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哲学与人生智慧,古人其实已经讲完了。
我深以为然。
事实上,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对于人生的领悟,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古人那样的高度。
甚至可以说,现代人的许多人生领悟,往往都照搬古人,或者说,受到古人的启发。
何以见得?
我们先看六祖慧能这两句偈,即: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意是说,一个人若是能够进入“虚无”的状态,用道家的话讲,就是重归于先天之清静无染的心性,这个时候哪里还会沾染各种尘埃呢?
言外之意,人之所以会沾染各种尘埃,其实正是还没有可以重归于先天心性之缘故。
或许正因为如此,古之圣人才倡导世人“师于无”吧!
而所谓“师于无”,就是指效法虚无、重归于虚无,正如《化书》中所讲“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
那么,为什么讲能师于无者,可以无所不知呢?
我们继续看《化书》的原文,即:
“狐狸之怪,雀鼠之魅,不能幻明镜之鉴者,明镜无心之故也。是以虚空无心而无所不知,昊天无心万象自驰,行师无状而敌不敢欺,大人无虑而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
在这段话中,作者讲狐狸所表现出来的怪异, 雀鼠所呈现出来的魅惑,在明境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无所遁形。
为什么?
因为明境“无心”之缘故。
作者:问过蓝天
专栏简介:《化书》这本书在道家中,虽然地位很高,但后世之人却很容易忽略它,即便是很多道家中人,亦不例外。故而有必要在此重新诠释,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