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战功赫赫的粟裕大将军,与病魔抗争失败,于北京逝世。在病床前,其儿子粟戎生和女儿,拉着粟裕将军的双手,埋头痛苦。

依照父亲遗愿,粟戎生拒绝了中央为父举办仪式,在尊重父亲意愿的情况下,确定在八宝山将遗体火化,接受他人祭拜。

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不久,我国边境仍旧不断发生着战乱,不死心的越军,在两国交界处,多次挑起摩擦。为了守护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宁,我军决定在几十个阵地上,同时发起进攻,一举收复老山、者阴山。

粟裕将军生前,一直将此事挂在嘴边,始终放心不下。粟裕将军对自己身体情况很是清楚,在病情日益加重时,粟裕将军特意找来儿子粟戎生,嘱咐道:“我知道我时日不多了,之后打起仗来,我估计是看不到了。若是未来真的打起仗来,你们这一代,定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啊!”

自幼,粟戎生都是在粟裕将军的鼓励中成长,“年轻人,千万不能只顾小家,整日只想着靠父辈,更不要想着坐机关!”一双儿女成长路上,粟裕将军总是抱着,经历过危险、艰苦,才能真正地锻炼到儿女。

秉承父愿,次年,粟戎生便随军前往了老山前线,去往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战场。

一、老山轮战,首创无人侦察

43岁的粟戎生,毅然决然地奔赴真枪实弹的战场,满怀斗志的他,在极为复杂的地形面前,穿梭来回比多数年轻士兵还要轻松。当时,为了准确掌握敌情,需得在山林中,整日穿梭,探测敌情,再加上各个阵地之间,距离颇远,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探测任务,粟戎生带着几名小战士,一天的时间要来回走上几十里山路不止。

长时间如此,那些整日跟着粟戎生,在潮湿危险的林木中来回穿梭的小战士们,身子慢慢地也吃不消。

见此,粟戎生内心很是焦灼,在复杂的地形面前,单靠人力,短时间还行,时间一长,就不是办法了。为了能够减轻任务量,那段时间的粟戎生,花了大半心思,去琢磨新的探测敌情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粟戎生打小就是个聪明脑袋,没几天,新的探测方法就被他给想了出来。

粟戎生联想到了高炮打靶时所用到的航模,想着要是能够把航模和照相机,往天上一送,不就能够在敌人正头顶,神不知鬼不觉地看清所有。

有了想法的粟戎生,马上就找到了队伍里几个接触过航模的技术人员,根据他的想法,做出了可以遥控的航模,并成功将航模和照相机一体,送上敌人上空。这正是此后的无人侦察机的前身,而首次将无人侦察技术,应用到实战当中的粟戎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无人机侦查第一人。

在“老山轮战‘中,头脑灵活的粟戎生,凭借着极强的观察能力,成功出奇制胜。在我方67军向老山地区的221高地发起进攻一直受阻导致多次进攻无果后,粟戎生不顾众人反对,坚持来到潮湿难耐的“猫耳洞”,亲自观察敌情。

潮湿的猫耳洞,那些身体强壮的小伙子,在里面都难以坚持一天的时间,而粟戎生愣是光着膀子,在里面呆了好几天。

几天下来,连续的观察,终于让粟戎生得到有用的信息,他发现,在211高地后面,藏有一条不易被人发觉的小道,直通211高地上敌军核心阵地。

发现这条小道后,粟戎生立即亲率几名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组队来到211高地后面,在小队借助小道进攻时,令前方我军炮兵不断轰炸,吸引敌军注意,后方小队借机一举攻下211高地。

果然,粟戎生的观察是正确的,那条小道确实存在,仅仅16分钟,我军便成功占领了211高地。之后,在敌军的强势反攻下,更是一举占下211高地周围的多处高地,成功收复我国国土。

在老山轮战中,在个人才能加持下,成功克敌制胜的粟戎生于2000年成功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荣获中将军衔。

二、向世人证明,虎父无犬子

在战场上,能够不怕累,不怕苦,没有官架子的粟戎生,离不开小时候的经历。

1942年,怀胎十月的楚青,在扬州父母家中生下了粟家长子粟戎生。当时远在苏中的粟裕,尚不知儿子的降临,正在指挥着反扫荡斗争的粟裕,所有心思都在战场上,根本无暇顾及远处的家人。

后来,还是在粟戎生诞下半个月之久,扬州那边才传来了楚青诞下一子的消息。得知自己有了儿子的粟裕,高兴极了,一连几日都是乐呵呵的,逢人就会向人炫耀妻子给自己生下了个儿子。

对于儿子的出生,粟裕心中愧疚之意还是难以消除,除却妻子生产不能陪伴在侧的遗憾外,儿子戎生的姓名并非自己所取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丝遗憾,好在儿子外祖取的名字,他很是满意,“戎生,戎生,在战争中诞生,不错!是个好名字!”

