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美国学者比尔·波特为了寻找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比尔·波特进入了终南山寻访隐士,并将其中过程,写成了书籍《空谷幽兰》。
该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知晓了在终南山山上,有着这么一群修行者,虽身处现代,但却过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生活。
为什么说过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生活呢?
这些修行者依山而居,独自一人生活,偶尔下山,也只是为了采买补给,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我自逍遥。
而这种清净的生活,毫不意外地受到了现代人的追捧。
试想,在当今社会,不论大中小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在一重又一重的压力之下,人们急于找寻一方洁净之处,重新体会到慢下来的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洗涤和陶冶,这其实也就无可厚非的了。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随着终南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山中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自称是“想要隐居”的人。
据有关数据报道,2018年的时候,终南山登记在册的修行者就高达5.5万人之多。
5.5万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就在终南山上隐士成风的时候,山中一位老和尚一口道出实情:“都是样子货”。
那么,老和尚何出此言?终南山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又有何启示?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下文,一起揭开这之中的种种疑惑。
正是因为读了《空谷幽兰》,被书上文字所吸引住的张剑锋踏入了终南山,见到了书中所说的那个隐士世界。
张剑锋对此是这样说的:“去寻找那些不认识的人,自己与他们就像一阵清风遇见一阵清风,一朵云遇见另一朵云,一朵花开引起另一朵花开,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到那样的喜悦”。
当张剑锋穿过小道,终于见到住在茅屋里的隐士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心完全静了下来,完全放松了下来。随后,他和隐士进行了一番交谈。
就是在这番交谈中,让他的思想又有了一步的升华。张剑锋是这样评价终南山的隐士们的——他们性格直率得像个孩子,感性十足却又狂野,他们浑身散发着松针的清香,在这个世界很难找到比他们更喜欢梦想的人。
十年的文字编辑,让张剑锋逐渐忘却了心中那份最初的梦想,满腹皆是对世事的烦躁和怀疑。
而寻访隐士恰恰能使他自省,内心变得更充盈,生活变得更简单,对精神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拿张剑锋的话来说,隐居在山中的隐士们,圣洁得宛如仙鹤。他们虽然生活过得清苦,但内心的丰富,又企有几人能够体会到的呢?
在终南山上,大部分隐士都过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在一起,与鸟兽在一起,本能地将劳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着鸡鸣而起,披着晚霞而归。喝茶读书,观星打坐,自由自在。
那么就肯定会有人说了,这样的生活,一定非常孤独。对此,张剑锋是这样表示的:“人类群居是为了改造自然带来的不利,获得更为便利的物资和精神需求。”
“隐居的人更乐于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一切,他们发现了除了生老病死之外的更大的一个世界,隐居在大山之中不必与人打交道,而能获得更多的精神的自由和肉体的解脱。”
陈伟,在终南山已经隐居了数十年。每天清晨五时,他便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就开始大声朗诵经文,随后,就会和其他修行者交流诵读经文心得。
他不吃早饭,也坚持过午不食,日常除了修行,还会对他人修行进行指导,日子过得,用现当下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苦行僧”。
但陈伟一修行,就修行了数十年。如今以至而立之年。他每天过得悠闲自在,在别人眼中清苦的生活,在他的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享福。正是应了张剑锋的那句话:“获得了更多的精神的自由和肉体的解脱。”
和张雪峰一样,有一位自由撰稿人也曾四次进入终南山,找寻现代隐士。
这位撰稿人为什么会四顾终南山找寻隐士呢?因为他说过:“终南山的茅蓬隐修传统,从唐至今,绵绵未绝,它好像与智识、真理、境界有着不俗的关系”。
第一次来到终南山的时候,这位撰稿人只感受到了自然的雄伟,没有找寻到隐士。
第二次来的时候,当他徒步穿过一条山谷的时候,他见识到了若干的修行之人。而用这位撰稿者记录的文字来看,他对这次见到的修行者是失望大过于期望的。
他的文字写到:“见识到了若干修行的人,或在农居室的小院,或在新建的平房,或在石屋,总之,没有一个是住在土墙茅顶的。再加上僧人或居士多是几人合住,少见独行者,与我想象的茅屋,独自、隐蔽、避世等终南气氛差得太远”。
想来,他第二次所见到的那些“隐士”们,并非是真正的隐士,而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山上借口“隐居”的大众跟随者吧。
这位撰稿者第四次来到终南山的时候,遇到了在山中修行的孟先生。他说孟先生半农半僧,半樵半耕,,走在自己的求道之路上。
是啊,纵使在山上的修行者不读经,不打坐,只要坚持了自己的心,坚定地走在求道之路上,那么又何尝不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张剑峰曾说:“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患得患失的东西少了,人就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在茅蓬里,吃饭睡觉晒太阳,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
张剑锋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讲出了真正想要修行、隐居之人的心声。
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短短四十个字,就写尽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千变万化。
终南山或许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只要有人一走进它,便会被其的美丽所震撼。
其山势峥嵘,气势宏伟,四季分明,其秀美的景色让人不仅能够获得感官上的愉悦,还能得到心灵的洗涤。
除却赏心悦目的景色,终南山的历史文化也是非常悠久的。像人们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财神等故事,其发生地皆在此山。
有道是说“天下修道,中南为冠”。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是著名的修道圣地。
那么,说了这么多,终南山到底为何会吸引如此多的隐士进山修行呢?是因为终南山磅礴的自然风过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吗?
