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位77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
弥留之际,老人看着围坐在身边八个儿女,眼噙着泪水,欣慰地说:“老苏啊,我们的合作社没有解散,我终于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了!”说完,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位老人嘴里的老苏便是我国的开国上将——苏振华,她便是苏振华的第三任妻子——陆迪伦。那么,她为什么会称他们的家是合作社,他们又一起走过了怎样风风雨雨的岁月呢?
时间倒回到1912年,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农妇诞下了一个男婴,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七,所以取名“苏七生”。
农妇看看家徒四壁的土房子,看看身边围着的六个子女,再看看怀中嗷嗷待哺的七生,流着泪说:“可怜的娃啊,你是什么命啊,怎么投胎到我们这样的人家啊!”
由于营养不良,母亲没有奶水,苏七生在襁褓里差一点就饿死。好在奶奶和母亲在村里东讨一点,西讨一点,用一些清汤寡水的米汤,把苏七生一点一点喂大了。
生活的贫苦让苏七生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说话也结结巴巴,从小就在被压迫的环境下长大,帮地主家放牛时还经常挨他们的打骂。
这个时候,在他的心里已经悄悄埋下了要为穷人革命的种子。
1926年,中国共产党来到平江领导工农运动,这让苏七生看到了新的希望。
自从接触到了红军,仿佛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看到了穷人也是很有力量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让穷人翻身做主人,再也不用受地主的压迫。
苏七生一下好像找到了组织,平日里闷声不吭的他突然变得开朗起来,说话也不结巴了。
14岁的苏七生和村里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找到了当时在平江领导工农运动的彭德怀,说:“我们要参加红军!”
彭德怀一见是几个小孩子,就哈哈大笑:“你们这群娃娃,还没枪杆子高呢,怎么闹革命哟!”
一听这话,苏七生和伙伴们都低下了头。
彭德怀见状,摸着苏七生的头说:“你们呢,可以先参加少年先锋队,在家里锻炼锻炼,少年先锋队可是我们红军的储备部队哦,等你们长大跟枪杆子一样高了,我就批准你们加入红军,怎么样?”
一听这话,孩子们低落的情绪一下子又高涨了起来。
苏七生说:“你可不能骗我们。”
彭德怀响亮地说:“红军从来不骗人。”
苏七生回去就参加了少年先锋队,为了能早日参加红军,他还当上了先锋队的队长。
1930年,苏七生终于长大成人了,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参军。母亲知道这一次是拦不住他了,可是,战场上枪弹无眼,这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苏七生的大哥就是参加了红军,一直到现在都音信全无,作为母亲,又怎么舍得再送一个儿子上战场呢?
为了拖延苏七生参军,母亲下了死命令:必须先成亲。对于成亲,苏七生是不愿意的,自己这一去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何必再拖累一个人呢?可见母亲态度坚决,他只得无奈答应。
母亲到处张罗着给苏七生说媳妇,终于相中了邻村的一个叫余凤娇的姑娘。没有鞭炮,没有酒席,拜了天地,拜了父母,由于时间仓促,苏七生和余凤姣的婚礼就这样草草地结束。
完成了母亲的命令,婚礼的第二天苏七生就迫不及待地背上行囊踏上了从军的路。
到了部队后,有一次,彭德怀来巡视新兵,当报到苏七生的名字时,彭德怀问:“你是平江的那个小结巴吗?”苏七生很激动:“是的,您还记得我。”
彭德怀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长大了,长大了,有枪杆子高了,可以干革命了,可是革命就会有流血,有牺牲,你不怕吗?”
苏七生说:“我不怕,我在少年先锋队的时候,就敢打土匪打汉奸,现在能加入到红军队伍,我更不怕。”
彭德怀点点头:“好样的,从今以后你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你的名字也改改吧,以后你就叫苏振华,振兴中华,好不好?”
苏七生默默地念道:“振兴中华,振兴中华!”这个名字太棒了,立马向彭德怀行了个军礼:“谢谢首长!”
这一年,苏振华还被破例选为连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参加了长沙战役,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苏振华离家之后,新婚妻子余凤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丈夫一走就再也见不到面。作为儿媳,她主动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帮他照顾年迈的父母,第二年,还为苏振华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终日为远行的丈夫担忧,期待他能早日归来。每一次有红军路过,就到处打听丈夫的消息,可一会说他战死沙场了,一会说转移到了贵州。
望眼欲穿没有等来丈夫的消息,却等到了国民党来到她家,给她扣上了“匪属”的帽子,天天逼问她苏振华的下落。为此,她带着年迈的父母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日子让余凤娇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支撑不住,精神崩溃了,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苏振华的第一段婚姻就犹如他的婚礼一样,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对于余凤娇,他是有亏欠的,但当时的情况也是无奈的选择。
值得一提是,苏振华在部队里成长很快,1936年,他加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他努力上进,学习刻苦,曾被毛泽东称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在他埋头学习的时候,他的“第二春”慢慢向他走来。
1938年,在瓦窑堡,苏振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学期第一大队的队长,胡耀邦任政委,当时他俩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有一次,他们队组织上山搬碳,苏振华走到半山腰时,见一个女同学背上背着满满一筐碳,手上还抱着一筐碳,瘦弱的身躯似乎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走路摇摇晃晃的,好像没走一步都有摔倒的风险。
苏振华赶紧走上前去,把姑娘手中的碳抢过来,说:“做事不要贪多,一次搬不完就搬两次嘛!”
