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得知了一个爆炸性消息之后,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向旁边的斯大林轻轻地说到:我国刚刚发明了一种“破坏力不同寻常的新武器。”
杜鲁门所说的这个新武器,就是让日本丧生20万人的原子弹。
拥有了原子弹,意味着美国拥有了远远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的恐怖杀人能力,即使苏联具有击败了德国法西斯的百万钢铁洪流,在原子弹面前也将黯然失色。
杜鲁门本以为斯大林会被这个消息所吓到,至少能够在战后利益划分的谈判桌上为美国赢取更多利益,让那些不听话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核讹诈的威胁之下乖乖服从。
谁知斯大林并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慌张,反而十分镇定,好像早就熟悉了这个消息一样,连一点问询的意思都没有,让杜鲁门颇有些失望。
四年之后,一个更让杜鲁门感到不解、甚至十分震惊的消息传来——苏联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爆炸原子弹的国家。
这让杜鲁门无法理解,尽管苏联拥有雄厚不俗的科学实力、发达的重工业体系,接收了一批德国科学家。
但也根本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完成美国举国之力才完成的核武器计划,这其中一定是有某个地方出了问题。
苏联之所以如此快拿到原子弹技术,得益于全世界最大的间谍组织——大名鼎鼎的克格勃。
在世界间谍历史上,克格勃与英国军情六处、美国中央情报局、以色列摩萨德号称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就是出身于此。
普京曾经对克格勃评价道:“一个人抵得上一支军队!”
早在苏维埃俄国诞生、遍地战火之时,克格勃就应运而生,不过最早的名称叫做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契卡),这一时期主要为国内革命斗争而服务。
苏联国家政权稳固之后,克格勃的人员架构愈发地完善,开始将触手更多地伸向国外,重点加强了国外行动处,人数最多的时候整个克格勃达到了50万之巨。
而原子弹技术情报则专门由国外行动处旗下的特别技术局进行搜集,人数有数百人,正是这些谍报人员的努力,才让苏联人后来居上,在美国、英国、德国之中杀出重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核技术强国。
其中,可以算作克格勃最经典的代表之作当属美人计色诱爱因斯坦。
上世纪40年代初期,苏联在二战中不但接连损兵折将,就连核武器技术也落后于人,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德国抢先发展出原子弹是可以说是板上定钉的。
一旦德国拥有了原子弹,丧心病狂的希特勒必然会将其用在苏德战场之上,到时苏联军民的伤亡将直线式上升,胜利会变得遥遥无期。
有鉴于此,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紧张的时间段,斯大林在《开展铀研究》上签字,恢复了因战争中断的核能研究,组建研究核反应堆的相关实验室,搜集国外核武器情报为己所用。
这当中,德国是交战国,几乎不可能从中获取到高度机密的核武器情报,只有从同为盟友且核技术较早发展的英美身上套取,后者正在举国之力实施一相研发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
而要想拿到核武器关键性资料,最便捷的途径便是找到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骨干专家学者,其中名气最大的专家莫过于爱因斯坦。
说起原子弹的发展,爱因斯坦无疑在其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无论是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操盘手海森堡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曾以好友的身份虚心向其请教原子弹的要义。
爱因斯坦就像是一把打开原子弹之门的钥匙,有了它苏联人就不必像过去那样盲人摸象进行研究。
爱因斯坦虽说是一名享誉世界的伟大科学家,但他也是人,身上也有着形形色色的弱点,克格勃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了解,瞄准了爱因斯坦最大的软肋——风流。
爱因斯坦一生绯闻不断,风流成性,放荡不羁,尤其是当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表妹艾尔莎去世以后,顿时间生活空出了一大块空间,这令克格勃找到了攻破爱因斯坦防线的机会。
于是在二战初期,克格勃派出了一位美貌艳丽、善解人意的女间谍玛加丽塔前来狩猎这只头号猎物。
与一般庸脂俗粉不同,玛加丽塔身上流淌着高雅不俗的气质,她常常能够在一些艺术话题上发表出独到的见解。
并且又在反法西斯、同情犹太人上与爱因斯坦彼此有着相同的立场,所以毫不意外,玛加丽塔迅速俘获了眼前的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多年后,当爱因斯坦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仍然心中感慨万千,他在一封写给玛加丽塔的信中说到,“如水的月光下,写下我对你的无尽思念。”
两人在普林斯顿大学里面爱因斯坦的一间办公室中筑起了爱巢,每日在此行鱼水之欢,严禁外人进入。
玛加丽塔得以在此亲眼获取了爱因斯坦同美国政府之间的交流资料,包括核武器之类的材料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苏联。
特别是当日本遭到两枚原子弹轰炸后,爱因斯坦担心美国一家拥有原子弹将会对世界和平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世界陷入了一边倒的局面当中,于是他决定彻底倾囊相授,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原子弹的技术资料统统交给了玛加丽塔。
事后为了保证玛加丽塔的安全,克格勃将其接回俄国国内,在安静舒适的乡村当中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时至今日,或许是出于面子原因和维护爱因斯坦的形象,美国方面一直矢口否认玛加丽塔是一位间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对美国原子弹计划的渗透不止局限于爱因斯坦一人,在曼哈顿计划中效力的另一知名科学家富克斯所做的贡献亦十分宝贵。
