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黄亚苹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10月的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一角,金色稻田在秋风中摇曳,如同一片黄灿灿的海洋。“这一块都是去年流转的土地,受长期干旱影响,收成不如预期。”指着眼前蜿蜒的田坎,宁芬芳驾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很快就把金黄的稻谷装进了麻袋。

2020年,宁芬芳辞去张家界市慈利县双峪村村委委员的职务,当起了全职农民。2年来,宁芬芳累计流转超千亩土地,先后购置耕田机、无人机、拖拉机等,“既然选择当农民,眼下不管赚钱与否,都会坚持做下去。”10月31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联系上宁芬芳,听听她的“新农人”故事。

流转上千亩土地,她成了90后新农民

“一定要关注中国人自己的饭碗。”10月31日,谈起辞职创业的初衷,电话那头的宁芬芳很是激动。

1990年出生的宁芬芳是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长岭岗村人,2017年回到家乡后,她是双峪村一名村委委员,主要负责党建、扶贫、百姓就业等工作。彼时,慈利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谋生,村里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来养活家人。

“村里每年都会复垦几百亩土地,上级政府对农村土地抛荒、治理花了很多力气。村里的留守儿童、妇女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耕种这些土地,第二年它们同样会长出杂草,出现了资源浪费问题。”宁芬芳表示,2020年,她索性辞职做起了新农民。

2020年至今,宁芬芳在长岭岗村及周边4个村一共流上千亩地,成立慈利县芬芳种养专业合作社,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光开荒土地,就投入了30万元。土地流转价格根据农田的位置、水源距离等每年需支付100—400元/亩。”她说道。

带动近千人就业,她成了当地种粮大户

“流转土地前,慈利县以人工种植为主,工作效率低,像我父母那么勤劳的农民,也只种了20—30亩地。”宁芬芳介绍,为了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她陆续购入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半自动化设备,长期聘请了5名专业人士进行管理。

流转的土地质量有好有坏,宁芬芳又因地制宜,最好的土地采取早稻、晚稻轮种,质量一般的采取中稻、油菜轮种,质量较差的土地则种植玉米。“今年受持干旱影响,亩产大约在500—600斤,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宁芬芳提起,在当地有着“开荒三年苦”的说法,村民也一致同意需先抛荒后复垦的土地给予3年的免费耕种期。

目前,慈利县芬芳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的近1100亩土地每年可带动当地近900人就业,人均增收超2000元。“做农业很辛苦,但我会坚持下去。”她说。

(一审:朱蓉 二审:黄京 三审:张军)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

举报/反馈

三湘都市报

1961万获赞 29.8万粉丝
三湘都市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
三湘都市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