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冬月打雷黄土堆”啥意思?冬月出现“雷打冬”为啥不好?
众所周知,阳历和农历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计算时间,一个月29.5天,一年12个月,那么一年也就是354天,与阳历相比,两者之间相差了整整11天时间。
老祖宗为了让阳历和农历能够相互融合,便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来达到两者时间不差的目的,这样也更能让阳历和农历同样适用于二十四节气,方便安排农业生产。
农历的十一月,便是冬月;农历的十二月,称之为腊月。民间有一句俗语流传很广:“冬月打雷黄土堆”。
按照正常的年份来看,在仲冬打雷是十分罕见的,夏季打雷倒是很常见。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抢收晾晒的玉米和稻谷,简直就是在和雷阵雨晒跑,那种感觉既惊险又刺激。
在寒冬时节还上演打雷这样的节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古人的认知中,自然会被赋予“奇异”气候的标签。
而且根据古人的生活经验来看,只要出现了“雷打冬”,就会有“黄土堆”出现,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无奈。
这里的“黄土堆”指的是新修建起来的坟堆,也就是说,只要出现“雷打冬”这样的奇异气候,那么接下来便会是一场生命的“寒冬”,无数生命将会被终结,而且是在提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这是多么残忍的死法。
什么是雷声?为什么会打雷?
专业的解释是这样的:“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言下之意,要出现打雷这样的气候,那必定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极端的天气。
正所谓春种、夏忙、秋收、冬藏,过了“大雪”节气之后,也就意味着凛冽的寒冬正式光临地球,本来应该是白雪皑皑的景象,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轰隆隆的雷声,此情此景,完全不应景。
在这种奇异气候条件之下,老祖宗根据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内心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倒春寒是跑不掉了。
出现倒春寒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春天正式 万物生长的季节,气候应该变得暖和起来,让地里的庄稼开始茁壮成长,只有前期发育好了,后期才能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
倒春寒的出现,会完全打乱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而且会对庄稼造成致命的打击,禾苗会被冻死,让农民辛苦播下的种子直接打水漂。
没有了庄稼,到了秋收时节,也就没粮食储存,再到冬天时,只能忍饥挨饿。大部分人会变成饥民,被迫四处流浪,最后变成“路有冻死骨”的结局,可悲,可叹。
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雷打冬”的俗语,这些都是老祖宗的生活经验总结,比如“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对于古人而言,确实很难生存下去。
对科学技术很有限的古人来讲,冬月出现“雷打冬”现象,简直就是噩耗,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艰难。
不过站在科学的思维立场来看问题的话,“雷打冬”是很常见的天气变化。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出现“雷打冬”现象的机会也就较多。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超级水稻的出现,也让我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们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用再担心遇到极端天气时,没有粮食吃,没有暖和的地方可住了。
自然也就不会再大规模出现“黄土堆”的现象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