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清代名著《儒林外史》当中的经典故事,其内容大致是五十四岁的范进原本因仕途不顺遭到来自老丈人的百般羞辱,后来一朝考中举人,地位陡然提升,他自己甚至喜极而疯。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考中举人尽管只是获得了进京参加最终会试的资格,但对于范进这种普通百姓而言已经堪称人生巅峰。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范进五十四岁考中举人便能收获身边人的崇敬,但在明朝中期却有一人十二岁中举,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轻而易举达到了无数人一生难以追求的高度,此人便是杨廷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杨慎后来更是高中状元,可见他基因中的学习天赋实在强大。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杨廷和生于四川成都府新都县。据《国朝献徵录》记载,他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庐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一带,后来为了躲避元末战乱一路向西几经迁徙,这才终于定居在了成都。在父亲杨春的教导下,杨廷和自幼刻苦学习,在十二岁那年便考中了举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次年,年仅十三岁的杨廷和入京赶考,不出意料落榜后进入了国子监学习。成化十四年(1478),十九岁的杨廷和考中进士,有趣的是曾经为他启蒙的父亲杨春却直到三年后才同样进士及第。《明史》形容杨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这些特质为他的宦海生涯提供了巨大助力。
弘治二年(1489),杨廷和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参与《宪宗实录》与《大明会典》的编修工作。在此期间,他的史学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担任副总裁官的丘濬被誉为“当代通儒”,但在看罢杨廷和所负责的内容后竟然无法更改一字,只得惊叹道:“良史才也。”两年后,《宪宗实录》书成,杨廷和升任翰林院侍读,次年又升为经筵讲官。
弘治八年(1495),杨廷和成为了太子朱厚照的老师,官拜左春坊左中允。弘治十五年(1502),共一百八十卷的《大明会典》书成,参与修撰工作的杨廷和被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而在此之前,这一官职已经五十年没有人担任了。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继位,这便是明武宗,作为帝师,杨廷和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次年,明武宗下诏编修《孝宗实录》,杨廷和出任副总裁官,到了正德二年(1507),他又被封东阁大学士,负责诰命的起草工作。当时,明武宗十分宠信宦官刘瑾等人,杨廷和直言进谏却遭刘瑾等人陷害,被调往南京担任吏部左侍郎。对于杨廷和被调走一事,明武宗竟丝毫不知情,还是某天突然发现杨廷和不在朝中才急忙将其召回了京城。
正德三年(1508),杨廷和被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在完成《孝宗实录》后又被加封光禄大夫、柱国。次年,杨廷和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尽管表面上位高权重,但却受到刘瑾的百般刁难。正德五年(1510),刘瑾终于伏诛,没有了刘瑾掣肘的杨廷和终于能够放开手脚施政,他的地位也随着政绩不断提高。
正德七年(1512),杨廷和在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致仕后接替其职,不久后由于父亲杨春去世,杨廷和请求回乡丁忧,但离不开他的明武宗先是多次拒绝,后来虽然同意但又多次试图将其提前召回。等到杨廷和守丧期满回到京城,才得知明武宗长期在外游猎,颇有乐不思蜀之意。另外,刘瑾虽然伏诛,但宦官谷大用等人依旧十分受宠。在多次劝谏明武宗未果后,心灰意冷的杨廷和几度称病,打算离开官场。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去世,杨廷和力主拥立其堂弟朱厚熜,也就是明世宗嘉靖帝继承大统。在嘉靖帝正式即位前,杨廷和短暂独揽大权,他不但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定了时局,还趁机革除了明武宗时期的许多弊政。嘉靖帝即位后,杨廷和作为总裁编修了《武宗实录》,并被加封为左柱国。
然而,和谐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嘉靖帝出身藩王小宗,杨廷和主张让其入嗣明孝宗一脉,以达到名正言顺,但嘉靖帝却坚决不同意,史称“大礼议”事件。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负气辞官,他考中状元的儿子杨慎也因为触怒嘉靖帝被贬到了云南。嘉靖七年(1528),嘉靖帝将杨廷和定为“罪魁”,并将其削职为民。次年,七十一岁的杨廷和在家中去世,直到明穆宗时才被恢复官职,并赐谥号“文忠”。
杨廷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考上进士的经历无疑证明了其才华是多么惊艳绝伦。可惜的是,他先是辅佐贪图享乐、无视谏言的明武宗,后来又与嘉靖帝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倘若杨廷和能够遇到一位完全信任自己的明主,或许其功绩能够更加显赫,也不至于沦落到晚年被贬为布衣的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