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开始,印度人民开始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运动,这次起义,也是由印度封建主和下层人民共同参与的,在历史上,也一度被称为是“印度的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次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事件。

印度民众的硬气

自从1757年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整个国家的历史都非常悲惨。

在印度被征服之后,英国很快就在这里建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印度成为了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投资场所。

整个殖民侵略的过程当中,英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在他们势力最大的时候,甚至都宣称要让印度去信仰基督教,不过,这样的想法最终还是没能够推行下去。

基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印度的封建制度总体上来说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印度教和印度社会生活,并没有遇到颠覆性影响。

在英属印度的土地上,英国人还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再到县的全新政权,但是县以下的,英国人想管是管不下来的,还是保留了以前的税区收税机构。

到了1849年,印度的全境被英国占领,此时的英国人在印度作威作福,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可最苦的还是印度的底层民众,这里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大量的手工业者直接失业,生活也是雪上加霜。

不少印度人选择了去部队里当兵,最起码还能有口饭吃,在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大概有28万人的雇佣兵,很多都是从印度当地直接雇过来的。

这些印度士兵一直都在默默忍受着,他们的待遇很低,还受到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因此对殖民当局非常不满,可始终敢怒不敢言。

积攒已久的矛盾最终爆发于1857年。

这一年年初,英国殖民当局给士兵们发放了新的子弹。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批子弹被包装在涂抹着牛脂和猪油的纸中,射击的时候,需要用到牙齿将纸包装咬开,并将子弹取出来。

这下,印度士兵就彻底绷不住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信仰。

伊斯兰教徒是禁食猪肉的,而牛也是印度教中的神圣动物,这样的新子弹,直接得罪了两批人。

1857年4月,德里附近的米特鲁就发生了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新子弹的事件。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得到英国殖民者的重视,他们将这批士兵直接送到监狱去,判处了7年有期徒刑,还受到了当众侮辱。

4天之后,米特鲁士兵宣告起义,他们很快占领了德里,并且拥护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随后,很多印度底层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再也不愿忍受英国人无休止的欺负了,起义的态势迅速发展。

5月到8月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印度境内有多处地方爆发了起义,而德里、康浦尔等地就成为了起义的中心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起义,英国殖民者也没有料到事情会闹到如此程度,他们驻扎在印度的兵力本就是不足的,于是赶忙调兵请求支援。

很快,印度士兵叛变的消息就传到了英国境内,也让很多英国人感到震惊。

这批英国人都是从小就知道印度是殖民地的,况且,在英国征服了孟加拉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印度人的反抗一直都存在过,可能称得上是威胁到英国殖民统治的,这还是第一次。


而英国当局为了获得支持,还歪曲了很多事实。

比如,《泰晤士报》就首先报道了印度士兵在德里地区“残杀英国妇孺”的行为,而后来查证这条消息的来源,完全是由一个远在一千多里外的传教士所杜撰出来的。

英国媒体为了利益,也选择性报道一些消息,将印度这些起义的士兵描绘成极为贪婪的“非人类形象”。

那会,他们的首相是帕麦斯顿,他的反应就比较平静,在得知了一些城市又重新回到了起义者手上的时候,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英国公民在印度遭受到的苦难和死亡是令人痛心的,但是,印度的形势不是真的令人担心。”

很多英国的政治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可帕麦斯顿的自信,也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在媒体渲染舆论和利益的驱动下,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纷纷表示要提供军事援助,早点解决掉这个问题,可帕麦斯顿都没有接受,他要依靠自己的实力去重新战胜印度人。

他的考虑是:只有在世界面前展现英国的力量,才能让英国的未来站得更高。

此外,他还有一层考虑,是抛弃东印度公司,废除印度的双重管理体制。

在他的心目当中,东印度公司作为特许公司,更加适合去管理北美洲,到那里去剥夺“奔跑动物的毛皮”。

几个月之内,他派出了8万英国援军。

印度起义充满了艰难

这次的印度起义,是被愤怒烈火点燃的,并没有明确的指挥和“分步走”的行动计划,总体而言,属于“突发”。

而另一边,老谋深算的英国政客利用起媒体,将这次印度起义促成了“将英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继续点燃他们的爱国之心。

那些歪曲和无中生有的报道,竟也构筑出英国女性在印度如何如何坚贞不屈的凄美故事,也成为了那会英国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柔弱的英国女性群体也最能唤起普通民众的同情心,虽然,真相是完全相反的。

