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六经”可以说是某种最高的所在。

历史以来,许多读书人都以注“六经”为荣。

所谓“注”,即注解,故而“注六经”,指的是对这六本经书的注解。

进一步的说,自古以来的经典,真正能够称之为“经”的作品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如所谓“六经”,公认的说法,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典(当然,后来佛家之经典除外)。

古之圣人图

由此可见,古人以注“六经”为荣并非完全没有依据。

然而即便如此,读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光注“六经”,虽然非常了不起,但却并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那么,为什么“六经注我”反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即:

一、“六经”之思想,无论有多深刻,它都是人为的产物

佛家有一种非常高明的见地,就是教人破相。

为什么?

据《金刚经》中的说法,就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在佛家看来,凡是能够觉知到的一切,不但虚而不实,而且还转瞬即逝。

“六经”以及其内容亦不例外。

六经之一周易

言外之意,无论“六经”的思想内涵有多么深刻,它都是人为分别的产物,故而不能太过于执着,否则,就容易反被其所缚。

这就是为什么讲我注六经不是读书最高境界的原因之一。

二、注经典真正奥秘,并不是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应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到不同的东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读到并不是得到,而是找到与自己相应(原本具足)的东西。

因此,历代以来,所谓注经,大都不是注解经文本身,而是借助经文诠释自己的东西。

三、经典的作用,不过是寻回自我的一种指引或者端口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殆已”

大意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与学问,必然会劳形伤神、疲惫不堪。

言外之意,自古以来的经典,浩若烟海,任何一个人即便是穷尽一生,都无法读完这些作品。

更何况即便是读完,亦没有什么意义。

甚至可以说,就算你读完读透“六经”,亦不会让你悟道、得道。

古之圣人图

因为一切经典的作用,不过是寻回自我的一种指引或者端口罢了,而不是自我之本身。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正是我们为什么讲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的真正原因。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

举报/反馈

问过蓝天

204万获赞 27.7万粉丝
研读半卷残书,追问古今之道。
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