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歼-20这款国产五代机服役没多久之后,就有不少网友开始期待中国的第六代战机了。不过六代机显然不会这么快亮相,倒是六代机的战法已经进入实践阶段。

【央视节目中出现的双座歼-20照片】

在近期央视军事的节目中,引用了歼-20双座战机的网络照片。央视的报道,被网友认为是“官方认证”的标签,让歼-20双座又一次冲上热门。毕竟,歼-20双座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的一种双座五代机。

在歼-20之前,F-22和F-35都只有单座型号,双座版本都只存在于计划和方案中。俄罗斯的苏-57曾有计划给印度空军研发一个双座版,但因为合作问题也“流产”了。

为什么我国要独树一帜的给歼-20安排一个双座型号呢?这是从未来空战战法和现实需求出发的产物,并非异想天开的设计。在公开报道中,歼-20的飞行员多次提到战机的态势感知能力很强,以至于有时候需要处理的信息过多了,会让飞行员感觉到精力不够用。

【飞行员透露歼-20要处理的信息很多】

空军“强军先锋飞行大队”的飞行员胡佳梁甚至在采访中“吐槽”,飞到后半程感觉自己脑袋要“宕机”了,大脑的CPU不够用,可能要烧掉了。由此可见,飞行员在驾驶歼-20的过程中精力的消耗有多大。

现代战争中,态势感知是最重要的一环,要想在空战中占得先机,就要确保比对手更早更全面的获取战场信息,这不仅仅需要战机有更好的性能,也对飞行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代战机单单是配备的相控阵雷达,获取的空情信息就就远远超过了第四代战机的平板缝隙雷达,更别提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等传感器以及数据链提供的信息了。这些信息都会实时的在座舱各个界面上显示出来,等待飞行员进行评估、分析以及处理。

【飞行员胡佳梁吐槽大脑来不及处理信息,感觉要宕机】

正因为如此,为歼-20增加一个后座就很必要了,后座飞行员可以分担信息的处理,减轻前座飞行员的负担,承担近距离空战中的观察手,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作为有人战机和无人战机编队的指挥官。央视的节目中,也出现了歼-20和攻击-11编队作战的设想,按照节目中的CG演示,歼-20至少有一拖三的能力。

歼-20和攻击-11编队,显然是冲着扩大感知范围和打击能力去的,隐身战机搭配隐身无人机,可以把打击效能发挥大最大。

【歼-20和攻击-11组成编队】

在空战中,无人机首先可以充当外围探测和预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歼-20的感知范围和信息获取能力。在接敌之后,无人机又成了攻击平台甚至是诱饵,帮助和掩护歼-20向敌对目标发起攻击。

在对地作战任务中,无人机可以辅助歼-20搜索地面目标,识别目标性质,随后在歼-20的指挥下发动攻击。有了这些无人机,歼-20也不需要在弹舱或者翼下挂载太多对地弹药,有些歼-20无法内挂的武器也可以由无人机来携带,这就大幅度提高了对地攻击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一个歼-20和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以对10到20个目标执行精确打击,而且能做到全程隐身。

【无人机的弹舱就是歼-20的弹舱】

当然了,要想让歼-20和攻击-11这样的隐身无人机编队作战,可不是在一起飞个编队这么简单,不仅要让歼-20的后座飞行员具备操作无人机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歼-20拥有更加先进的机载系统,包括高速双向数据链和AI自动化指挥系统。

无人机方面也要拥有自主编队和自主作战决策能力,不可能一切操作都依赖飞行员,歼-20的后座飞行员,说白了也只是作战中的决策者,而不是无人机遥控操作员。这群“小弟”是为歼-20 服务的,歼-20的飞行员不可能反过来当无人机们的“保姆”。

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也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有人战机与无人机的编队作战,并把这项工作归结到六代机的概念之中,这也意味着歼-20的后续改进已经有了部分六代机的特征。

美国和澳大利亚走的比较快,在2015年合作推出了“忠诚僚机”的概念,让无人机充当五代机的“手臂”和“眼睛”。阶段性产物就是2019年首飞的XQ-58A“女武神”技术验证机。

【XQ-58A投掷弹药】

前段时间,美澳合作的XQ-58A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一架被送进了空军国家博物馆,算是宣告美军开发“忠诚僚机”的第一阶段结束。XQ-58A虽然验证了多项前卫技术,比如和有人战机编队飞行,空中开舱投掷弹药等,但距离实战还有很长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配合XQ-58A进行测试的F-35A和F-22,都不具备操控无人机的能力,这些单座战机并未进行相适应的改进,更别提发挥无人机的战斗力了。

【XQ-58A与F-35A、F-22编队飞行,但这只是个简单的展示,没有任何实际技术意义】

按照美澳的规划,未来会用机载AI系统来作为无人机的操控中端,因此有人战机依然只保持单座。不过这种设计将对AI系统提出极高的要求,短时间内注定无法落地,从这一点看歼-20的双座更加贴近实战,中国也更早一步去实践六代机的战术战法。

举报/反馈

王亚男航空说

1254万获赞 33.2万粉丝
《航空知识》主编,中国科协航空科技文化普及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知名科普专家,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航空知识》主编,中国科协航空科技文化普及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知名科普专家,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