这样做对英国来说还有一个好处:能够避免英国社会民众产生其他方向的思考,比如英国在印度的残暴殖民统治。

所谓的“复仇”,也最终有了“合法”的外衣。

这场双方的较量当中,英国在一步步“下棋”,而印度的起义士兵则乱作一团,他们声势浩大,却总出现“英雄主义”,并没有战略规划。

这期间,也有很多印度英雄人物的诞生,比如章西国女王拉克西米·拜依

章西是一个小王国,挨着印度坎普尔地区,在1855年王公病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来继承王位,拉克西米·拜依便以女王的身份开始执政生涯,并成为了章西的实际统治者。

可东印度公司并不愿意承认,反而强行将章西兼并,仇恨的种子自然在拉克西米·拜依心中埋下。

1857年5月10日,章西女王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带领子民揭竿而起,章西也顺利成为了起义据点之一。

1858年3月25日,英军来到了章西城西南处,双方爆发了极为激烈的炮战,拉克西米·拜依亲自来到前线去指挥。

英军为了能尽快结束战斗,每天每夜都在不间断发射炮弹。

女王的炮手也不屈不挠,使得英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战斗持续到4月4日,由于有内奸出卖,英军终于攻下了章西城,此时的拉克西米·拜依依旧不愿投降,带着一千名精锐士兵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她本人身着男装,在一线与敌人相互砍杀。

不过,英国士兵终究是人多势众,时年23岁的拉克西米·拜依被一名英国骑兵砍伤了头部,最终在一间茅屋内死去。

章西的死,对起义军的士气来说是一次打击,也给印度民族起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拉克西米·拜依同样也成为了印度永垂不朽的大英雄,她让所有印度人都看到了,那些看上去趾高气昂的英国军官和士兵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在此期间,不少印度起义者都遭到了英国的逮捕,为了震慑他们,英国采用了非常极端的行刑模式。

创办于1891年的《lePetitJouranl》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报道国际事件的法文刊物,图为该刊封面就登载了这样一个场景:几人将一名犯人捆绑在大炮筒上,等待他的,将是“四分五裂”。

还有一些画作同样描绘了类似的场景:英国殖民军将被俘的起义者绑在炮口之上轰碎。

到了1858年4月开始,起义军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他们从城市撤了出来,分散到农村地区作战,又有很多封建主被英国收买后叛变。

浩浩荡荡的民族大起义最终在1859年被镇压。

这次起义,是印度人一次硬气的反抗,不过,起义军有太多的弱点,最终都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整个起义的过程,都仅仅局限在北印度,并没有扩及到孟加拉、孟买等英国统治的核心区域,这些地方若是出现了一些“危险信号”,那么英国人就可以向母国寻求援助,还能从其他地方调来援兵。

而英国人在镇压的布局中,也始终牢牢把控着其中的一些重要据点。

印度起义军内部也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他们缺乏共同的目标,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因此,当英国人开始反攻的时候,很多反抗势力就一个地区接着一个地区被消灭。

东印度公司的“网络”受到了一些影响,不过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

那些摇摆不定的印度本地豪强和地方势力,更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就是“哪里强大就帮助哪里”。

在起义军到来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和起义军站在一起,可英国大部队重新杀回来之后,他们自然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因此不愿意再卖力反抗,他们只会考虑到如何恢复封建旧秩序,不会考虑到底层群众的情绪。

不过,对于印度来说,这次起义失败,还是有很大历史意义的。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恢复了印度的独立思想并传播到民间,很多英勇斗争的故事被流传了下来,最终在印度民众当中留下了种子。

印度兵变导致的大起义,也引起了他们和英国之间的仇恨,一旦有了仇恨,想要再去消除,又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英国通过残酷的镇压巩固住了殖民统治,也再度积攒了丰厚的报酬。

印度作为原料的来源和英国最大出口棉织品的最大市场,发展也迅速增大。

而防卫印度对于英国来说是个包袱,可却没有花到英国纳税人的金钱,三分之二的印度税收用来做这件事,英国人也几乎“没有成本”。

无论是对于印度还是英国,1857年,都是充满了血腥的一年,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此之后,英国继续在印度攫取大量的利益,一直到二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最终才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方案。

参考

约翰·达尔文:为何印度比亚非其他地方更早、更彻底地被英国征服? 观察者网

鲁德兰舒·穆克吉:1857年印度起义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举报/反馈

锐评alk

1053万获赞 29万粉丝
提供具有专业性的分析科普
乘风计划作者,教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