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行业频道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户农村家庭,在此之前父母已经为他生下了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这个神奇的年份出生,王传福的童年却并没有像谐音那样六六大顺,而且如果不是家谱传承,他还十分有可能被取一个时代痕迹明显的名字。

“幸运”的三字弟弟

  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王传福堪称异类,他老实巴交、沉默寡言却早早就表现出来了“做题家”的潜质来,对于这种逆反的表现,王父王母喜出望外表示要全力支持。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王传福13岁那年家里的经济支柱父亲因病去世,随后中考前夕母亲也离开了他,此时王传福的五个姐姐已经相继嫁人,妹妹被过继给了亲戚。

  王传福本想在初中毕业后考个中专,从而早点毕业贴补家用,然而母亲去世打乱了节奏,缺考两科让计划夭折,此时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辍学要么上大学。老哥王传方在这个时候力挺老弟,他对王传福讲:“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你都要读书,读书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不久后,王传方与张菊秀结婚,兄嫂共同负担起王传福求学的全部费用。

  1983年王传福顺利考取了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是当时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王传方为了弟弟顺利入学变卖家产,张菊秀更是连自己的嫁妆都贡献出来,兄嫂不仅为王传福凑够了学费和生活费,还带着一岁多的女儿从老家来到长沙,就在矿院旁边支起一个煎饼摊,糊口的同时方便照顾王传福。

  80年代的高校校墙内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大学期间的王传福除了喜欢在实验室里研究技术,还喜欢没事去找人茬个舞,他舞技之好被当时的长沙高校圈所公认,他“舞林高手”的名号也因此广为流传。

  大学四年,王传福继续保持着“做题家”的荣誉,临近毕业时被成功保研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传方又再次跟随王传福前往北京,一边做着小生意一边继续资助着老弟直到研究生顺利毕业。

  1990年王传福研究生毕业,在导师李国勋的推荐下,留在了中科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并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的技术瓶颈。不久后的1992年26岁的王传福又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彼时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职称的王传福已经开始招生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学术前途一片光明。

从长沙“舞王”到深圳“电池王”

  1993年有色金属研究院与包钢集团合作了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比格电池”。由于和王传福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就被任命为该公司的总经理。

  在比格电池积攒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了电池行业巨大的机遇。当时即使大哥大的售价达到了两三万元,但是依旧供不应求,而其中一块小小的电池价格就有着上千块,王传福预判电池行业将会迎来井喷:“如何将来人手一部大哥大,那价格的销量将会达到什么程度?”

  1995年,作为充电电池最大的供应国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铬电池,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势必会引发镍铬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而中国电池企业将要面对的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一个黄金时机。时不我待,王传福果断决定要辞职下海,投身镍铬电池的生产中。

90年代的深圳街头

  决定创业的脑门一拍,生产电池的钱从哪来?王传福想到了自己的另一位好哥哥——表哥吕向阳。

  与王传福的出身相似,吕向阳也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一户农民家庭,比较幸运的是他有着一位“银行工作的父亲”,他得以在16岁就接班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吕向阳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却对时代有着异常灵敏的嗅觉,他31岁辞职下海,创办融捷公司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传统行业,凭借着精明头脑和极其广泛的人脉,他在90年代初期就积累的了大量的财富。

  起初吕向阳并不支持身为国家干部的王传福辞职下海,毕竟风险巨大,但是拗不过表弟的创业的决心,王传福更是把电池行业的巨大潜力与机遇掰开揉碎讲给表哥听,吕向阳最终决定投资250万。这笔钱可以看做是比亚迪的第一笔天使投资。随后吕向阳还向王传福介绍了日后比亚迪的另一位重要投资人,也是如今比亚迪的第三大股东——夏佐全。

  当时的吕向阳可能无法预测到这笔投资将会“血赚”到什么程度:比亚迪突破万亿市值时,吕向阳家族对应持股市值为1381亿元,这也帮助这位“幸运的哥哥”在许老板的神话破灭后低调晋身为广州首富。

