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于井底,眼看到的世界,总是狭隘,呵,世界,不就是一个碗口大小么?

翱翔于天空,眼看到的世界,总是广阔,哇,世界,自己不就很渺小无比吗?

你,同样是你,可你站在了一个不同的位置,也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差异。翱翔于天空,格局广大厚重,身处于井底,格局狭隘浅薄。

而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自然就是身处于井底之人,他们得到一点小小成就便沾沾自喜,总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其实是根本没有见识过更大的世界,被格局给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与胸怀。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格局伟大的人物,只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总结了还去学习,才能拓宽个人眼界,练就比天空还广阔的格局。

这个过程是艰难苦涩的,可也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英勇的大人物,就好比金子,太多了就不值钱了。

拿莫言来做比方,如今的他,必然是享誉全球的大作家了,拥有伟大的格局与无限的胸襟,可当年的他,却也只是一个渺小的农民,甚至食不果腹,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远离贫穷与饥饿。

当他一步一个脚印,勇攀文学的高峰时,他顿悟了,原来,一个拘泥于世俗成就的人,是不可能成就更高远的梦想的。故而,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便谢绝了媒体的采访,独自一人回到山林的小木屋里,继续潜心创作。

这不,新作《晚熟的人》就这般横空出世了。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也让我们明白了,真正有格局的人,都把自己放得很低,这样才能精进自己

01

放低自己,才能不断精进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是一位中产阶层的全职太太,为了孩子上学,为了老公事业,她想方设法挤进生活精致的太太圈里。她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品红酒,喝下午茶,讨论奢侈品……

在外人看来,顾佳这样的生活是很多平常人可望不可及的。

为了拓展业务,她接手了一个茶厂,但是因为销路不好亏损巨大,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劝她放弃的时候,她也并没有妥协。

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她,离开太太圈,全身心地投入茶厂经营。甚至放下曾经的身段,亲自去跑酒店跑商场拓展销路,最终靠自己的能力挽救了茶厂的危机。

曾在商场偶遇顾佳的王太太望着顾佳拼搏的背影感叹道:“这女人有多狠啊,不是看她够得着多高,而是看她能蹲得多低。”

其实不是顾佳作为女人有多狠,只是顾佳打得开自己的格局,她有见识,有气度,既执着,又谦卑。

一个人只有在把自己放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上升的空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精进自己。

香港导演陈庆嘉曾说过自己的编剧理念就是“放低自己”。

两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的他,其实年轻时特别在意其他人的评价,很多时候也会被负面的评价影响到崩溃。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成熟的他反而开始放低自己心态,他现在开始愿意接受各种批评,开始喜欢倾听观众觉得作品不好的地方。

他说:“只有那些听起来不好听的评价才会让你发现问题,放低自己,才能让自己成长。”

其实人无论到了哪一种境地,都应该学会放低自己,虚心求教,才能不断超越。越是真正学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越懂得人外人,天外天。

毕竟真理无穷,学海无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行一程有行一程的收获。

懂得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才能不断精进自我,达到自己从未到达过的高度。

02

放低自己,才能悦纳他人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和一个人待在一起觉得很舒服的时候,说明这个人的阅历和情商都远在你之上。

其实只不过是层次越高的人,在与人交往中越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无论怎样的接物待人都能保持谦逊,所以大家都更愿意与这样的让人倍感舒适的人交往。

汪国真说:“格局越大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姿态放得越低。”

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是伏低做小,而是胸怀坦荡,这样的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能更轻易地容纳他人。

只有与人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曾三次登门拜访。第一次就被陈独秀拒绝了。

但是蔡元培不在意自己北大校长的身份,第二次依然冒雪上门,即使吃了闭门羹也坚持等了一天,他为了中国教育这样放低自己的姿态,陈独秀终于被打动了。

第三次,蔡元培再次冒雪登门,而陈独秀已经备好茶点等待了。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前往北大任教,并不止三次前去拜访。

正是因为蔡元培这种身居高位反而愿意放下身段、悦纳他人的精神,令人敬重有加,所以才吸引了当时各种学界名流投身到北大的教育中去,一时间北大更加人才济济。

在社交中高看别人,低看自己,其实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有句话说:“谦受益,满招损。”

那些自大自满的人不管他们有什么成就,都会招人反感,只有放下身段,在一个平等的状态的与人沟通,才能得到别人认同。

很多时候,放低身份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悦纳他人才会受人拥戴,实现共赢。

放低自己的姿态,藏锋守拙,才恰恰是高格局的体现。

03

放低自己是智慧,更是格局

感动中国的大山教师张桂梅爆火,荣誉、利益、鲜花、掌声都不断向她涌来,然而这些外在并没有改变张桂梅的人生理想,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坚持在一线教学。

学生学习困难,她还是亲自辅导,就算身体不好,年龄已高,也还是要亲自踩着山路到学生家里去家访。

不管自己得到过怎样的荣誉,张桂梅都始终保持着谦卑之心,用自己的知识和大爱育人。

放低自己,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就像成熟的金黄麦穗一样,果实越饱满,反而把头垂得越低。能在锋芒毕露的时候依旧保持谦卑,收敛自己锋芒,反而会使本身的光芒越掩盖越耀眼。

越是有修养的人,越会主动把自己置身低处。

作者麦家曾说:“一个真正伟岸的人,是无论经历过什么,依然能够将心沉下去的。”

因为在低谷中挣扎过,在苦难中淬炼过,所以就算到达顶峰也不会骄傲自满,反而会更愿意以原来的姿态珍惜现在的美好。

把自己放低,人生就会变得从容,内心也更加丰盈。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复杂喧嚣的世界里,行稳致远。

一个人格局有多大,心胸就有多宽广,心境就有多平和。

在静默中精进,才能得到日后的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在谦逊中交往,才能与周围的人各得其所互利共赢。

匆匆人生不过百年,没有永远的低谷,也没有永远的顶峰。

而真正有格局的人,不管身处哪一个阶段,都明白起起伏伏才是人生常态,他们会用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保持谦卑的心,放低自己的姿态,愁云惨淡也能云淡风轻,一帆风顺也能从容豁达。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大家信我的话,不妨读读他的新作《晚熟的人》,这比他之前的小说更经典,里头描写的人性更深邃。因为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莫言的另一本著作《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经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教认为人之所以生也疲劳,死也疲劳,皆因贪欲起。因此,莫言首先认为唯有放下仇恨和贪欲,才能轻松地生活,找到做为“人”的乐趣。

其次,在《生死疲劳》中,莫言笔下不灭的热情与希望更是让人读来痛快!他通过对六世轮回的想象跨越了生与死, 告诉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变幻无常的命运里,那些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一种强劲生命力,成为那片苦难深重土地上可贵的人。

他们爱就爱到底,恨就恨到底,犟就犟到底,干就干到底。这些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对于未来的想象力,哪怕生活再苦,哪怕日子再难,也有着最初的坚守,永不屈服。读来让人内心生出一种力量,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要咬牙挺过去。活着就永远有希望。

莫言这么说道:“最好的生活,就是在痛苦的时候,笑着面对。”当生活让你倍感疲劳,不妨看看这本《生死疲劳》吧。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

素金记

1647获赞 1775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