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席慕蓉说,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三毛说,乡愁是梦中的橄榄树;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莫言说,乡愁是家乡的红高粱,风吹的时候不停摇晃……每个人都有乡愁,对于湖州南浔新华村的村民来说,乡愁则是那一头头湖羊。历史记载,湖羊始于吴越,兴于宋元,是练市镇的一大特色产业,新华村的湖羊更佳。每到秋冬季节,一碗红烧羊肉成为新华村村民饭桌上的必备美食。这碗羊肉,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是人们骨子里的执念和回忆,更是一个地方的乡愁。

数百年前,养殖湖羊,烹饪湖羊,传统养殖在南浔新华村薪火相传。到21世纪的今天,在“四好农村路”的助力下,基本上形成了从种羊繁育、湖羊饲养、湖羊销售、羊肉餐饮到羊皮制革及成衣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再到远赴他省精准扶贫……“一头湖羊”留下了当地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浓浓乡愁。

从单户饲养到规模养殖

“咩……”南浔新华村年丰湖羊生态养殖场,数千头湖羊叫声此起彼伏。作为新华村最大的湖羊养殖基地,第一任董事长潘坤泉对新华村能从散养走上规模化养殖记忆犹新。

2008年之前,只要走进新华村,路边的田野里总能见到散养着的湖羊,一到傍晚更是热闹。村民们每家每户养个三五只,每到年底宰杀一两只过年用,多余的羊就会被村民送到村里的湖羊交易市场自行交易。早在1998年,新华村就投资百万元建造了这个湖羊交易市场,为村民搭建创业平台。

潘坤泉家里祖祖辈辈养殖湖羊,对湖羊的用处了然于心。早先,潘坤泉一直在北方做湖羊的皮革生意,起初还挺有起色,可是因为环境问题,皮革生意越来越不好做。2007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潘坤泉的经商之路。

2007年,在外经商的潘坤泉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当时家里跟我说,既然在外生意不好做,不如回来养养羊,好歹养殖技术都在。那个时候羊肉市场很火,村里也少有人大规模养殖湖羊的,规模化养殖湖羊,镇里还给补贴。当时我一合计,有市场需求,也是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那一刻开始,潘坤泉动了回家养羊的心思。

2008年,潘坤泉正式回到新华村,租了一间废弃的学校当羊舍,买了1000只湖羊进行饲养,这也算当时规模化养殖的“领头羊”。“当时政策也好,一只羊政府补贴50元”,潘坤泉告诉记者,当时自己饲养的主要是肉羊,以卖羊肉挣钱。

就当潘坤泉以为自己会一直饲养肉羊的时候,机遇悄然来临。“2012年,慈溪一家养殖场找上门来,向我购买种羊。”潘坤泉说,“当时一只70斤左右的种羊,一斤价格在11元,70斤左右的羊,卖羊肉的话大约35斤,价格大约在15元一斤,一只羊能多卖245元。”潘坤泉一算,种羊的利润度更高。而且种羊大约养殖10个月就能出售,肉羊一般需要养殖1年,羊肉价格还不稳定,养殖种羊的性价比高得多。

当时慈溪这家养殖场购买了220只种羊。但是运输过程让潘坤泉费了老大的劲。“当时村里的路都是小路,大车根本进不来,要先用小车把湖羊运送到镇上,再从镇上装上大车。”潘坤泉说,买卖种羊全靠运输,运输不便,自己也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

也是从2012年开始,潘坤泉正式开始养殖种羊,并将养殖扩大化。2013年建成的湖羊生态养殖场,是全区首家以标准化模式建造的湖羊生态养殖场,常年存栏湖羊4500余头,其中能繁母羊2000余头,年提供优质湖羊8000余头,湖羊远销新疆、内蒙、广东、广西、甘肃、四川等地。

而让潘坤泉头疼的运输问题,也不断得到解决,让乡愁不再“愁”。

2017年南浔区发布了《南浔区农村公路等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区提升建设农村公路116项,合计里程400公里以上,其中新华村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练市至桐乡农村路公路、湖盐公路等农村公路不断拓宽,打通了湖羊运输的最后一公里,让运输车直接开到养殖场,更高程度地实现了新华村的互联互通。现在不管走哪条农村公路,最多10分钟就能上高速。