姑娘吓一大跳,一看是苏振华,赶紧说:“谢谢队长!”
苏振华这才看清,姑娘是他队上的同学孟玮。
孟玮对着苏振华天真地笑了一下,青春的脸庞上海挂着几滴晶莹的汗珠,
苏振华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虽然说苏振华曾经娶过媳妇,可真正对女孩动心这还是头一次。苏振华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说话竟然又开始结巴了:“我,我们坐下来歇会吧!”
孟玮见状,也红着脸坐了下来。在交谈中,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在了一起。
郎有情,妾有意,可在当时的环境下俩人都不好意思承认。帮他们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教育长罗瑞卿便主动给他当起了月老,为他们牵线搭桥。当知道对方对自己有意时,他们内心是很开心的,经过组织的批准,终于喜结连理。
婚后苏振华和孟玮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孟玮跟着苏振华穿梭于战火之中苏振华也在多次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一次又一次的的劫后余生,让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坚固。期间他们一共孕育了7个孩子,战火中走出来的爱情不禁令人艳羡。
1954年4月,苏振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那时,我国的海军刚刚起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苏振华为壮大我国海军力量,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忽略了家庭。
常年的两地分居,繁重的家庭琐事让孟玮怨声载道,夫妻俩的争吵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晚上,孟玮对苏振华说:“我们离婚吧!”刚开始,苏振华以为她是在说气话。毕竟她们一起经历了战火,经历了风雨,还一起孕育了孩子,怎么可能说离就离呢?
苏振华苦口婆心地劝导着孟玮,希望她能为这些孩子着想。
可惜孟玮去意已决,她还告诉苏振华,曾经在去延安的火车上自己遇到过一个男青年,两人相互爱慕,前段时间她又遇到了这个男人,得知这个男人还在等他,所以她必须离婚和那个男人在一起。为表离婚决心,孟玮第二天就搬到了单位宿舍,并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他们的婚姻一直僵持到1959年。
这一年国庆,苏振华带着六个孩子到天安门看烟火,他右手里抱着一个,左手牵着一个,后面还跟着四个,看起来有点狼狈。
在一旁的刘少奇看他这副模样,说:“老苏啊,你这又当爹又当妈的不容易,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苏振华也很无奈:“哎,没办法,他们妈妈不管啊!”
毛主席也听说了他的境遇,亲自开导他:“强扭的瓜不甜,天涯何处无芳草嘛,你就放肆地再找一个!”
后来,苏振华见孟玮没有回头之意,也彻底寒了心,签了离婚协议,他的第二段婚姻就这样走到了终点。
毛主席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很快就得以灵验。
1959年初,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到大连海军文化宫来演出。文工团的姑娘们翩翩起舞,其中一个美丽的身影引起了苏振华的注意,这个姑娘身姿曼妙,犹如仙女下凡。
苏振华盯着她都挪不开眼睛,他的异常很快引起了坐在旁边肖劲光的注意。在演出结束以后,他拉着苏振华来到了后台,向那位姑娘介绍了苏振华。
这位姑娘就是陆迪伦,比苏振华小24岁,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并没有当面拒绝苏振华的好意,而是说先了解一下。
苏振华因为自己的年龄还有6个孩子,还没有完全从上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一直还有点自卑。
陆迪伦热情开朗,经过几个月的接触,苏振华越来越喜欢这个姑娘,陆迪伦对他也心生情愫。
1960年,冲破重重困难的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贺龙为他们主持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婚礼。
婚后,两人虽然有着24岁的年龄差距,却依然很有共同语言。陆迪伦也将苏振华的6个孩子视为己出,日久见人心,孩子们与她的感情也越来越深。陆迪伦还为苏振华生下了两个儿子,取名陆一和陆二,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1979年,苏振华操劳过度,突发心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这个“合作社”在他死后是否还能一起走下去。
苏振华走后,陆迪伦就成为一个大家长,像老母鸡一样护着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孩子们也一如以前支持父亲一样支持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可以对着他说:“放心吧,孩子们都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