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属于明末到清朝时期实行的政策。其实就是朝廷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的政治改革。大刀阔斧实行这个政策并不容易,很多人其实对这个政策了解也不多。

那么,明朝清朝在西南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是怎么一回事?下文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改土归流。

一、为什么要实行改土归流?

实行改土归流其实主要为了方便统治阶级进行地方管理。在实行改土归流之前,对于西南地区实行的就是土司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中土所指的政策。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开始实行的,当时是以以土官治土民,就是少数民族自己人当官管理自己。当时这个制度的土官是可以世袭的。这一制度,其实可以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土司制度在早期实施时,确实有利于地方稳定。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少数民族地区自己慢慢壮大,在土司制度这一政策下,各地区自己管理自己,相对独立,所以就完全可以不接受政府管制。

也就是说,对于朝廷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可以不接受,甚至当地等于可以自立为王自己管理地区。为了享受更大权力,少数民族地区内部争斗也很剧烈。

所以,在此时,土司制度已经逐渐不适合时代了,也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需要采取新措施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政策就开始实施。

二、改土归流为什么在西南地区实行?

改土归流政策就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地方就是西南啊。

现在看,西南地区就包括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在当时,这些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改土归流在这些省份实行,就可以有效加强朝廷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控力度。

三、改土归流是怎样的政策?

改土归流就是将已经实行多年的土司制改为流官制。所谓流官制,就是由朝廷派官员到少数民资地区管理当地事物,削弱原民族的首领地位。

要将一个已经实行那么多年,经历几个朝代的政策废除,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改土归流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简单的直接废除当地土司。

当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实行自治,自己已经有自己的内部规章。土司也就是当时少数民族首领具有很大权力,甚至是掌控整个地区。

中央朝廷派下来的官员是很难可以马上控制管理整个地区的。如果强硬实行政策,也会引起很大反抗,甚至不利于地区的稳定。

所以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是根据地区属性决定的。如果当地没有实行土司制度,就直接实行流官制度。如果当地实行土司制度,并且土司权力很大,就可能实行“流土并治”,短时间内保留土司,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

流土并治也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就是中央朝廷派下来的官员要和当地土司共同管理地方。一方面,被派下来的流官要了解清楚当地情况,也要监控当地土司,继而逐渐削弱土司权利,还要管理好地区,维持稳定。

这对流官能力考验是很大的,在实际实行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些地方,土司比流官权力大得多,根本不会听流官的,流官在当地只能被架空。有些流官行为过于强硬,就会引起土司的抵触。

即便一开始政策实施困难,可长久下去,流官制的推行可以让朝廷更了解少数民族当地情况。在土司制度实行时,土司可以在当地组成士兵,也可以战时出征,协助官军征剿,维持地方治安。

这样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朝廷甚至不了解当地军力情况。而流官慢慢融入当地,对于当地军事布局就能有更多的了解。

改土归流必定会让一部分的土司失去权力成为普通人。这一部分被革除的土司,朝廷也有政策安置。具体政策一开始是原地安置。这样是为了可以帮助流官笼络人心,实行管理。

可是经常会出现土司造反情况,所以后来实行的是异地安置政策,完全切除土司在当地的权力网络。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加强对当地民众的控制与管理。以前土司政策,土司自己管理当地,其实朝廷对于地区的人员了解不多。

慢慢推行流官制度,可以在户籍、田赋制度进行管理。朝廷政府将原土司统治下的各族民众按户稽查,登记编册,转移到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样朝廷就将土地和人握在手上。

整个政策涉及很多方面,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实行政策不同。有些地区,因为刚经历战乱,主要政策就是招抚流亡,安辑地方。

有些地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主要政策就是注重兴修水利,保证土地灌溉,让百姓有粮可以吃。

有些地方是户籍制度混乱,就要对户籍人员重新管理,这样可以更便于管理当地百姓,也能减少流民产生。各种政策制度实行都是为了让当地更好发展,减少混乱出现。

四、改土归流有用吗?

改土归流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朝廷对西南地区治理的进一步加强。具体作用就是可以维持地方稳定,方便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其实中央采取不同政策,例如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流官制,目的都是保证地方稳定。当时实行改土归流,一方面是为了将地方权力回收,因为土司势力的膨胀,成为对中央政府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持稳定。

因为很多土司管理地方,百姓生活穷苦,已经有很多百姓反抗土司管理。如果放任不管,最后就会危及朝廷管理。

改土归流的实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开始于明代,在清代继续推行。虽然朝代不同,面对的地方不同,可是目的都是一样,就是确保地方稳定。

很多地区朝廷采取强硬措施都是因为当时土司造成地方动乱,朝廷必须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革除土司,并且让土司异地安插,让土司失去权力,才能维持稳定。

改土归流也不是简简单单将土司革除就可以,期间还需要进行各种辅助措施。

例如加强对当地户籍管理和土地管理,设置州县,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划为普通百姓共同接受管理。改土归流全过程耗时时间并不短,这是一个长期维持地方稳定的措施。

五、总结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个朝代朝廷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策。整个政策,是让朝廷官员下放到地方,削弱当地土司权力,让朝廷统一管理地方。

当时朝廷对于下派的官员审核很严格,很多流官都是有能力且清廉,所以可以很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建设,也得到当地百姓认可。百姓获益后,自然支持流官的工作,就可以更好维持地区稳定。

改土归流的实行下,各地很多先进的生产方式也逐渐传入西南地区。这让原本消息较为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获取了来自各地的信息。

这对促进了西南地区农业、商业、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明清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在现在看来是明确的决定。

举报/反馈

知行路上道历史

149万获赞 10.5万粉丝
把历史变为我们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