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长文《中国首任总理》。

这位西方媒体眼中的“首任总理”,就是满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宣统三年(1911年),苟延残喘的满清朝廷,突然开始励精图治,从上到下情绪亢奋地裁撤军机处、改设责任内阁,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成为首任内阁总理。

这件事儿的结局,大家在历史课本上已经看到,这次时间仓促的君主立宪改革,成了“我大清”最后的挣扎,就像回光返照一样。

《泰晤士报》那篇文章,就是在如此背景下刊发的,给奕劻扣上“中国首任总理”的帽子,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在《泰晤士报》看来,奕劻领导的内阁,尽管是权力极其有限的“皇族内阁”,至少代表着大清帝国正在进步。

当然,这些来自西方社会的眼光与判断,向来都有很大偏差。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北京。

当他见到#和珅#时,直接被和大人震住了,惊为天人,并且,高度评价他是满清朝野罕见的“成熟的政治家”。

其实,这位和珅和大人、和中堂,作为满清知名度最高的大贪官,跟“中国首任总理”奕劻也是很有渊源的。

一是和珅用了四年时间、花费钱财无数,所修建起来的和珅府,在他倒台后,变成了庆王府。

1849,爱新觉罗·奕劻从他老子绵性手里,继承了“辅国将军”头衔,成为庆王府的第五位主人。

两年后,这座王府宅第转手,落户到恭亲王奕訢名下,成为恭王府。

恭王府一直存留到今天,成为全中国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清代王府,属于国家级AAAAA景区。

和珅与奕劻之间的第二个渊源,在于一个“贪”字。

他们两个都是身居高位的大贪官,区别在于,和珅贪墨白银八亿两,最终被抄家革职,他被满清皇帝赐死的时候,只有49岁;而庆亲王奕劻,一边贪污一边升官,钱权两不误,活得有滋有味,死的时候79岁。

说起来,这位庆亲王奕劻敛财的手段非常单纯——卖官帽子。

1884年,奕劻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各国外交事务,进封庆郡王。

这是他手掌大权的开端,到1911年,成为首任内阁总理,期间从奕劻手里买官的人,不胜枚举,连袁世凯、徐世昌等人,这些未来的北洋军阀,也要从奕劻这里花重金买乌纱。

袁世凯的干儿子段芝贵,给奕劻送上白银10万两,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黑龙江代理巡抚,民国成立后,摇身一变成为驻京总司令官。

杨士骧也是送出了10万两白银,出任山东巡抚,后来他接替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

对于奕劻来说,10万两买个官只是毛毛雨,他掌握着官帽价格的最终解释权。

1911年,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这个位置30万两可售。

后来,盛宣怀当上了这个邮传部尚书,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给奕劻送钱。

奕劻卖官还有个特点,他很会看人下菜碟。

据说,有一身家丰厚者提出要买个官当当,奕劻知道对方身家丰厚,于是对他说,“别人30万两银子就能卖,你就非60万两不可”。

后来买官者托人说情砍价,才以30万买下这顶乌纱,但奕劻要求“须交现金,不收他物”。

在当时满清官场,奕劻卖官鬻爵是公开的秘密,通过这个生意,他至少捞了一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多万两。

这亿万白银中的大部分,被奕劻存入了花旗、汇丰等外国银行里,其中,他在汇丰银行里存款就高达712.5万英镑,即便在英国,这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当时伦敦一座带花园的庄园,售价不过2000英镑,2英镑月薪足以过上贵族般的体面日子。

其实,奕劻如此明目张胆的贪污,并不是稀奇,奇就奇在他贪而不倒,先后负责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官越做当越大,最后又当上“中国首任总理”

尤其是慈禧垂帘听政的时候,《国闻备乘》有记载,“孝钦训政时,权尽萃于奕劻,凡内外希图恩泽者,非赉缘奕劻之门不得入”。

1917年1月31日,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在天津去世,末代皇帝溥仪依照满清旧例,给他赐了一个“密”字当谥号。

按照谥号规则,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是个不折不扣的“恶谥”。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给铁帽子王奕劻盖棺定论?

溥仪在自传里,曾做如此愤慨——

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怎么可以给个美谥?

只能是这个:丑!谬!

举报/反馈

崇文大有

23.6万获赞 1.5万粉丝
从此刻起,做个幸福的人,一起向未知进发……
财经作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