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我们是影评号。我记得呢。

所以,今天我们正经的说说电影:《梦之安魂曲》

这是一部堪称童年阴影的作品,金鹰网影评人冯紫剑说:“达伦用最直白的叙述方式结合无比蒙太奇式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出一个原本无法言喻的世界:绝望、堕落、沉沦、黑暗、压抑、无奈、孤独、恐惧、死亡等所有的悲伤有序而又错综复杂地交集在一起,如山洪般给灵魂以沉重一击。”

确实,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用自己特殊的镜头语言尽可能多的还原了吸毒后的各种症状,比如刻板重复,瞳孔变化等。

(《梦之安魂曲》里的散瞳效果)

但是,不能说达伦的处理就一定科学。比如影片中对于莱托和康纳利吸食的毒品主要展现的是海洛因,但是吸毒后他们的镜头手舞足蹈的一看就是兴奋剂效果。

(《梦之安魂曲》里的甜品幻觉)

再者影片中康纳利为了设计工作而吸食毒品,就不可能是麻醉剂类的海洛因,只能是兴奋剂类的可卡因。所以在片中这对小情侣应该是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毒品的,但达伦似乎并不想把这点解释清楚,拍的很模糊。

对于这类传统毒品,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已经拍了很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误导,但提供各种碎片还是可以的。

我们已经聊过了麻药海洛因,迷幻药lsd。今天聊兴奋剂冰毒,或苯丙胺类似物。

如果篇幅够的话,再聊聊他的升级版,横跨兴奋剂和致幻剂两大领域的摇头丸mdma。

一谈到冰毒影迷们的第一反应绝对是《绝命毒师》,这部电视剧在中国影响力非常大,主要站在化学家角度阐述化学合成冰毒的故事。但其实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一看法上是有分歧的,原因在于独特的文化。

我们起码在这点上,要远远的先进于外国。

中文领域也许是世界上唯一把违禁化学品成为“毒品”的,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

这个词在日本是麻药,对应最早流行的毒品阿片类麻醉剂,在韩国也类似。

因此当日本人自己发明出兴奋剂冰毒的时候,在文化上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在英语里,这个词是drug。直译就是药品,一个中性词。

听起来是不是没有毒品那么振聋发聩。

所以,中国人对违禁化学品的定义十分激进,毒品,就是毒死人的玩意,绝对的有害品。

而英语国家这个词就偏中性很多,不那么难以接受。

但这种文化也不是绝对的不好,中文语境也有缺陷,就是当这种化学品通过伪装变的看起来没有毒的样子的时候,刻板印象就会让人不相信它的危害。

更合理中文影视圈还有意无意的加深毒品的刻板印象,更加增强了这样的误导性。

冰毒,学名甲基苯丙胺,就是苯丙胺插上一根甲基,强度极其猛烈的兴奋剂。苯丙胺,是苯乙胺的升级版,而苯乙胺,是我们人体内源性激素,我们人体自己就能分泌,用于调节多巴胺系统系统,我们人体会把多巴胺储存起来,而苯乙胺的作用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打开多巴胺通路,把多巴胺释放出来,产生欣快感,也就是开心快乐的感觉,做为人的奖励机制。一般你的意志力认为此时应该开心快乐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苯乙胺,去刺激多巴胺通路,将大脑库存的多巴胺释放一点点出来。让你有欣快感,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奖励机制。

苯乙胺分子的升级版就是苯丙胺,效果更强烈,而苯丙胺插上甲基后就是冰毒,效果强烈到爆炸。

冰毒分子会促使大脑把库存的单胺类物质都极速释放出来,而且会绑架单胺氧化酶,让他无法氧化这些单胺类物质。这些单胺类物质不止有主管快乐的多巴胺,还有主管情绪的血清素,主管肉体驱动的去甲肾上腺素。因此你将获得超强的肉体驱动力,超强的精神效果。

不要以为这有多么爽,任何产生在颅内的欣快感都无法被解释,但你肉体此时正在干的事情却可以被看见并观察,还记得上期关于喝酒的例子么?喝醉了的酒蒙子有多少颅内高潮你并不知道,可你是实实在在的看见他们胡言乱语,精神亢奋,吐了一身呕吐物,甚至还可能被呕吐物憋死,走路不走直线,东倒西歪,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那冰毒过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会造成什么后果的,血清素带来了超强的精神效果,使人警惕性提高,肉体驱动提到,产生幻觉,变的充满攻击性,变的暴躁易怒,去甲肾上腺素带来的超强肉体驱动力,会使人不由自主的去运动,任何运动,比如跳舞,开车,你正在做的事情你会不知疲劳的反复做,加入你正在家里一个人百无聊赖,你会开始打扫房间,正常人扫一遍就够了,扫两遍就累了,你不会,因为累了,懒了这些感觉都取决于血清素系统,而身体的困顿是肾上腺素决定的,所以你会打扫30遍,60遍,不知疲倦,洗拖把把手洗破皮,血淋淋的依旧要洗。

