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进退,明得失,是汤和得以善终的最大法宝。
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儿,带领朱元璋走上革命道路的,是汤和;
作为朱元璋的前辈战友,长朱元璋三岁却又服从朱元璋指挥的,是汤和;
作为大明王朝“原始股”的持有者,却位列六公之后,只被封了侯爵而无怨言的,是汤和;
作为一派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却没有参与朝廷权力之争,既不属于浙东集团,又不属于淮西集团的,也是汤和,
再加上自身能力没有那么出类拔萃,又早早的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所以能从朱元璋手中活下来的,也只有汤和。
细算算,明朝开国之后,折在老朱手里的,
要么是刘基这种过于聪明之人,
要么是李善长、蓝玉这种居功自傲之人,
要么是胡惟庸这种不知进退之人,
要么是徐达、冯胜、傅友德、李文忠、宋濂这些让老朱不放心之人,
唯独留下来的,是卑微到尘埃之中,把自己化作一粒尘土之人,比如汤和。
据《明史·汤和列传》记载,汤和一生谨慎,晚年时更加谨小慎微,入朝听到国事和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而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也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
当朱元璋来探望病重的自己时,汤和不能对答,只是拖着病体频频叩首,把铁石心肠的朱元璋感动的泪流不已。
这种备下到地下三层的姿态,也确实让朱元璋对他下不了手。
所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是大杀四方、屠戮功臣之虎,
而汤和同志,则用自己持之以恒的退避心,完全不存在的野心,知道进退的初心,躲过了朱元璋的疑心,完美扮演了那只与虎共舞的兔子,
只是这扮兔子的成本,是汤和的一生,
不知道在1395年八月,汤和寿终正寝前,他是否还会想到,在1352年闹革命之初,他写信邀请皇觉寺穷和尚朱元璋的那个夜晚?
若是不请,就没有大明,更没有中山侯、信国公、东瓯王汤和,
若是请了,这大半生虽然荣华富贵,可这几十年装的也实在太憋屈了些,
罢了罢了,往事随风,黄粱一梦,就凭朱元璋手中漏网的开国功臣这个title,我汤和这一生就算值了!
老徐、老李、老刘、老蓝,我老汤全须全影的见你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