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洛阳一座古墓,考古队开始撤退,看上去里面的文物已经被发掘完了,只留下一个在清扫古墓现场的工人。没想到,他居然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捡起了一块价值连城的泥杯子。
当时,这个杯子满是被泥巴包裹,但这个工人却丝毫不嫌弃,迅速将杯子塞进了自己的裤兜里。
这座古墓位于当时的洛阳矿山机器厂,那时候厂房还在紧张建设中,几个负责挖地基的工人发现了地底下居然有一堵砖墙。这样的发现,让施工队不由想到必然是古墓,便停下了施工,将事情始末报告给了当地文保部门。
虽然考古队即刻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却还是为时已晚:古墓虽然规格颇高,但由于多次被古代盗墓贼“光顾”,墓中稍有价值的文物早已经被洗劫一空。专家们仅仅在古墓里寻到了一些陶猪、陶狗和陶罐等生活器具。
在古墓中有一件毁坏的帐构,上面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的铭文,这给确定古墓的年代提供了直接的线索。据记载,“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位皇帝曹芳的年号。
等到工人小李一个人收拾古墓里的残砖碎瓦时,却有了个意外发现,在角落内居然有个被泥土包裹的圆柱体。他顾不得将泥巴抹掉,想着能在古墓里出现的又怎么会有凡物呢?于是,他便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将其收入自家口袋。
只是,小李毕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难免心慌,还没走出甬道,就让考古队长发现了神色异常,稍一询问,便把事情和盘托出。
考古队长念及他只是第一次这样做,加上实际上还没有造成文物流失,便只是批评一番,便让其回家了。而考古队其他人在清理完表面的污泥后,惊喜地发现泥土底下赫然是一只通体光亮的绝美白玉杯!
这个玉杯由成色上乘的和田美玉制成,虽然已经有快两千年的历史,但依然完好无缺。虽然这个杯子表面没有任何纹饰,但线条流畅,浑然天成,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据测量,白玉杯高约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摸上去有温润感,当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志趣。
如此返璞归真的文物出土,其实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关。在曹魏时期,曹操和曹丕父子倡导薄葬的风俗,曹操甚至下令禁止厚葬和禁止立碑。当然了,曹操父子推行薄葬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曹操等人担心自己的陵墓被惦记,担心自己设立摸金校尉而遭遇厄运,其实还有着其他原因。
曹魏政权吸取了当时汉朝厚葬的教训,避免因为贵族们追求厚葬而大肆搜刮民间财富,导致民不聊生,特别是在外有蜀国和吴国的压力的时候更要总是重视内部稳定。
如今,这件经历了千年时光雕琢依然洁白无瑕的白玉杯,被收藏在了洛阳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