前后近十年的时间内,富克斯向苏联提供了几百页的绝密文件,包括核反应堆的图纸、核试验数据、钚材料等。
钚材料的发现在苏联原子弹试验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原本美国采用的铀材料作为原子弹材料,但苏联本土极度匮乏此类材料。
为解决迫切的原料问题,苏联人从核情报中仔细搜寻,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核反应堆产生的物质钚可以取代铀作为原料,这种钚原子弹杀伤力与铀相差无几,但是成本更低,获取更加容易,最后爆炸成功的就是这种钚弹。
有趣的是,苏联原子弹爆炸前夕,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曾经提出希望参观苏联的核设施,斯大林婉言相拒,提出可以让中方观看相关核试验纪录片。
毫无疑问,克格勃的这一大手笔,防止了美国在世界上一家独霸的格局过早出现,正如爱因斯坦所预料的那样,当美苏双方共同拥有致对方于死地的杀人武器之时,世界大战便不可能向前两次一样随意开启。
原子弹就像一柄悬置在美苏领导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时刻提醒他们发动大战的死亡危险。
如果说美国人在政治上天真乐观,容易被间谍渗透,被组织严密的克格勃打进系统内部是不足为奇的,那么作为世界上老牌强国的英国被克格勃渗透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在讽刺喜剧《是,首相》当中,有过不少调侃英国被俄国渗透的段子,例如:“克里姆林宫得到消息的速度通常比唐宁街10号快”、“除了外交部,还有谁知道我们的秘密?除了俄国”。
虽然是调侃的段子,但是在真实历史当中,这些影视剧的内容可一点都没有夸张,在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英国人的外交机密对苏联人来说几乎称得上是一面透明的窗户。
以一场导致数百人丧生的失败行动为例。
1949年到50年代初期,英美两国视巴尔干半岛上的社会主义政权为肉中刺,将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当做一颗急欲除掉的钉子。
他们在地中海组建了一个军事基地,招募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反对派,意图将他们训练完毕后空投至阿国内建立割据武装,实现颜色革命。
可在接下来连续几年的时间内,所有登陆阿尔巴尼亚的武装分子无一例外被早已埋伏好的当地部队给围歼,前前后后几百人被消灭,使得英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染指计划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这场行动打从制定的一开始就被克格勃掌握并通报给了阿尔巴尼亚,这个间谍不是别人,正是英国在1944年所建立的一个专门反共反苏情报部门的负责人——菲尔比。
菲尔比,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震动英国上下的剑桥五人组成员之一,在他22岁那年就投身于克格勃门下为苏联服务。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菲尔比以英国记者身份混入战场搜集情报,凭借着机敏过人的智慧和伪装成英国亲德法西斯分子的伎俩,他顺利赢得了佛朗哥政权的褒奖信任,初入谍坛则大获成功。
回国后,菲尔比根据上级指示加入了英国军情六处,在这里大显身手,写下了自己谍报生涯最辉煌灿烂的一笔成绩。
1943年夏秋,苏德双方为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战役而摩拳擦掌、积蓄力量,当时英国方面已经破译了德国的恩格码密码,对于德军的行动了如指掌,可出于让苏德两败俱伤的需要,英国人故意留了一手,提供的情报含糊不全。
为此,菲尔比与其他在英间谍携手将英国掌握到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苏军,包括德国可能采用的最新武器、战役部署、机场分布。
苏联红军副总参谋长高度对这些情报高度评价道:“用处很大”,“希望尽快报送”。
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苏联红军有如神助般窥测了德军的一举一动,在会战的前两个月,苏军根据情报对德军的17个机场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歼灭500多架战机。
并且在之后的战役中让德国人冲进了自己早已经部署完毕的固若金汤的防线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
当然,最令英国人感到蒙羞,或者说是克格勃最让英国人颜面尽失的一次活动当属“柏林地下窃听”行动。
冷战开始后,英美与苏联沿柏林墙对峙,英国情报机构为了窃听到苏联的行动计划,采取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天才计划”——“废料行动”。
简单说就是在西柏林和东柏林之间偷偷挖通一条地下隧道,并在莫斯科通往东柏林的缆线上安装特殊的窃听器,整个工程耗资超过2500万美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
可惜这个天才般的构想早就一位潜伏在英国军情六局的克格勃——布莱克所一一掌握,
在接下来的数年内,英美方面不但了解不到苏联方面的真实动态(对苏联在56年展开的匈牙利行动一无所知),还被苏联人将计就计,反手咽下了一个又一个假情报,让英美两国吃了个大亏。
不过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纵使克格勃行动再精密、纪律再严格,终究还是会有暴露的一天。
据统计,从三十年代到苏联解体为止,克格勃在全世界各地安插了数量相当客观的精英间谍
,仅仅美国一处就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些人潜伏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克里姆林宫的案桌上时刻保持着一堆堆涉及到美国的机要信息。
可惜,纸终究包不住火,克格勃自己的重大失误和英美两国情报机构的亡羊补牢让整个苏联间谍黄金时代走向了落幕。
众所周知,密码的安全性与否是确保间谍活动能否顺利的关键所在。克格勃在这个方向上下足了功夫,采用了极其复杂的一次性密码本系统。
