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1月,上海沦陷,战火纷飞。

这个曾经歌舞升平的城市,如今满目苍夷,横尸遍野。

“广平!你听我的!船就在港口,离开上海!”

“我不走!”

人群熙攘的街头,一男子正在同一位盘着头发怀里抱着书籍的女人拉扯,在民众逃窜的背景中格外瞩目。

“上海已经沦陷了!你留在这里会很危险!我知道你爱鲁迅,但他已经离开了,哪怕你留下他的书也换不回人!”

“不。我留下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他的遗物和手稿,我是要替中国,替后代留下它们,只有先生的书被更多人看见,我们如今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

中国,才会有更多像你和我一样的年轻人站出来!我们才有胜利的可能!”

男子看着她脸上坚定的神情,最终还是放任她回到了鲁迅故居。

她就是许广平,是中国万千觉醒文人的缩影,是鲁迅无法忘却的挚爱,也是一名真正的女战士。

【1】叛逆少女

1898年,许广平出生在广东广州的一个士大夫家里。

许家有着深厚的宗室背景,她的爷爷是清朝的一品官员,祖父曾担任过礼部尚书,堂兄是黄埔军校的创立人。

而许广平的父亲,因庶出的原因在家中备受排挤,虽然一生并没有加官进爵,然而他醉心于诗歌之中,也算是一位半开化的绅士。

在这样传统的家庭之中成长的许广平,按理说应该会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可她却偏偏是一个实打实的“叛逆少女”,且最讨厌的就是各种“老传统”。

八岁那年,她就敢于向传统的“缠足陋习”发起挑战,并以绝食抗议的方式来阻止父母进行这种残忍的行为。

幸运的是,她成功了。

十二岁时,她再一次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发起冲击,看着每天早出晚归读书的哥哥,许广平找到父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要向哥哥一样,上学堂读书。

她的理由很充分:“是人就可以用学习来改变自我,可以用学习来约束自身,不能因为我是女子,你就剥夺我学习的权利。”

听她讲完,父亲很是惊讶,他素来熟读四书五经,一生循规蹈矩传统守旧,女子进学堂念书这样的想法,他从未想过。

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从古至今历来如此,你又不是什么特例。”

“历来如此便是对的吗?我偏要做那个特例,偏要与男子受一样的教育。”

父亲被她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

自那之后,许广平就成为了一个没有缠足,还上学堂说官话的“奇女子”。

而她的“特立独行”,还远不止此。

上学堂没多久,许广平就听说了自己幼时曾和当地一个姓马的地主家订婚的事儿,初闻此事许广平火冒三丈,连课都没有听完就赶回了家中。

冲着正在磨墨写字的父亲,就开始控诉,“你为何没告诉过我,你为我定下了婚约。”

“就这事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就是天经地义的。”

谁想到父亲听到许广平的质问并没有当回事,语气平淡不带一丝一毫的愧疚。

“去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我自己的婚姻!你凭什么插足!”

许广平的声音响亮,眼睛睁得很大,一身淡蓝色的学生装书生气十足。

听到她这样的语气,父亲大手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放肆!你在学堂学到的就是这样和父亲说话吗!你是我的女儿,我是最有资格的人!”

“我是你的女儿,但我先是我自己,我的人生我做主!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让我嫁给那个姓马的,就是为了稳固你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我不会嫁的,要嫁,你自己嫁。”

说完,许广平不顾父亲的怒骂,转头就跑出了屋子,跟着她一起出来的还有背后飞来的砚台和墨水。

自那之后,无论父亲如何周旋,许广平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在她的坚持之下,这门婚约最后只能作废。

尽管当时的许广平尚且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可她的骨子里一直有着对待封建思想和包办婚姻的反抗精神,以及决不妥协的骨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许广平举家搬迁到了澳门,正是在那里,她接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新式教育,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创办的周刊。

她的思想被那些先进的想法所冲击着,越来越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她的脑海之中形成,面对国家的破裂,和仍旧存在的迂腐的封建糟粕,许广平逐渐明白了她一生的目标。

并把这目标写在《两地书》之中:“好读扶弱图强等故事,遂更幻想学得剑术,以除尽天下不平事。”

除尽天下不平事。就是她的目标,而革命就是她要走的路。

【2】一生挚爱

1917年,父亲亡故,许广平跟随着二哥到了北京,在那里,她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到了北京没多久,寄住在姑姑家中的许广平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

