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12月13日早上,王彬所在的医院统计了最新的医护人员感染数字,400多人,约占全体医护人员的1/3,这是抗原阳性的确切数字。因为病毒有潜伏期,实际感染的数字只会更高。
王彬是北京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管理层,他所在的医院正面临大量减员的问题。此前,医院抽调了部分人员支援方舱,“新十条”之后,还有一部分人员在方舱。
此时,奥密克戎撕开防线,医护感染非常快,发热门诊量却在急剧增长。王彬说,“原来八九个医生就能应对的发热门诊,现在派了16个医生还是应对不过来”,“新十条”刚出来的几天,天寒地冻,发热门诊排队者众多,焦躁者甚至砸了医院玻璃。
此外,王彬的医院现在是“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需要收治轻型和普通型新冠阳性病人,为此医院也投入了100多位医护。
人员减员,医院却要维持运转,王彬医院的做法是,阳性医护有7天假期,正常7天转阴后回医院上班,若症状仍较为严重或还未转阴,则需要医护自己请病假。此外,不再需要查核酸才能上岗,自测阳性但症状不严重者可以照常上班,医院对此的原则是,不强迫、但默许,“不强迫是为了不让医护寒心,默许是为了医院能维持运转”。
默许一些轻症医护照常上班,在过去一两周的北京是普遍的做法。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北京医疗机构正面经受了奥密克戎的第一波冲击,此后发热门诊出现大排长队现象。多个数据平台判断,北京的第一波感染在12月15日已经“过峰”,但王彬担忧的是,第一波高峰过去之后并不等于曲线完全被拉平,如果第一波感染率是50%—60%,那最终可能要达到80%—90%,这之间可能还会有第二波高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在“华山感染”上审核的一篇文章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已经或即将面对一波流行高峰。结合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奥密克戎株的第一波疫情流行高峰感染人数较多,后期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反弹,将显著弱于第一波疫情高峰。
发热门诊和急诊
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120急救呼叫量急剧增长。12月11日,北京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各家医院的发热门诊规模都不会太大,因为平时这部分人发烧,到医院大多是查血、拍片,拿点药就走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留观、需要输液,尤其是年龄比较大且合并发烧的,所以现在发热门诊特别拥挤。”王彬说。
过去三年,院感是压在每一家医院头上的绝对红线。随着疫情防控走向放开,院内感染不再被追责,伴随而来,也是医护人员的迅速感染。
针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等级,卫健部门下发文件称可以降级,但王彬说“医务人员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并且现在发热门诊中的“阳性”病人比例非常高,如果不穿防护服,医护感染会更快,所以目前医护还是穿防护服工作,也因此最长工作时间6小时,频繁换班,增加了更多的人力成本。
12月15日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陈思畅在急诊值班。他所在的科室,医生护士加上进修学生、护工,有超过500人,目前大约有一半感染过新冠肺炎。
好在第一波感染的医护已经转阴并且返岗了,陈思畅就是其中之一。神经外科的急诊以头部外伤、脑出血为主,发病率在疫情高发时期变化不大,“但是现在120不好找,所以来医院的通常都比较重,原来可能来10个都没啥事,现在可能来的10个中8个都有事”。
急诊问题在综合型医院则更为突出。王彬所在的医院急诊医护差不多减员一半,原来抢救室只有十几张床位,12月以来,人最多的时候加到了30多张床位。急诊室人满为患,输液厅也全是病人,部分医护人员只能带病上岗。
药品在哪里
找药,是不少北京市民过去一两周的难题,病毒让很多人还没有准备就感染上了,头痛、发烧、咳嗽的人们走到药房,没有药,于是奔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
王彬说,感冒发烧类药物,他们医院正常是准备10天的量,但是大批患者涌来,3天就把10天的备货买光了,这还是在控制每人购买数量的前提下。
“现在像退烧药布洛芬、泰诺这些药,进货都进不到,没有厂家能补上来,包括连花清瘟也是。药物的供应可能也和物流不太通畅有关系。”王彬说,药物的问题一方面是供应不上来,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因为恐慌在囤药,比如能开1盒的药,疗程也是足的,很多人问能不能开2盒;能开2盒的,问能不能开4盒?
