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最出名的两个人物,非毛主席跟蒋介石莫属。他们一生都在斗争,谁也不肯让谁。

而1972年2月21日,当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第一次跨过太平洋,登上中国的土地时,曾问道:“我听说,蒋介石说你们是土匪,你们又是怎样称呼他的呢?”

谈及昔日处处针锋相对的死对头,毛泽东放下茶杯,不紧不慢地说了七个字,尽显外交智慧与气度。

两人第一次相见,尼克松的问题是否动机纯良?毛主席究竟回答了什么,才巧妙避开尼克松设下的陷阱?

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最初,占尽二战利益的美国占了冷战上风。

1961年8月,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柏林墙。美苏双方在柏林墙两边对峙,双方均出动坦克,气氛紧张,矛盾升级。

而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凭借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以及之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大力出口石油,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力量随之快速膨胀。

于是,苏联开始推行进攻性的全球扩张战略,与美国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而此时的美国,却深陷战争泥潭,决策频频失误,加之前线各种丑闻,逐渐丧失了国内民众的信任。

可以说,此时的美国,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意识形态,在与苏联的对抗中都处于劣势,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苏联侵略的极大威胁。一是苏联党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使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并逐步激化。其次,则是来自军事、主权上苏联的不断挑衅。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停止供应当时中国建设急需的机械设备,并单方面召回所有在中国的苏联专家,这一举措,无疑给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建设带来极大的打击,中苏两国关系彻底破裂。

1969年3月2至17日,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两国军队进行了正面冲突。之后在两国边界线上,中苏两国兵戈相向,陆续发生多起流血事件。这一系列冲突,表面的起因是双方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分歧,而实质上,是苏联粗暴地干涉中国主权和发展。

毛主席面对苏联愈来愈嚣张的气焰,气愤地说道:“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当中美受到的威胁均来自苏联时,仿佛站在同一战线。正如毛主席曾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双方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彼此。

二、中美外交:于乱局中开拓新局

两国虽有意交好,但是,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两国之间二十年的恩怨不是单凭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开始在公开场合三番五次地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试图以此表达对新中国的正式认可。

1970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同斯诺长谈时,也说道:“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以此公开向尼克松伸出了橄榄枝。

毛主席还表示:“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寄大的希望于美国人民。”这简单的两句话,却在中国民间引发热烈讨论,也可以算是中美关系解冻前的一种舆论准备。

恰好,1971年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在日本名古屋举办。期间中国球员庄则栋与美国球员科恩的友好来往为后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尼克松正式访华做了良好铺垫,这便是著名的“乒乓外交”事件。

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总统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跨越大平洋,于21日抵达北京。

中方领导人极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双方交谈甚欢。

可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政治外交上从来不简单,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往来交流下往往暗藏着试探,甚至挑拨的利箭。

突然,尼克松似想起了什么,笑着问道:“听闻蒋介石称你们为土匪啊,你们又是如何称呼他的呢?”

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本就十分敏感,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带来整个政局的变化。会客室里一瞬间变得落针可闻。

只见毛主席端起茶杯轻呷一口,风轻云淡地回答:“我们也叫他土匪。”巧妙避开尼克松设下的陷阱。

尼克松听罢,知道想要挑拨两岸关系是不可能的了,拍手笑道:“不愧是毛主席!”

在一旁的周总理也赶忙打圆场道:“我们骂骂他们,他们骂骂我们,打打口水仗,但我们毕竟还是一家人嘛。”

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中方的态度:尽管国共两党存在摩擦,但是,和平统一台湾是当前国家最大的愿景之一,且不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1978年5月开始,中美双方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多次会谈,中方一再重申建交前提是美国放弃对台湾问题的一切干涉。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宣布建交。这一举措,牵制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发展,同时让美国认识到想要控制台湾是不可能的。而随着美国和中国建交,日本等多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渐开始与新中国建交,国际战略格局随之改变,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样有重大的意义。

历经寒冬,春天终将到来。而当春天到来之时,哪怕是河面仍覆盖着厚厚的冰,水下却已然生机勃勃。

三、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无异于拿到了“地狱副本”。

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通过内部艰苦奋斗,外交上纵横捭阖,终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不可否认,现在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严峻复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放弃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立时代的种种偏见,但是,世界的主题始终是和平与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昔日互称好兄弟的中苏从公开辩论进而发展到兵戎相见,乃至互为“主要敌人”,令人唏嘘。而在1972年2月21日,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跨越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的距离,紧紧相握。

在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起身结束谈话时,尼克松总统再一次握着毛泽东主席的手,恳切地说道:“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从此,世界建设走向新局面。

古语有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敌人保不准就是明天的伙伴。作为世界大国,在认定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唯有认清博弈的性质,摈弃针锋相对,秉持合作共赢的态度,一起承担责任谋共同发展,这个世界才会欣欣向荣。

举报/反馈

南书房

405万获赞 77.5万粉丝
以专业的眼光让文字更加有趣
乘风计划作者,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