进入了大学,拥有了更好的学习资源,许广平就仿佛是进入了花园里的蜜蜂,不知疲倦的采集着知识。

2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她立刻投身其中,冲在了学生的第一线,不仅如此,她还担任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呼吁女性活出自我。

1922年,她考入了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那里,她遇见了一生的挚爱,鲁迅先生。

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致信于鲁迅先生,在信中她并不吝啬自己对于鲁迅的敬仰和崇拜,毕竟没有哪一位先进分子没有看过鲁迅的作品。

本以为这是得不到回应的付出,可让许广平没有想到的是,鲁迅当天就给予了回信,用词诚恳,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

就这样,二人的关系逐渐因为这些信件而亲密起来。

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之下,本就极度具有反叛精神的许广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

19257月,许广平与刘和珍并肩战斗,痛斥北洋军阀对教育界和女师大学生的迫害。

正因如此,她很快就遭到了通缉。

8月,为了躲避军阀的抓捕,许广平躲进了鲁迅西三条胡同的家里。

一个心怀大志,梦想唤醒民众,一个弃医从文,以笔作剑参与战斗。

朝夕相处之下,许广平对鲁迅的崇拜很快便化作了爱慕。

看着鲁迅在油灯之下彻夜不眠的背影,看着他为了民族大义奔波在外,看着他的文章被刊登在报纸的头页。此刻,对于许广平来说,鲁迅已经不再是只是讲台上的老师,而是融入她生命之中的存在。

而鲁迅又如何看不出这位小姑娘心中的情感呢?

她聪慧,勇敢,面对不公和强权时的抗争精神,都让鲁迅为之动容,可许广平只有27岁,他已经44岁了,家中还有一位发妻。

所以,鲁迅从未回应过许广平的爱。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大任教。

他并没有开口提议让许广平与他一起离开,正如鲁迅自己所言“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

可许广平的爱太热烈了,二十多岁的少女带着不顾世事偏见的勇敢,距离和众人的阻挡并不能阻止她奔向自己的爱人。

她曾在遇见鲁迅之后,公开在《国民新报》上示爱,她说,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者的猛烈攻击,与鲁迅先生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或许,正是许广平这样的坚定才能够成为鲁迅身边唯一的挚爱。

19271月,得知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立刻辞去工作奔赴广州,成为鲁迅的助教。

在接下去的十年之中,从广州到上海,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的身边,从助教到助理,她无怨无悔毫无怨言,哪怕这其中有许多次,因军阀的“围剿”而有生命之忧,但许广平的陪伴却从未停止。

或许是为了革命事业,但或许,也是为了爱情。

(鲁迅、许广平与他们的孩子海婴)

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一直在上海进行文学创作,许广平自愿肩负起了照顾鲁迅起居的工作。

哪怕操劳,哪怕节省,哪怕毫无名分,但对于许广平来说,能够看见鲁迅所写完的手稿,便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相守十年的鲁迅逝世。

可许广平的目标却只完成了一半,天下不平事还有很多,而革命也远没到成功的时候。

【3】76个日日夜夜

“我要整理他的手稿,将他留下来的文章尽数出版,完成先生的未竟之业。”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374月,她将鲁迅1934~1936两年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在这之后,她又用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

当她看见报纸上刊登鲁迅的发妻朱安正在拍卖先生遗物时,立刻赶往了朱安的家中。

面对这位苦命的女人,许广平所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责问,也不是埋怨,而是走上前去将朱安抱在了怀中。

“辛苦你了,抱歉。”

那一刻,在鲁迅与他的母亲相继离世,独自一人坚守在家中的朱安泪流满面。

鲁迅曾说朱安是母亲赠予他的礼物,是家中一件并不漂亮甚至迂腐的摆件

就连那些好友来到家中,也只记得带走鲁迅的遗物好好保存,没有人真正在乎她的处境。

而第一个向她道一声“辛苦”的人,竟是自己名义上的“情敌”。

朱安

在那之后,许广平总是从自己的薪资里拿出一部分寄往朱安的家中,在她的眼里,同为女性,朱安并不是毫无长处的封建女人,她只是一个被陈旧思想所迫害的可怜女子。

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去鄙夷不如自己的人,若是这样,同小人又有什么区别?