同粟裕所猜测的意思差不多,楚青父亲詹克明,对于自己这个奋勇杀敌的女婿,是非常认可的,当他为外孙取下“戎生”之名时,便是取自赞誉粟裕戎马生涯之意。

生下粟戎生不久,楚青的行踪就被敌军发觉,为了保全家人性命,楚青只好将尚在襁褓中的幼子,托付给父母,独自一人离开扬州。

从出生的那一刻,粟戎生的一生注定是动荡、不平凡的。

在他长至两岁时,陷入战乱的扬州不再安全,两位老人只好将外孙送到孩子父母身边。自此,粟戎生便开始了随军的生活。

从小被养在外婆外公身边的粟戎生,生活得很是优渥、安逸,来到粟裕身边后,稍许娇气的粟戎生,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环境,整日都在闹小脾气,哭闹个不停。

整天埋心于战事的粟裕,哪里会哄着、惯着孩子,在粟戎生哭闹了两日间,粟裕从未上前哄过,等到粟戎生慢慢反应过来,眼前的父亲与外公外婆不同时,粟裕才开始搭理整日哭鼻子的粟戎生。

一上来,粟裕便给粟戎生立了三条规矩,“不准哭,不准叫,不准挑食”。一来二去,粟戎生的性子被调教的,愣是变了个人一样,就连他学游泳,他父亲粟裕都是站在岸边,抱着胳膊不管不顾,只扔给他一根竹竿。

在粟戎生来到父亲身边的第一年,便见证了父亲粟裕指挥的高邮邵伯一役,这一役也是抗战以来歼灭日军人数最高的一次战役。

在粟戎生六岁那年,父亲粟裕便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以及后来的渡江战役。

要说对粟戎生成长路上,影响最大的便是,父亲粟裕的言传身教,自五六岁起,粟戎生便开始学习射击,在粟裕的培养下,从小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拥有素有“战神”之称的父亲,见证了各大战役胜利的粟戎生,又怎会是个平庸之辈呢?

三、一路升官,全凭自身本事

1961年,19岁的粟戎生,成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学员。

从北京101中学毕业的他,在一群新生当中,除了是个首都来的,并不出彩。

个头不高,身体素质也不算好的粟戎生,在那些高高大大的汉子面前,说话做事总是畏畏缩缩的,一整天下来,能从他嘴里说出的话,超不过二十字。

就在众人纳闷,这样一个闷葫芦,怎么想到来兵学院时,次日的新兵军训,让他们对昨日那个闷葫芦,刮目相看。

然而,那个个子不高的小子,却成了新生队伍中,最能吃苦,最能坚持的。

十五天的训练期间,粟戎生从未喊过苦,身体素质不佳的他,在人高马大的队伍中,成绩却是最为突出的。

除了训练外,他们生活环境也非常艰苦,当时的他们在农场训练,白天训练结束,就直接在院子里蹲着解决午饭和晚饭。一天三顿饭,根本够不上他们这些汉子吃饱肚子,为了能够不饿肚子,他们便想方设法多弄些吃的。

午休期间,他们没有人上床睡觉,都会到附近收割过的庄稼地里,捡一些农户漏的、不要的土豆和黄豆,在地里随便挖个坑,生火烤熟,垫垫肚子。

等到晚上睡觉,累了一天的他们,还要挤在一间不大屋子,打地铺,搂着自己分配到的枪,和衣而睡。

从小就跟着父亲东征西跑的粟戎生,早就习惯了这种日子,对于他来讲,军训的日子他很是享受。

1966年1月,成绩突出的粟戎生获得提前毕业的机会,当时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主动前去部队,要从最基础的士兵做起。

在了解到自己儿子的想法后,粟裕很是高兴,不顾其他人劝阻,直接就同意了儿子的请求,帮儿子报了名。

几日后,粟戎生就得到了分配方案,多年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在向父母告别之后,粟戎生就收拾行李,奔赴广东报到。

1966年1月10日,粟戎生成为了空军高炮独立四师三营一连二排四班的一名战士。

入伍后不久,跟随着部队,粟戎生来到了云南前线支援。在前线多雨多雷恶劣的天气面前,粟戎生从未觉得艰苦,唯独一件事困住了他。

作为一个从导弹学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入伍的他,只懂得些书面理论,到了上手操作时,一时间却不知该如何操作。要论起实际操作,一些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兵不知要比他强上多少倍。

心中很是苦闷的粟戎生,并未萎靡不振,在感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后,他当时就放下了所谓的大学生架子,整日跟在老兵后面,老兵和技师在前面操作,他就在后面拿着笔记本,将所有操作详细地记录下来。哪里有故障修复,哪里就有认真学习的粟戎生。

勤学苦练,多次实践,慢慢地,从什么都不懂,粟戎生一步步成为了什么都能上手,处处都能说出个一二的行家。

入伍第二年,粟戎生便立下了战功,成功击落了敌军的一架无人侦察机,从一名战士一步步成为了班长、再到排长。

1969年春,在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转移到内地后,粟戎生再次主动要求,申请调往处于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部队当中。

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际,武装冲突一战即发,在那种紧张的情况下,粟戎生那封申请书,无疑是将自己送往了最前线。

在上级同意后,粟戎生便转到了位于内蒙古与河北交界的坝上地区,在那里不仅气候恶劣,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就算如此,粟戎生也没有退缩之意,在他看来,越是艰苦的地方,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

来到新环境的粟戎生,身份也发生了转换,本是一名导弹兵的他,如今要做起步兵,再次从零做起的他,依旧沉心静气,重新学起。凭借个人本事,逐步升任为副连长、连长。

在粟戎生的军职生涯当中,他从未想过依靠父亲荣光,何处危险,他就去哪里,何处艰苦,他就奔赴哪里,一生都谨记着父亲的教诲。

举报/反馈

南书房

405万获赞 77.5万粉丝
以专业的眼光让文字更加有趣
乘风计划作者,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