上述由张文宏审核的文章称,整个社会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员的感染,就医送药体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平常只是普通的医疗资源,也会出现挤兑。需要政府部门的提前布局与介入来平抑这种需求。
王彬也认为,总体来看应对冲击的方法就是抓住两个重点:一是保证重症患者收住院;二是不需要住院但有医疗需求的患者,要拿到感冒退烧药物,而获得药有两条更好的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政府。
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建便民发药点,可以收钱、也可以不收钱,做到用身份证实名登记,阳性人员领取一定数量的退烧药+咳嗽药,具体品类和数量可以研究,但发药点的设立可以极大分流压力。“新十条”之后,多地卫健委相继调整策略,医院门诊不再查看就诊患者的核酸阴性证明,医疗机构必须接诊阳性病人。
王彬表示,医务人员总体比较甘于奉献,但现在“不是给医院提要求就有用的”,要切实帮助分流患者,帮助医疗机构维持运转。
为了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开通了“抗疫门诊”“发热门诊”。
好大夫在线平台的数据显示,12月12日至14日,极速问诊的日均订单量增长133%,患者的问题集中在居家用药,特别是老人/孩子/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居家用药及治疗问题。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数据显示,近一周以来(12月8日—14日),防疫相关问诊量环比前一周提升330%,其中呼吸内科环比提升7倍。从北京地区的数据来看,防疫相关问诊量环比前一周提升381%,其中,呼吸内科环比提升7.3倍。
北京“过峰”之后,更多的分流方式也已经落地。12月16日,北京市宣布已有多区启用便民发热门诊。
比如朝阳区14日在朝阳体育馆开设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为14周岁以上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诊疗和开药服务。
ICU
ICU医疗资源在放开后是否会被挤兑,一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王彬表示,他们医院原来的ICU床位大概占总床位的3%,但是根据卫健部门最新的文件要求,ICU床位要达到总床位数量的4%+4%:前一个4%是指综合ICU扩充到4%;后一个4%是备用资源,把有所侧重的专科ICU转换成全面的综合ICU。“从专科ICU转成综合ICU,一是仪器设备要更加先进、完善,二是医师队伍、护理队伍技术要更加全面,才能真正起到综合ICU的作用。”王彬说。
对于定点医院来说,除了扩充ICU,还有建设带50张床位监护病房的要求。监护病房的救治条件比一般的普通病房要高,但比综合ICU要低。
根据12月13日的统计,北京市新增感染者处于快速增长期,但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院重症危重症患者50例,多有基础性疾病。
王彬的医院目前只收治轻症和普通型的阳性病人,因此ICU床位目前也未用于新冠病人的治疗,目前ICU床位够用。
陈思畅也表示,宣武医院目前ICU床位没有到特别满的状态,目前判断是够的。
隐忧
发热门诊、急诊、定点病房,眼前的问题都是突出的,但也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王彬还有更深的隐忧——医院的收入和医护人员队伍的稳定。
医院主要的收入来自病房,而现在,普通病房仅仅维持低运转,住院率不到10%;定点病房则是垫付状态,病人不需要自己交钱,财政什么时候付款仍未知。
王彬坦言,目前医院是负债经营,抗疫三年,累计算下来是亏本的,负债超亿元。医院只能减少医护人员收入;同时,延长厂家的付款周期,政策规定付款周期不能超过3个月,但实际上现在压着最长的已经超过10个月没付款了,“要不然医院一点钱都没有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医务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工作强度大、待遇还降低。现在医院为了在减员状态下维持运转,领导干部带头带病上班,也有医护主动带病上班,但医院没有也不敢强迫医护带病上班,“如果强迫,会伤害很大一部分人感情”。
(应受访者要求,王彬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