简而言之,这种密码将所有字母信息以数字表示,并且在使用时候特意再挑选一组数字加入进去完成加密,这种一次性加密方法在理论上来说是完全不可被人破译。
可这种方法的一大问题在于效率偏低。
当情报员们从英美拿到了不计其数的海量情报之时,为了保证传送的效率,有时候就违背了组织纪律而在加密过程中投机取巧,重复性地使用密码,从而令密码变得容易被人破译。
苏联人没想到自己过于成功的情报工作反而导致向英美打开了自己的漏洞。
另一方面,英美两国机要部门有不少人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苏联充满了高度戒备,他们将斯大林当做德国之后的假想敌来对待。
在二战局势尚处焦灼的1943年,英美两国情报机构就在罗斯福、杜鲁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进行了一项名为“维诺纳”的行动计划,旨在破译苏联方面的密码系统,截取苏联情报机关发出来的有价值情报。
在英美专家的不懈努力,以及少数苏联叛逃间谍的帮助之下,对苏反间谍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他们发现了349名间谍潜伏在国内,其中有将近一半人得以确认身份。
但耐人寻味的是,只有两人遭到了死刑的处罚,即著名的罗森堡夫妇。
这两人从青年时代就加入了美国的共产主义团体当中,积极为苏联输送情报,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飞机图纸、接近信管的技术等。
按理来说,夫妇两人泄露的情报完全算不上最顶级,正常判刑十多年就足够了,可倒霉的是此时处于朝鲜战争时期,两人遇上了美国对共产主义十分反感的时候。
有不少人认为间谍行为造成了前线美军将士的大规模死伤,所以到最后即使教皇出面求情也无法阻止二人的死刑,在电椅上夫妇两人被残忍处死。
与此同时,另一位间谍富克斯也在东窗事发后被西方重判。如前所述,该人所输送的原子弹情报整整使得苏联在整个项目上节省2亿多卢布,在最终审判时被判了14年监禁。
与之相比,菲尔比的命运就显得幸运多了,这位克格勃在被分配往美国工作之时就知晓了围猎苏联间谍的维诺纳计划,提前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菲尔比在行动上做到了不留一丝证据、百分百安全,不让敌人有一丝一毫可以抓到自己把柄的机会。
在英国法律体系的保护下,菲尔比屡屡让前来调查自己的敌人铩羽而归,多次化险为夷。
1963年,菲尔比顺利潜往苏联,在莫斯科与一枚“红旗勋章”安然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去世之前,菲尔比接受一家英国媒体采访时说到,对于背叛自己祖国的行为,没有感到一丝后悔。
纵观这些渗透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克格勃,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那些纯粹为了利益而卖主求荣之徒。
相反,这些间谍不少来源于上流社会,祖上多是家境殷实的贵族,例如剑桥五杰之一的安东尼·布兰特就担任过英国女王的艺术顾问,菲尔比本人的父亲则是英国的一位伯爵。
这些人即使躺平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完全没有必要从事危险性极大、让自己家族身败名裂的间谍活动。
他们之所以舍生忘死投入到克格勃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在于自己被苏联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所吸引,或者出于同情因素而宁愿帮助苏联。
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正在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困难时刻,工人失业,工厂倒闭,人心浮动,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信心大幅度下降。
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崛起后,主流西方国家对于德国的绥靖态度,进一步刺激到了菲尔比、布兰特在内的进步知识分子,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大失所望。
与之相反,苏联则凭借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西方左派的广泛赞誉,一时之间,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欧美年轻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地位。
一名间谍曾这样说:“英国人走的是对法西斯的妥协逃避之路,只有苏联和共产党是唯一坚固的堡垒。”
所以在理想的加持下,这些人宁愿出卖自己国家、背负重重风险也要为苏联竭尽所能地输送西方的情报。
克格勃的命运与苏联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当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作为斯大林体制核心象征的克格勃系统自然成为了戈氏推行西方化改革主要绊脚石之一,二者之间围绕苏联体制改革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在819事件中正式摊牌。
不忍心看到苏联坠入深渊的克格勃试图作最后一搏,集结全部力量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谁曾想功败垂成,让叶利钦摘了桃子。
从苏联解体到叶利钦执政时期,克格勃被当做了众矢之的遭到沉重打击。
原先完整的克格勃系统被拆分成了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保卫局、信息局,机构裁撤缩编,海外特工组织人员流失严重,陷入到了混乱不堪的状态当中。
其中在1992年还爆发了一起最大规模的间谍泄露案,共有1000名以上的克格勃名单被出卖给了西方国家。
所幸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上台后,扭转了这一局面,伴随着俄国国力恢复,普京得以有财力加强情报部门建设,并拍摄反恐电影进行宣传,改变过去人们印象中对于情报机构的刻板印象。
在俄罗斯政坛上,如今许多活跃的高官背后有着情报系统的出身,显示了克格勃的继承者仍然对这个国家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