比亚迪的诞生与崛起

  1995年2月王传福正式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公司,创业之初比亚迪的资金与规模都十分有限,全公司只有20多个工人挤在深圳莲塘的一间旧车间里面。与国内同行选择买电芯搞组装的道路相比,技术出身王传福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技术含量更高、利润也相对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上。

  即使如此,放眼全球市场来看,镍铬电池电芯生产仍是一个入门门槛相对低、生产模式相对简单的行业,过程无非就是从上游企业买来所需的配件和原料加工组装,于是镍铬电池的生产线是他此时亟待解决的难题。

  90年代,日本的一条镍铬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不仅买得起还买不到,被逼得没办法的老王想出了个极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办法——手工攒电池。

  于是比亚迪开始依靠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操作工序,一条日产4000块镍铬电池的生产线,只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可建成。

  “我们经常算这样的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难道还比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王传福和他的工程师们发明出一整套操作流程和夹具,用人工替代机器,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成本替代了原本几千万元的设备投入。这种小米加步枪的的方式也彻底颠覆了电池产业的“游戏规则”,把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硬生生玩成了劳动密集型,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

  比亚迪凭借着成本上的优势以及不断优化的生产工艺,迅速打开了市场,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量达到了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日本分公司先后成立,销量进一步起飞,客户名单上也出现了松下、索尼、GE、TTI等巨头。

  2000年后,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同样得益于“人海战术”的打法,比亚迪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的市场份额就上升到了世界第四。

  伴随着电池市场一路以来的攻城略地,资本市场开始向比亚迪暗送秋波,于是王传福决定顺势而为,于是2002年7月,比亚迪正是在香港主板上市,并创下了当时H股最高发行价的记录,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股份的持股比例为28%,第二年他以3.2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第13位。

下半生就干汽车了!

  2003年1月,比亚迪突然以2.96亿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开始正式涉足汽车产业,消息一出,市场哗然,香港的投资人认为王传福疯了,不然不会花大价钱进入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汽车领域!他们纷纷抛售比亚迪股票,股价曾一天下跌四块多,跌幅超过21%。

  虽然王传福不为所动,坚定地对外放话:“下半生就干汽车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解,“电池大王”为啥非要造车?

  其实,在21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涌入到电池行业中,竞争日益加剧,电池销售增长乏力眼看就要进入困难时期,想要获取更多利润,比亚迪只能考虑适时转型,而此时恰逢公司上市,积累的大量的闲散资金,为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王传福无论创业还是上新项目,一直奉行的都是“要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当时的手机行业中的众多下游企业就是比亚迪手机电池的客户,再去跟他们抢活就太不地道了;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早已经到了白热化,进去是找死;利润尚可的房地产倒是还能做,但是门槛低、水还深。

  “想来想去,只有汽车,现在是进入汽车的最佳时期”

  契机也很快来到,王传福在与上海的朋友闲聊时了解到,秦川汽车正在寻求收购。这家位于古城西安、出身老牌军工企业的车企由于机制问题经营困难,但却有着完整的生产线建设,同时还有着一款销量不错的产品——“中国最便宜轿车”福莱尔。此前,吉利的李书福曾一度接近秦川,但因重组成本过大放弃了;后来,财大气粗华晨董事长仰融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可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就匆忙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收购秦川王传福还有一点重点考虑,那就是轿车生产资质,对于这张国家严格控制的准生证,魏建军打擦边球搞了十几年到了2008年才弄到;李书福委曲求全通过收购了一家生产囚车的车厂才拿到。所以王传福收购秦川的2.96亿有多少是为资质付出的,就不言而喻了。老王这一举动也为后来的何小鹏、李想提供了灵感。