同样发展蓬勃的还有肉羊交易。2014年,更高标准的交易中心也同步形成,由第三方承包买卖,羊肉屠宰、冷链运输、羊肉餐饮、买卖皮革等均在练市国华湖羊屠宰中心完成。

便捷的交通,优美的农村公路,让练市镇萌生了做文化节的想法。2012年开始,新华村所在的练市镇每年都举办湖羊文化节,近两年尤为火爆,吸引众多的游客一尝美味的湖羊,也让湖羊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练市的湖羊养殖基本上形成了从种羊繁育、湖羊饲养、湖羊销售、羊肉餐饮、羊皮制革到文化旅游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大早,新华村村民邵继龙抱着草料来到自家羊圈。看着茁壮成长的小羊,邵继龙老怀大慰,“等这两只湖羊长大点,如果再怀上两只小羊,那今年的收入就能有万把块了。”邵继龙想想都美滋滋。

邵继龙无儿无女,病痛缠身,是村里的低保户。村子里不少人都养湖羊,但是邵老汉并没有,“买种羊太贵了,买不起。如果没有‘湖小羊认购’项目,哪有今天这等美事儿呀!”邵继龙难掩内心的喜悦。

产业帮扶湖羊养殖项目是由练市镇联合年丰湖羊养殖场、雅克家庭农场共同打造的“企业+村集体+低收入农户”帮扶新模式。2012年起,作为“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扶贫基地,村里的年丰湖羊养殖基地每年向贫困农户赠送湖羊种羊,给予全程指导,并在后期对成年羊进行回购。

项目实施10年来,已累计扶持贫困户720户,赠送湖羊种羊2500余头,目前产业帮扶湖羊养殖项目已经实现从村到区的迈进。

在帮助低保户的同时,普通村民的经济收入也提升了。在潘坤泉种羊养殖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发现许多村民因养殖精力有限,有不少小羊羔在三四十斤时就会死亡。每每见此,潘坤泉都会心痛。

“我自己有出售种羊的渠道,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增收应该也不错。”潘坤泉告诉记者,三四十斤的小羊不能当成肉羊卖,但完全可以培养成种羊,从那时起,潘坤泉就会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无力养殖的小羊。这样村民可以继续养殖产崽,既能不断增收,也不用担心因无力养殖而导致小羊死亡。“探索共同富裕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有时候也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把每一项力所能及的事都做成,离‘共富’就更进一步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8年,南浔区和广安区正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开启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2019年初,南浔区首批110头湖羊作为“先锋”来到广安区,在大安镇司马村快速产子,成功繁育了200多头“羊宝宝”。同年10月,广安和南浔区签订万头湖羊种羊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实施“湖羊入川”和“湖羊致富”工程,在广安区规划建设3个万头湖羊种羊基地。

一条由湖羊搭起的扶贫新路,在相隔千里的两个城市间横空架起。这两年,近1500头湖羊从新华村出发,前往广安“安家”。

搬运草料、加工羊圈、运送材料,在广安市广安区石笋万头湖羊种羊基地的湖羊养殖场里,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现在干劲儿可足了,小羊崽长得好也挣得多。”在养殖场工作的小杨介绍,养殖湖羊所获收益由贫困群众、村集体、饲养负责人按6∶2∶2的比例分红。从一头15公斤左右的小羊羔到50多公斤的成羊,除去饲料、防疫成本,一头羊的纯利润一般可达600元至800元,每年可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新华村在赠送湖羊种羊的同时,还与广安当地扶贫企业合作,传授农户养殖经验和技术,做到“志智双扶”,确保农户取得可持续经济效益。

从“湖羊入川”到“湖羊致富”,从练市“搬家”而来的湖羊,眼下已成为广安拓宽增收渠道的“领头羊”。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陈上 章燕飞

记者|袁梦南

通讯员|朱丹颖

摄影|陆志鹏 张锦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交通旅游导报

9.8万获赞 5333粉丝
浙江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微门户
交通旅游导报官方账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