她到底杀了多少人……随时随地都能杀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超强的反侦察意识和残忍粗暴的犯罪手段还让她收获了不少“粉丝”,那些人还觉得布兰科是个标准的“大姐大”人物。

其实,若是这些事发生在哥伦比亚,可能还不会引起如此多人关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哥伦比亚国内一系列社会问题异常突出,毒贩经常以暴力手段打压竞争势力,也得应对政府。

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每年都有3万哥伦比亚人死于谋杀,这个数字也始终没有下降过。

哥伦比亚两党之间的内乱更是波及到了整个社会,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压根就没有信誉可言,政客为了能在选举中赢得主动权,还会大肆出卖公共权力,这么做的直接后果便是公共法律被践踏。

在布兰科于美国扩张地盘的时期,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头目巴勃罗为了利益收买了政府官员,让他们选上自己去当国会议员,若是哪些和他有关系的政客需要投资,他也会提供资金支持。

哥伦比亚的乱象如此之多,让不远处的美国都头疼不已。

1978年,美国卡特政府强烈要求哥伦比亚图尔瓦伊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消灭大麻,实行“无种计划”。

不过,图尔瓦伊总统并没有按照美国的要求使用化学农药,反而动用了军事手段扫毒。

可这种方式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顶多让毒贩们“避避风头”,因此,不久之后哥伦比亚的大麻贸易再度兴起。

似乎美国也知道结果,毕竟当年他们就对墨西哥采取过同样的手段。

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只要有广阔的市场存在,就必然有源源不断的供应,单纯靠“扫毒战”是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这也是哥伦比亚等国没有消除毒品经济的关键之一。

毒贩始终存在,却没有毒贩能永远保持根深蒂固,布兰科也是一样。

她杀了很多人,就必然会得罪了很多人,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她不得不转移到加州生活。

1985年2月的一天,布兰科在加州被警方逮捕,当时警方只是掌握了她贩卖毒品的罪名,因此将她判了刑。

9年之后,她被引渡到了迈阿密下面的一个县城,在这里,警方掌握了她谋杀的罪行。

可由于那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相关的证人也找不到了,美国迈阿密警方权衡了布兰科的社会影响,又考虑到检察机关和布兰科相关的人员刚好沾上了性丑闻,决定“秘密行事”。

检方为了避免舆论持续发酵,最终将她判处20年有期徒刑。

这些牢,是布兰科早都该去坐的,不过此前一直都让她逍遥法外了。

布兰科也并没有坐满20年大牢,她于2004年就被释放了,并被遣送回了哥伦比亚,美国当然不欢迎她。

可她这次回去,过去的影响力已经完全丧失了,只剩下无数仇家没有忘记过去的伤疤,即便此时的布兰科已经是一位老妇人了。

她还是在哥伦比亚积攒下了大量的财富,安心居住在麦德林过着老年生活,在她的高档公寓旁,四处都有安保人员。

就连这些安保人员也说不清楚大厦内部的事情:“住在这里的人都很有钱,不过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他们的钱从何而来。”

或许布兰科也感觉到了深深的不安,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终日都打扮得像是个普通的妇人,出门也没有保镖跟随在一旁,她为数不多的饮食爱好中,就有一家名叫“卡尔迪索肉食店”

由于布兰科经常来,店员也能认得出她,只是没法将她和那个“杀人魔王”联系到一起。

2012年9月3日,当布兰科像往常一样走出店门,突然遭遇了不测,也印证了那一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目击者得知被枪击的正是布兰科后,还说道:“她看起来比过去胖了很多,不过我们也很惊讶,她的仇人竟然让她活了那么多年。”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有人推测说:“那是因为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她的很多仇人都先她一步去世了。”

当然,哥伦比亚人最熟知的还是布兰科“黑寡妇”的外号:她三任丈夫全部死在了她的手上。

这个无师自通的罪犯,终于还是命丧街头。

而美国HBO公司还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拍摄了一部《可卡因牛仔》,展示了那段腥风血雨的过往。

参考

国际禁毒日 | 世界三大毒枭“东哥”覆灭记 新民晚报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墨浓

举报/反馈

锐评alk

1053万获赞 29万粉丝
提供具有专业性的分析科普
乘风计划作者,教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