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具体市场价格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城市的房价水平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结果。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受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影响,住房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民生,我国的房地产业自市场化改革发展以来经历了几轮周期性发展。
而二零一六年起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直线飙升,对社会民生产生了强烈影响,过高的房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削弱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会严重降低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警惕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也被提上日程。
同时,现实社会又存在两种极端相反的情况,一方面低收入人群购买刚需住房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炒房客手中却有大量房产,极端矛盾直接导致了社会工作的不满以及不稳定因素的激增;并且房地产行业往往关联着建筑、中介、金融等行业,囊括了开发、设计、建筑、交易、运营等多个环节,能够形成一定的生态链,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而房价的大幅波动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现象,导致经济大幅波动乃至失衡现象的产生,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十分不利。以下主要基于东、中、西部区域的角度,分析了供给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区域房价的影响现状。
一、供给因素
(1)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供给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房产品商品化,这样极大地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给房地产投资带来快速增长。
二零一五至二零二零年我国房地产住宅投资额从10860.93亿元增长到104445.73亿元呈现了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同时,二零一五年的住宅投资增速0.38%达到历史最低位,此后房地产住宅投资额的年均增速达到16.7%。而到了二零一一年则出现了峰值,即二零一一年住宅投资增速为32.84%。
就近几年来看,二零一五年出现重要拐点,实现了“触底反弹”的效果,在二零二零年由于疫情导致的经济影响使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二零零五年至二零二零年三个区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持续上涨,其中东部地区涨势相对陡峭,中西部地区则稍显平稳。
东部地区从二零零五年的10834.47亿元上涨到二零二零年的81388.24亿元,上涨了6.5倍,二零零九年到二零一四年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二零一四年和二零一五年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在二零一四年底房地产市场供给居高不下,而需求接近触底,去库存压力较大,因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并未出现增长。
二零一五年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又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中西部地区从二零零五年至二零二零年则上涨了十倍之多,但由于起点较低,相较于东部来说仍相差甚远。
(2)房地产竣工面积
竣工面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房地产市场的潜在供应量,如果竣工面积越大,同时代表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的势头越强劲。东、中、西部各区域在房屋竣工面积方面的趋势图与其他方面的趋势图有所不同,其房屋竣工面积的趋势图并不只是单纯地上涨,东部地区依旧是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从二零零五年到二零一四年持续上涨,在二零一四年达到顶峰,其中二零零七年、二零一零年、二零一三年发展较快。二零一四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一直到二零二零年波动不大,趋近于50000万平方米。在二零一四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不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竣工面积的变化。
中西部竣工面积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均是先增后减,其中中部地区在二零一四年到达顶峰,而西部地区则在二零一六年到达顶峰,顶峰过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竣工面积的下降调整了市场供给,使房地产市场运行地更加平稳。
二、政策因素
(1)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所有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和居民的货币和准货币负债,它包括货币和准货币。货币是指银行外的流通货币加上除了中央政府外的国内经济单位所持有的存款,它包括银行外的流通货币及活期存款。
其中银行外的流通货币是指在国内经济中作为法定货币的钞票和硬币,不包括金融系统、中央政府和非居民所持量;活期存款是指可按要求提取的存款,一般上讲,包括可用支票转帐的帐户和使用任何一种工具、形式和机制进行转让的存款。
准货币是指部分债权人准备兑换成货币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类似的银行帐户。它的增加可以使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动地更加宽松,进一步影响房地产价格。
(2)房产税
房产税是指政府机关向有关房地产物业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其税额要经过政府相关机构对有关房地产价值进行估值,然后以确定百分比收取。房产税的推广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长期机制的建立发展。根据国家部署,上海和重庆作为房地产税领先试点。在下一步,国家将根据试点扩大对一线城市和其他热点城市的税收范围。
在对房地产征税后,它将在特定范围内增加投机者的持股成本。虽然不能改变房价整体上升趋势,但可以有效防止房价上涨和下降。东部地区房产税与中西部地区房产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经济发展水平
(1)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称为GDP,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二零二一年我国GDP为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1%,近两年平均增长了5.1%。
GDP的增长带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从而增加住房需求,也提高了房地产商对房地产的投资信心,进而增加相应的开发投资额,同样会使房价产生一些波动。
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均呈上涨趋势,东部遥遥领先,西部持续垫底。东部地区GDP从二零零五年的115642.3亿元上涨到二零二零年的573024亿元,上涨了接近四倍;中部地区GDP从二零零五年的47836.2亿元上涨到二零二零年的265615.7亿元,上涨了4.5倍;西部地区GDP从二零零五年的25606.6亿元上涨到二零二零年的173775.5亿元,上涨了5.8倍,总体来看,与二零零五年的GDP相比,西部地区的上涨幅度最大。
(2)城市化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又叫城镇化。得益于城市化的进程,全社会总人口数中城市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到目前为止,中国所达到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当一个国家城市率达到30%时,城市化也会随之加快,直至加速到70%。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没有达到30平方米,那么国民的住房需求会非常大。
一方面,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使住房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老城的拆迁或改造也带动了房地产的需求。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需要看到企业的发展情况,抑制企业低质量、粗放型扩张,促进优质转换,切实推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型,长期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房地产发展模式、结构在不断升级换代,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观念和变革机制。新型城镇化主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着重强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大中小城市及城镇。
在此方针下各地政府要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升城乡居民的就业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3)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及收入分配政策会对居民的收入产生影响。按国际惯例,消费结构在恩格威尔系数为40的收入水平时属于小康型,居民用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5%,这时居民对住房需求缺乏弹性。当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增加收入使人们对住房需求更加旺盛。
可以理解为在低收入的家庭中,收入增加时,增加的是基本生活的需要,住房需求并没有增加。在高收入的家庭中,收入增加亦不会增加住房需求,因为高收入的家庭有高档住房。然而高收入带来的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却增加了房价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等收入的家庭中,收入增加会导致住房需求的增高,进而导致房价升高。居民收入水平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房价。一方面是提高人们住房需求,曾经没有购买力的需求在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后转化为有效需求,也增加了人们改善性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是导致房地产成本增加,人们在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后对住房的配套设备、绿化环境、安全方面等开始关注,从而增加房地产成本,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