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如期而至,昨日股市收盘后近三个小时,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这次降准将释放5300亿的资金。其实在前几日的国常会中就已经吹风了 ,所以市场对央行昨日的降准举措并不意味,在股市中其实就提前反应了,银行和房地产板块在周五表现了一把,也是提前对这次央行降准的“预感”。
降准是一个专业的名词,很多网民并不清楚降准的原理、和降息的区别以及意义,笔者就通过本文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一下降准的原理以及意义。
“降准”的全称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动词和名词组成,核心是“存款准备金率”,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存款准备金,顾名思义 ,就是存款的时候的准备金,当储户把钱存到银行的时候,这笔钱就形成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银行可以将这笔钱放贷出去,从而形成利息收入。
理论上讲,如果储户将100元存进银行,那么银行可以将这100元放贷给A企业,A企业拿到100元贷款后又存进银行,银行又可以将这100元放贷给B企业,如此循环反复,理论上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现实就是,储户存进去的钱是要取出来的,不会一直放在银行,所以,银行拿到这些存款后不会全部放贷出去,而是要留存一部分防止储户挤兑,用于储户日常的取现。这种“留存”就成了银行固有的操作,等到后面银行业发展到更高水平 ,有了央行这个“最后的银行”,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银行拿到储户的存款后,一方面为了应对储户的取现需求,会留存一部分,另一方面,央行会通过“留存”的比例去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面资金多寡的目的。
于是,央行就要求银行每收到一笔存款后就需要提取一定的比例存到央行,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的来源,提取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比如银行收到储户A100元的存款,央行要求拿出10元存到央行,这10元就是存款准备金,10//100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10%的存款准备金金率。
正是因为有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存在,央行就可以通过调节这数值掌控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那么银行放贷的能力(创造信用的能力)就越低,比如说100%,那么银行就没有放贷的能力了,如果是0,那么就是无限大,正常的情况下,最终的放贷规模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关系是这个比例的倒数,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最终放贷的能力是10倍,也就是每收进来100元存款,可以最终创造出1000元的贷款,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5%,那么100元存款就可以创造出2000元的贷款。
这次央行是降低了0.2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至7.8%,这个比率对应的货币乘数是12.8倍,也就是100元存款可以创造1280元的贷款规模。
知道了降准的原理后,我们就能明白,降准其实就是让银行手里有更多的钱可以去进行放贷,社会面上的流动资金就会多了起来,个人和企业也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降息和降准是央行最常用的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经常交叉使用,今年以来,央行已经经历了多次降息,但是降准还是第一次,降息和降准到底是有什么区别?
其实也挺好理解的,降准就是供给侧改革,增加供给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量,让市场得到更多的货币,而降息就是货币的价格,降息就是降价,货币变得便宜了,具体来说就是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本变得便宜了。
这和我们卖东西是一样的,让厂家多生产货物商品,那么消费者自然是能够更容易买到商品,而且由于供应量的增加,一般价格也会降低一些。降息就是在不增加供应的情况下,直接降价促销,简单粗暴。
从过去十年的时间长度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大体上是呈现降低的走势,从2007年到2011年是逐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过程,当时因为流动性太多了,M2泛滥,所以当时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就通过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构建蓄水池,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时候提高到了21.5%。这就意味着100元存款只能创造500元不到的贷款规模,而如今用了11年的时间,已经大幅下调,银行创造信贷的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利息基本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在2007年和2011年是两个高峰点,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7.47%和6.56%。2015年底降低到4.9%,如今已经降低到4.3%。我个人的观点是未来还会降低,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了,经济增速其实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利息的高低,经济增速快,资金赚钱也快,自然是能够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反之资金要求更高的资金收益,但是经济增速放缓之后,资金能够获得的收益率也会降低,资金能够承担的成本也在降低。
降息也好,降准也罢,其实都是为了给市场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是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去贷款,去从事经济活动。
降准和降息对股市和楼市都是利好,近期多部门准备稳楼市,防止楼市进一步下跌,要保持房地产的稳定发展,多家银行已经联合给房地产企业超过万亿的授信。周五的时候,房地产和银行两个板块领涨两市,背后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房贷一直都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非常稳定,收益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