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19公开的照片中,顶着“黑色大球”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这种传感器几乎已经成了直-19的标配。在近日CCTV7的《武器面面观》节目中,展示了直-19头顶的毫米波雷达,这个央视口中的“黑色高压锅”,具备看穿战场迷雾的能力。
直-19是我国第二代武装直升机,和直-10同时列装部队,作为一种多用途武装侦察直升机,直-19的配置也有独特之处。当它挂上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时,它就是攻击直升机,当它开启头顶的毫米波雷达,他就是侦察直升机,为身后的陆航打击集群开辟通路。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要迷惑了,毫米波雷达到底是何方神器,还能让直-19瞬间切换身份?
【直-19的毫米波雷达罩看似一枚放大的棋子,也像一口高压锅】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工作在30-300G赫兹频域的探测雷达,波长介于厘米波和微波之间。毫米波可以穿透烟、雾和灰尘,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毕竟战场上,这种恶劣的环境比比皆是,坦克或者装甲车打出的烟幕弹、自然条件下的云雾、轰炸之后的烟尘都会干扰侦察设备的工作。厘米波雷达以及常见的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传感器都很难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对毫米波雷达来说,就完全不在话下。
毫米波雷达的抗干扰和反隐身能力也比其他的微波雷达强,因为它能分辨雷达反射面积很小的物体,直-19的毫米波雷达甚至能发现低空飞行中“拦路”的电线。同时毫米波雷达的精度还能支撑对地成像功能,非常利于贴地飞行的直升机,进行低空突袭。现代战场上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地面车辆也开始走向“隐身”化,光学传感器很难快速识别这些“高价值”目标,而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同时毫米波雷达的体积和重量也比较小,非常适合直升机这种对重量很敏感的飞行器。除了毫米波探测雷达,甚至还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毫米波制导导弹,这对组合几乎可以让直升机无视战场环境的干扰,发动对地面目标的精确打击。
【蓝箭-21毫米波导弹】
直-19的飞行员也在采访中现身说法,几十吨的坦克,近距离看着很大,但如果距离好几公里,哪怕在光学瞄准设备中,看着依然很小,有时候也就一个小拇指甲盖大小。要想在飞行过程中准确瞄准这样的“小目标”,就给武器操作手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装备毫米波雷达后,这样的困扰就没有了,只需要操纵雷达锁定目标,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毫米波制导导弹了,不需要射手像操作激光制导导弹那样,始终要把准心压在目标上。
正因为这些突出的优势,毫米波雷达已经被武装直升机纳入机载传感器的“豪华套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毫米波雷达成本不低,也不是所有国家都配得起。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波音公司的AH-64D/E“阿帕奇”直升机,在安装AN/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后,天气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可以探测到5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典型工况下,探测距离也接近30公里。直-19的毫米波雷达研发时间更晚,表现也不比“长弓”雷达差。
【正在接受检查的“长弓”雷达,可以看出其体积并不算大】
美国陆军为了节省成本,并未给所有的AH-64D/E安装“长弓”雷达,而是采用四机一组,一拖三的配置。“长弓阿帕奇”可以通过数据链,将自己的毫米波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分享给其他3架“阿帕奇”,这样既保证了直升机编队的态势感知能力,也降低了运行成本。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长弓阿帕奇”、俄罗斯的米-28N“暗夜猎手”还是我军的直-19,都选怎把毫米波雷达装在旋翼顶部,看上去重心似乎高了不少。这种安装方式就是为了保证雷达拥有最好的视野,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机身的阻挡,拥有360度探测能力。头顶毫米波雷达后,直-19也可以在侦查中,利用树林或者山体掩护自己,只露出雷达“暗中观察”,大幅度提高了战场适应性。
【安装在顶部的雷达可以让直升机实现“暗中观察”】
我国装备直-19的同时也装备了直-10武装直升机,直-19安装毫米波雷达后,不仅可以和直-10搭配作战,更是能实现A导B射这样的先进作战模式。所谓A导B射,就是由直-19搜索目标,然后通过高速战术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分发给编队中的直-10,一旦构成发射条件,直-10的武器操作员就可以直接发射毫米波导弹,飞出去的导弹由直-19的毫米波雷达实现目标照射,最后击中目标。
【直-19引导直-10打击坦克目标】
毫米波雷达的出现,直接改变了直-19以及直-10的作战模式。减少了直-10安装雷达的负担,同时也不需要更小的直-19去挂载相对沉重的毫米波导弹,火力强大的直-10可以充分发挥攻击能力,轻盈灵活的直-19也成为了空中管制节点。指挥武装直升机进行作战,这样搭配的“猎歼组合”,起到了1+1>2的效果,即便是最早装备毫米波雷达的美军,也暂时拿不出这样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