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其实早已过去,在阳历8月7日的时候,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十,就已经“立秋”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它的到来也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古人认为,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点。

但今年的“立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反而愈发炎热。这是因为“晚立秋”带来的“秋老虎”太过于厉害,按照古人总结的生活经验,至少有24天的“秋老虎”气候,现在看来是比较准确的。

这个农历的七月,的确是一个不平常的月份。在“立秋”之后,紧接着过了末伏和处暑,接下来是即将到来的“出伏”。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意味着暑意渐消,气温不会异峰突起,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但我们从天气预报上看,接下来半个月依然是持续的高温天气,高温红色预警就没有停止过。

不得不承认,今年的这个“秋老虎”是真的厉害。古人有云:“事不过三”,“立秋”和“处暑”都没有把温度给降下来,那阳历的8月25号,也就是农历的七月二十八,当“出伏”到来时,是否就会真的出现奇迹,迎来期盼已久的凉爽秋天呢?

“出伏”,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伏天的结束”。众所周知,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莫过于“三伏”天。

古人说的“三伏”天,是按照干支纪日法来进行计算时间的。初伏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而末伏是在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

“三伏”天气虽然炎热,但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从入伏到出伏这段时间,都是可以用历法进行计算的。比如今年的“三伏”天气,就有40多天,这精确的时间都是可以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提前预知的。

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天气预报,干支纪日法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熟知了,更别提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节气了。在农耕文明时期,古人要依靠这种计算方法来预知接下来的收成如何,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现在科技发达了,根本用不上这些繁杂的计算方式了。

就好比算盘一样,80后和90后可能还接触了一些,到现在的零零后一代,基本上和算盘说再见了。但在古代,算盘可是计算的利器,随处可见打算盘的人,而且那些使用算盘的人,还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按照时间节点来结算,在出伏后一周左右,厉害的“秋老虎”也即将要结束了。到了农历的八月之后,就要迎接“白露”和“中秋节”了,再往后可就是“秋分”了,凉爽的日子就会成为日常。

在“白露”之前,人们还得继续忍受一下高温炙烤的天气,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征兆。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出伏当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因为“好与不好”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们站在老祖宗们的角度来看,出伏当天自然是晴天比较好。因为这个时候正值农作物成熟的最后阶段,充足的阳光能够让果实更加饱满,产量也才会有保障。

但站在今年的角度来看,出伏当天肯定是下雨比较好,因为持续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旱灾,此时下雨,就好比甘霖降世,是举国欢腾的好时候。

结语

“出伏”很快就会到来,也就是本周的周四,但肆虐的“秋老虎”还在耀武扬威,虽然拿它没办法,但我们要学会将它常态化,做好防暑降温的有效措施,正面这酷暑,保护好身体,把工作和学习正常进行下去。

按照老祖宗的节气和历法来看,在“出伏”之后还会有一两周的高温天气,在这之后就会秋意渐浓。真心的希望,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秋天之凉意。

至于“出伏”当天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这个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做好防范措施,无论是下雨还是继续高温,都无法动摇我们稳步向前的决心,因为生活还要继续,生命永不停歇。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月照花楼

72.1万获赞 9.4万粉丝
文史浩然,犹如明月把光辉照满大地。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