  其实在整个2003年中国都盛行着一股“外行造车风”,汽车业的丰厚利润在制造业里激发起一股强烈的“造车冲动”,其架势相比于十几年以后的“新势力造车运动”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时家电业、手机业甚至白酒、烟草行业都要来分一杯羹,其中出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美的、奥克斯、波导、五粮液、红塔山……他们很快就被时代给教育了,只有比亚迪坚持了下来,王传福造车不是随大流,而是具有他独特的想法,并且有着周密的计划,他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把电池与汽车结合起来的时机。

人海与山寨战术与汽车的碰撞

  新世纪初,当民营资本涌向汽车产业时,诞生了不少专属的“经典语录”,充满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无畏,其中就包括李书福的那句“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他也在之后被冠以“狂人”的名号。相比而言,高级工程师、教授出身的王传福是不是就应该谨言慎行一点?并没有!他放出的炮一点也不少,“雷人”程度也丝毫不弱于长他三岁的李书福!

  “汽车只是一个延续了100多年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其实就是一个低科技产业。”

  “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比亚迪要在2015年做到全国第一汽车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那些年,很多中国本土企业家都患有一种“技术恐惧症”,他们饱受跨国巨头们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上的苦头,而王传福却堪称其中的头铁分子,在电池行业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他要把成功的经验再一次复制到汽车上来。

  果然,仅仅两年,比亚迪就拿出了一款重磅产品F3,这台车最大的亮点就是性价比高、空间宽敞、外形大气成熟、配置还很丰富,消费者仅仅需要7.38万元就能买到一台挂着byd标的“丰田花冠”。

  美其名曰“逆向研发”的山寨战术是全部中国自主车企起步阶段的必用手段,他们也因此招来了抄袭的“指责”。对此王传福的回答是:比亚迪不是简单的模仿,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他不避讳谈山寨,但是坚决否认抄袭。

  “我们的确大量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但是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是可以规避。”

  王传福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堪称那个时代中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比亚迪内部专门负责处理专利问题的人就有500之多,他们不仅帮着东家的产品规避着别家的专利,面对他人侵犯本家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重拳出击。

  就这样,一台怎么看都与花冠脱不了关系甚至部分零件都可以通用的F3,却在全生命周期内从未收到过丰田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任何起诉。相反,这家日本汽车巨头还自费在市场上购进F3回去里外拆解,深入研究,最终也没有搞懂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怎么卖得这么便宜的?

  死脑筋的日本人只知道研究产品,却忘了研究人,他们如果和做电池的同胞了解一下王传福造电池的历史,应该就不会这么诧异了。对此王传福本人也有过总结:

  “别人同样的产品,比亚迪只按半价出售……比亚迪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半自动化设备加人工,以这样的模式达到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

  在造车领域王传福通过垂直整合将“人海战术”的优势推向了高潮,所谓垂直整合简单来说能造的都自己造,垂直一体的制造体系将供应链上的一个个环节进行分解,纳入到比亚迪自己的制造体系体系中,进而最大限度压缩了成本。着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当时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但谁能想到当时的无奈之举却成为比亚迪如今的核心优势。

  2006年,上市不满一年的F3就迎来了销量井喷,获得一季度产、销量增幅、单一车型销量的三冠王,全年实现63153辆的销量,为比亚迪带来近50亿元的销售收入;2007年,F3更是连续月销过万,一举杀入全国销量前十行列。

  凭借着人海战术加山寨战术的双重buf,比亚迪在F3后又相继推出了F0、F3R、G3、L3、F6、M6等车型,尽管没能出现F3这样的爆款产品,但是王传福已经志不在此,他有了新的目标。

  王传福说过,自己这辈子绝不当守财奴,他选择把靠着人海与山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新能源汽车中去。以电池起家的王传福早在2005年时就已经坚信未来世界将要进入一个电动车的时代。

  为此他不仅投入巨资研发生产电动汽车,而且亲自挂帅整合电池与汽车两大业务,2006年6月就推出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续航350km的纯电动轿车F3e,又在同年开启了e6的研发工作,2008年世界上第一批批量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F3DM正式上市,比亚迪的DM车型在这个时候不仅可以依靠纯电行驶100km,更是突破了反复充电和家用插座充电的两大技术难关。在F3 DM发布会上,王传福满怀豪情地宣布:

