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47四发宽体飞机停产,这种巨无霸的落幕并非个别现象,也不是偶然现象,背后有着世界民航格局大变化的背景。747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也提供了很多深刻教训。通过747的历史,我们可以管窥C929目前方案是否妥当。
波音747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产历程结束,正式停产了。从1965年启动研发至今,已累计生产1574架。停产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管是波音,还是空客的四发宽体远程客机,都开始走向落幕。
波音747的一生,为中国C929项目提供了很多优秀经验,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深刻教训。
波音747和A380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景气,航空运输需求严重不足。由于上座率低,航空公司使用更小更省油的双座客机会更省钱。
失势的四发客机,也并非就这么两款,而是广泛分布在民航世界,其中包括了空客A340,俄罗斯的伊尔86和伊尔96等等。算是宣告四发宽体客机,在全世界范围内走向没落。
目前国际市场上,航空公司基本【双发化】,低端采用波音737和A320,高端则采用空客A350和波音787,双发吨位最大型号还是波音777。这也充分说明了一点:民航市场新机研发要谨慎,堆砌高新技术可以,加大个头要小心,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并不一定越大就越好。
747计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的四发巨型军用运输机计划,波音和洛克希德公司竞争,最终结果洛克希德公司的C-5银河运输机胜出,并获得了客户的订单。
但历史发展很有趣,谁都想不到赢家C-5仅造了131架,输家747却拿到了10多倍的民航大单。赢家不但订单少,还爆发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机翼结构故障,令大批早期C-5A不得不退役。
当时的航空市场,只能容纳一款三发客机,“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两巨头为此正在拼【高新技术】,打得头破血流。
这时刚失败的波音突发奇想,将747从【四发军用货机】改造成【四发民用客机】,这一招居然获得巨大成功,异军突起,杀得其他人片甲不留。
当年为了波音747项目,波音公司不惜一切代价豪赌,向银行借款10亿美元,假如项目失败,巨额的债务将压垮波音,一代航空界传奇将彻底破产。
最终在工程师和工人的努力下,波音747活下来了。虽然早期故障频发,但最早的启动用户也承认,当年大量购买如此巨大体量的飞机,并非出于理性,而是【虚荣】,更大的飞机代表更强的运营能力。
波音747的成功背后,有很多侥幸因素。假如当时的航空公司和两家客机巨头明智一点,最终也不会有波音公司的任何机会。
尤其是洛克希德公司领导层过于【骄傲】,拒绝了多个航空公司要求采用其他发动机的计划。这其实就是小小修改后机身结构而已,完全可以借此吸收所有客户。但就是因为决策失误,洛克希德输得一塌糊涂。
波音747的发家史,充满了各种计算和失误,竞标失败,两大对头的血拼,以及当时航空公司追求【奢侈】的风气,这些阴差阳错才造就了747的奇迹,这是不可复制的。
波音747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款珍宝飞机,对于中国C-929而言,需要吸取的教训有很多。最核心一条就是:不能单纯为了堆砌技术,而不管不顾客户的利益。民航飞机生存的核心就是【给客户省钱】。
一切为了客户,这并非空白的口号,空客A321XLR将这种理念做到了极致,双发窄体客机加长到极限,获得了跨大西洋飞行的能力,宽体飞机换窄体越洋飞行,成本急剧降低,航空公司和旅客受益匪浅。
中国C-929宽体客机的选择,目前看来还是比较理性的,目标定位在250座级别,航程12000公里,这个双发宽体客机的核心区域,需求量旺盛,未来可能会随着客户需求,对飞机进行加长缩短。
波音747的胜出在于逃避血拼的豪赌,而空客A380的失败则在于对于世界经济前景判断乐观,打造了一款【超级747】,最终市场不任可,损失惨重。我们C929的研发,目前看正确预判了全球民航的需求形势,初步避开了上面这些大坑,方案脚踏实地,没有刻意去打造“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