答案显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两个。
之所以终南山会有这么多的隐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拥有隐逸的传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形环境的原因,自古以来,终南山就被认为是隐世修身的最好去处之一。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隐世之中的隐就有远离尘世的含义,那么,终南山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其是秦岭核心部分,是最适合人静心养性再好不过的了。
并且,在各个山头都被开发的如今,终南山还保持着最为原始的自然状态,山中树林阴翳,非常适合人躲,换言之,在“藏人”这一方面上,终南山有着独特的优势。
除了这几个原因,终南山其实还有很多的方面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来此隐居。他们或决定永远远离世俗,再不沾染尘世半分,抑或只是来这边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短住几年,就重新入世,总之,终南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原始环境,时时刻刻地在吸引着人们的到来。
前文便提到过,因为终南山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便乘着“隐居隐世”的这一阵东风来到了山中。因此,才会在2018年出现登记在册修行者高达5.5万人的现象。
可以承认,在这5.5万人之中,不乏有真正想要远离喧嚣,寻得宁静的。但还有很多的人,他们要不就是为了躲避一时的苦难,借口来到山中修行,其实,根本修行不下去,要不就是嗅出了终南山“隐居”潮流的商机,想趁机利用这阵潮流,捞一笔钱。这两类人,便可称其为是“假隐”。
先说那些用终南山修行是假,躲避现实是真的人。这里,便说说小伙魏超“归隐终南山”的故事。
2017年春天,魏超独自一人背着书包来到终南山寻仙问道。而魏超租住的房屋的房主在和魏超有了一些交道之后,便说出了魏超来到终南山寻仙问道的真是目的——像魏超这样来到终南山的“隐居者”,我见得多了。
他们不少是九零后,或创业失败,或感情受挫,或与家人不睦,或厌弃生存压力,感叹人生无趣,执意要归隐山林。
他们纷纷背起行囊,来到这里,企图获得心灵的净化,精神的解脱。
正如房主所预料的那般,魏超之所以回来到终南山“修行”,就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父母,自己又不想找个工作,所以就拿“隐世出世”来当借口。
而在山中寺庙中真正修行的老和尚,在面对当地游客时,也评价山上隐士风气道:都是样子货!
那么,这样的人又能在终南山上待多久呢?
当山上的人问魏超“你为什么不去找个工作呢?刚大学毕业的起点肯定会比较低的”,魏超就回,“今年的毕业生太多了,根本找不到工作。”
就这样,魏超在山中待了下来。因为没有收入,他每天只能去吃免费的斋饭。魏超也听山里人组织的课,听完之后,就躲回自己住的地方,说要“研究”。
好嘛,这一“研究”就“研究出了问题。就在魏超进山的那一年冬天,他开始每天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屋里钻研修道声称自己已经开始修炼内丹功法,屋里常常会传出古怪的念叨声。
因为没有工作,把从家里带来的钱用完之后,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自生至灭,不与人交往。好在,最后那个房主,记挂着魏超,抽空去看了他一眼。
魏超给房主开门的时候,他油头垢面,不修边幅。屋内也是非常乱的,根本不像能住人的地方。最可笑的是,房主在魏超放在床头的盗版书上,看见了“绝圣弃智”、“去欲而安”等之类的字言。魏超最后还是下山回家了。
其实,那些借口上山“隐居”的人,大部分都和魏超很像。他们抱怨世界,却忘了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缺点,来到上山往往“隐居”不了多久,就会重新“入世”。
颇具嘲讽之意味。
那么另一种借口上山,实则捞钱的人呢?
这些人有的看中了“隐居”这需要租住房屋这一商机,在山中承包房子,来给那些“隐居者”居住。更有甚者,还煞有介事地开办了“隐居培训班”。
还有一些人则看重了“山中隐居”这一噱头,借口在山中居住,然后拍几个“隐世”的视频,放在网上,吸引流量,从而达到捞钱的目的。
如此的功利性,也难怪那些真正隐居的隐士们会嗤之以鼻,并说只是“做做样子”了。
如今,在隐居者大增的情况下,那些想要真正修行的人只能搬到更深的深山之处。而终南山这一处隐居圣地,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快要被越来越多的“假隐者”给毁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无论在哪里,只要心隐了,世上便无处不可隐。希望那些“假隐”之人能够认清自己,少些功利性,把那个幽静的终南山,还给那些个想要真正“隐居”的人。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被压力、挫折逼得无路可退。
其实,往往这个时候,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灵的隐士”。即就是把物质的欲求降到最低,把精神世界搞得有声有色。
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的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能够做的事。
隐士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智慧。若要活的随意些,就得需活的平凡些;若要活的辉煌些,就得需活的痛苦些;若要活的长久些,就得需要活的简单些。
这便是终南山隐士给现代人的启示。
狄蕊红.寻隐终南山[J].时代发现,2011,(5):48-49.
史飞翔.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J].金秋,2012,(13):15-15.
终南山中寻隐士[J].东方养生,2012,(7):38-39.
李志伟,李雅晴.终南山隐士文化漫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67-68.
吴文静.张剑锋 寻隐终南山[J].徽商,2011,(3):94-97.
阿坚.终南山之四访现代隐士[J].社会学家茶座,2011,(2):64-72.
史飞翔. 论终南山为何多隐士[C]//.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出版者不详],2009:159-161.
狄蕊红.内地五千多位隐士 藏身终南山 过着千年前生活[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2(03):27-29.
编辑:麻球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