  “现在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而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爱恨交织,中国首富

  自从比亚迪收购秦川正式涉足造车,王传福是信心满满、雄心勃勃,但是资本市场上关于他的质疑就从未中断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汽车行业备受打击的背景下,当时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正式宣布破产,韩国双龙也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比亚迪的日子也自然不会好过,一些基金公司分析师到比亚迪调研,齐声声得出结论:“这是个破烂公司!”有人甚至认为比亚迪股票应该跌到2元港币。

  就在这个结论得出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情况就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2008年9月27日,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元港币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股份,而中美能源背后站的正是有着“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

  过去,“股神”的投资更多集中在传统行业,从不主动投资“未来的东西”,当年即使面对的是潜力无限的比尔·盖茨,巴菲特也已“看不懂”为由,只是象征性地买入了一点微软的股票,此番投资比亚迪一反常态的背后是他出自两方面的思考:

  首先投资比亚迪就是在投资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有目共睹,国际资本争相进入,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在经历着调整和升级,中国的企业正试图摆脱靠资源消耗与低附加值的发展道路,而王传福的企业正是其中代表;

  其次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巴菲特也在寻求适合长期投资的新产业,于是便与专注新能源领域的王传福对上了眼。

  传闻2008年7月巴菲特的全权代表中美能源总裁索科尔曾到比亚迪考察,深度了解了比亚迪公司的运营模式,期间王传福为了强调比亚迪电池可以做到100%回收利用,当着索科尔的面干了一杯无毒电解液,让这老外目瞪口呆,当即表示愿意投资五亿美金,王传福的回答又让他吃了一惊,我们不要那么多,最多只给10%的股份。巴菲特在听取了索科尔的汇报后,对王传福的好感反而进一步加强:“这是个不想卖自己公司的人,这是个好现象”于是这笔交易的总金额最终确定为18亿港币。

  2009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美举办股东大会,期间78岁的巴菲特对王传福大加赞许,席后双方还互赠礼物:王传福送给巴菲特一台比亚迪F6DM模型巴菲特回赠了一只钱包。双方心眼显露无疑,小王要去美国卖电动车,老巴要小王给自己赚更多钱。

  巴菲特与王传福的喜相逢,不仅让之前说比亚迪是“破烂”的基金经理大跌眼镜,更是让另一位商业大佬破了大防,他就是富士康的郭台铭。自从比亚迪2003年进军手机代工领域以来,这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巨富就与王传福积怨颇深,双方几番对簿公堂早就撕破了脸,高调的股东会后,郭台铭更是在公众媒体面前来了个三问巴菲特:

  一、为何投资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

  二、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

  三、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

  对此,老谋深算的巴菲特理都没理,郭台铭落得个自讨没趣了。

  另一边,在“巴菲特效应”的影响下,比亚迪的股票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追捧,很快出现了超常规的暴涨,估值突破60港元大关,这不仅让巴菲特的投资收益达到500%,更是让比亚迪第一大股东王传福个人资产达到350亿港元,在2009年“胡润百富榜”上跃升为中国内地首富。

喷发的十年
  造车初期的比亚迪似乎走不出“东方西方只亮一方”的怪圈,开始F3销量井喷,公司却在资本市场被定义成为“破烂”;后来受到“股神”青睐,市值飙升,产品却又出现了问题。2008年,比亚迪出现大面积质量问题:天窗、电动车窗、离合器……能出的都出了,同时不合理的经销商政策,让经销商们为了返点大量提车,最终产生了巨大库存,随之而来的是300家经销商退网。

  这一次危机让比亚迪痛定思痛,宣布从2010至2012年为品牌的整改期,整改的关键就是尽量消解人海战术与山寨战术的影响,王传福深知他可以靠着人海与山寨起家,但是比亚迪却一定无法靠着他们走向伟大。