正因如此,后来每每聊起许广平,朱安都忍不住落泪,她说:“她(许广平)是一个极好的人,是真正懂我的人。”

193711月,上海沦陷,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和其他的遗物,许广平自愿坚守上海。

日军空袭上海

1941年,许广平在公寓之中被日军逮捕。

为了从她的嘴巴里问出其他革命分子的下落,日军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将许广平关在了一共有50人的监狱之中,不足十平米的牢房里恶臭熏天,满地都是呕吐物与腐烂的饭菜,但许广平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恶心,随地而坐面不改色。

日军每天都将她单独带进拷问室,一开始,还对她较为恭敬,但在发现许广平毫不松口之后,他们立刻变了脸色。

先是鞭刑,沾了盐水的鞭子一下一下抽打在许广平的身上,疼痛伴随着盐水浸透,如火烧一般的撕心裂肺,很快,鲜血就打湿了她的衣物,汗水从额头上滑落。

但许广平一声不吭,她的眼睛死死盯着行刑者,满是不屑。

然后是电刑,被绑在椅子上,电流传向全身,许广平浑身紧绷,密密麻麻如同蚂蚁咬过一般,她的牙齿几乎将下唇咬破,却绝不妥协。

这是身为中国人的骨气,这是她的决心。

后来,无计可施的日军竟想出将许广平的衣服扒净,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身为文人的她。

一次又一次,穿上再脱下。

羞愤让她浑身颤抖,可许广平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她只是笑,并且越笑越大声。

“你们的做法不会让我有任何的痛苦,只会让我再一次发现你们有多卑劣!”

“我不会说的,不仅是我,任何中国人都不会被你们这样的行为敲开嘴巴。”

“因为我们是团结的,是统一的,我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永远向着民众。”

“等着吧,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将你们赶出这片土地!”

长时间的拷打让许广平的体力不支,她的声音并不响亮,但却是这样的清晰,一字一句坚定有声。

76天之后,无计可施的日军迫于压力将许广平释放。

出狱之后,她的双腿已经被折磨得无法正常行走,形容枯槁,可她的眼睛依旧明亮如初。

【4】绝不与他合葬

抗战结束之后,许广平依旧拿着笔呼吁人们相拥和平,笔风犀利狠辣,词句之中隐约带上了鲁迅先生的风格。

1946年,她将收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八百余封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紧接着又北上整理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书。

许广平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志向,她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后,她将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并且把鲁迅的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全部捐赠给国家有关部门。

然后,她耗时三个月写了10万余字的《鲁迅回忆录》。

当书的最后一个字落下的时候,许广平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记挂了二十余年的爱人,她的灵魂伴侣,在此时此刻,她将所能做的一切都做完了。

鲁迅的未竟之事,她替他全都做了。

“先生,日军退了,新中国成立了,如今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吃饱饭,民众团结,祖国统一,若你还在世上,是否会同我一样开心。”

她独自一人,抚摸着鲁迅的遗照喃喃自语。

“先生,朱安在十二年前离世了,你无需担忧,我汇钱替她举办了葬礼,她这一生其实过得并不愉悦,希望来世能够见一见新中国的样子。”

1961年,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问及缘由,她说,她活着,要为中国,为人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七年之后,鲁迅先生全部书信手稿被盗,听闻此事许广平当场突发心脏病。

那是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命相护的东西啊。

虽然发病之后立刻送往了医院,但许广平仍旧没有挺过来,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很奇怪。

“我,绝不与他合葬!”

话音刚落,许广平便没了气息,享年,70岁。

她口中的他是谁,答案不言而喻。

不是夫妻,没有名分,如何合葬?

鲁迅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事业奋斗,许广平爱他如命,又怎能让先生死后遭到非议?

事后,周恩来得知此遗言,取了许广平少许骨灰,撒在上海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

鲁迅先生去世32年后,二人重新在天堂相会了。

【5】尾声

世人提起许广平,多说她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

但其实,许广平与鲁迅从未结婚,她从来不是第二任妻子,也从来不求鲁迅娶她。

她与鲁迅,是相辅相成,是同道中人,是一眼便能知道对方心意的灵魂共鸣。

对于许广平来说,是否为妻子,并没有那么重要。

“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

她的爱,一如她的人一样宁折不弯,光明磊落。

而离了鲁迅,许广平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革命女战士。

她从不是鲁迅的附属,许广平,只是许广平。

举报/反馈

三人SHU屋

69.6万获赞 2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文会友。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