  整改期间,重新打磨研发、测试以及生产流程,同时狠抓产品品质,完成由粗放型创业公司向专业汽车企业的转型。与此同时,王传福与他的伙伴们从没有放弃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比亚迪后来的“技术鱼池”就是在这个时候放入的鱼苗。

  蛰伏三年后,比亚迪终于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将要开启是喷发的十年。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政策红利期由此开启,积累多年的比亚迪当然是当仁不让,在B端市场其首款纯电动MPVe6开始发力出租车市场,先后在深圳、太原、乃至香港等城市大规模营运;C端市场上,秦的初代车型也在这一年正式推出,由此打开了王朝系列的潘多拉盲盒;还是在这一年,比亚迪与戴姆勒各出资50%推出了合资纯电动品牌腾势,并宣布双方在中国合作研发电动车事宜全面展开。

  2014年当新能源红利愈发凸显,更多的车企开始在新能源领域一掷千金,“新势力造车运动”也悄然兴起,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注定都是追赶者的角色,比亚迪在这一年就已经实现了年销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壮举。

  同时比亚迪除了乘用车外电动大巴也开始在多个城市成为运营主力,这款车甚至还输送到欧洲、美国和日本进行示范运营。

  在随后的2015年和2016年,比亚迪又相继推出了唐宋元等车型,王朝系列初见规模,比亚迪也正是坐稳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头把交椅。

  2017年,是比亚迪与山寨标签正式说拜拜的一年,他们重金挖来了之前服务于阿尔法罗密欧奥迪的沃尔夫冈艾格团队,专属的“Dragon Face”设计语言正是扭转了消费者对于比亚迪车型在外形设计方面的固有偏见。

  王传福坚信一点,在行业平稳期,管理是第一推动因素;但是在行业变革期,技术会起决定性作用,而支撑起比亚迪近十年高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正是技术创新。从踏进汽车产业那一天开始,比亚迪就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家车企都更重视垂直整合,老王说过:“比亚迪不止造汽车。”

  老牌车企顶多整合个发动机、变速箱,而比亚迪却是从电池的供应,到芯片的研发,再到新能源整车的生产、制造以及零部件供应,都牢牢把握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如今比亚迪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业务板块不仅可以实现年复合增率55%,它更是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以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

  在比亚迪总部的展厅上有一面近十米高、数十米长的“专利墙”,其中有3000多块专利铭牌密集排布,当中还有八个特别醒目的大字“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王传福,不久前曾对外透露,“比亚迪拥有技术‘鱼池’,里面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出一条来。”

  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剧烈变化的起点,这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动工并于同一年投产交付,“鲶鱼效应”明显;新势力造车迎来首批交付潮,关于“蔚小理”的讨论越来越多;新能源补贴大幅退坡,面向C端的新能源汽车开始上涨。
  大潮之下怎么可能少得了比亚迪的表演,王传福从“技术鱼池”里随便捞出了四条大鱼,几乎每个都能让对手破防的存在:IGBT4.0代表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刀片电池重新定义了安全标准;DM-i让中国的混动打破了两田的神话;e平台3.0再为未来电动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尾声

  2022年是王传福造车的第20个年头,这一年他又迎来了两个里程碑。4月比亚迪正式宣布彻底停产纯燃油汽车,在传统厂商中第一个与燃油车诀别;6月10日,比亚迪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首次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三甲……不过王传福本人的生活似乎变化不大,他的名下仍然只有比亚迪一家公司,他仍会把70%的精力用在技术研发上,距离2025年还有3年,比亚迪能不能成世界第一难说,不过曾经的世界第一丰田可是已经决定在新车的中统统使用都是比亚迪的电机与电池。

  (文:太平洋汽车 陈彦宇)

举报/反馈

太平洋汽车网

518万获赞 55.4万粉丝
提供专业、好玩、有趣的汽车资讯
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官方账号,优质汽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