注意你是不知疲倦,而不是不会疲倦。就像吃完兴奋剂在舞厅蹦迪,连蹦8小时,你是不知道疲倦,而不是不会疲倦,疲劳感一直在你的肉体上,只是你的大脑感受不到。你的肌肉会因为过度运动而撕裂,坏死,最后横纹肌溶解,释放大量毒素,过度的运动产生的身体代谢废物和毒素进入你的血液循环,最终毒死你自己。

你被活活累死。

冰毒只提升了你的大脑耐受力,并不能去掉肉体代谢废物,你避免不了死亡,你也不是超人,累了就要休息,不然会死。

幸运的是冰毒是毒品。苯丙胺也是毒品。但是。。。。。。

这个但是就很可怕了。

还记得《梦之安魂曲》的老母亲吗?他看电视上瘾,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那不是吸毒反应,那是抑郁症的反应,本质上也就是自身内源性的多巴胺系统,血清素系统失衡了。产生的病理反应。母亲很渴望瘦下来,但节食减肥破坏了她的内分泌系统,她晚上睡觉的时候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甜食幻觉从天空飘落下来,这个幻觉是很具体的,其实是大脑因为节食在努力希望重新恢复能量摄入,这不是致幻剂的效果,致幻剂的效果要比这个强大几千倍,那时候幻觉可就不是这么具体且有逻辑性了。

于是母亲去开了减肥药,这个减肥药就是苯丙胺类化合物。

在苯丙胺被宣布非法以前,他出现在各种减肥药,或者健身房使用的氮泵里,肉体兴奋剂嘛,吃完那叫一个激动,动作都能多做好几个。效果杠杠的。

结果呢?看看《梦之安魂曲》里老妈妈的下场,结果是什么?

我来简单描述一下冰毒类毒品所造成的结果,冰毒做为外源性化学品,它是外来的,人在正常的时候大概只能分泌0.00几毫克苯乙胺,就足够你产生生活所需要的快乐,但相比于这点含量,外源性的化学品哪怕只有1毫克都是过量超百倍的存在,更别提你可能摄入了10毫克,甚至100毫克,上万倍的剂量充斥你的脑子,苯乙胺并不会让你感到快乐,让你感到快乐的是多巴胺,是你身体里原本库存的多巴胺,苯乙胺分子等于踹开了库存的大门,强行释放了所有的多巴胺,还有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

那一阵子会发生什么已经讲过了,现在说说之后会发生什么。大量的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他们在大脑中的受体结合,给你产生了超级强烈的精神效果,但受体也是有寿命的,过度的去激活它,驱动它,它的耐受力会提高,也会累,最后大量的坏死,凋敝,人连续兴奋干体力活20几个小时受不了,受体也是。

受体死亡了,凋敝了,以后再有多巴胺血清素你也激活不了他了,这个系统就彻底完蛋了。

在这之前,因为你用兴奋剂本质上用的是你自己脑子里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库存,库存用完了就没有了。这时候你再使用兴奋剂也不会有效果了,因为你脑子里已经没有多巴胺库存了,再多用几次受体死了,哪怕等几年多巴胺又慢慢的分泌好,建立好库存,受体死了你也就激活不了了。

你再也无法感觉到快乐了。

因为你的奖励机制,多巴胺系统被破坏了。快乐,本质上是因为多巴胺释放带来的,现在你体内没有多巴胺了,或者受体死了,感受不到多巴胺了,你就永远的丧失了快乐。

你以为这意味着什么?

别忘了还有主管情绪的血清素系统,抑郁症患者就是这个系统有问题而导致的,原理和上面一样,血清素系统也会用完库存,烧坏受体,但有一点点小区别。

多巴胺太多会带来多度的快乐,让人疯狂,但不至于要人命。

血清素太多会导致血清素综合征,当成死亡。

还有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各种单胺类系统,各种过量,凋敝,死亡。过量之后就是用光库存,再也没有了。

如果是gaba系统这样,就会失眠,睡不着觉,怎么也睡不着,因为让你睡觉的那种激素已经被你用完了,血清素会让你抑郁,焦虑,疑神疑鬼,这就是为什么冰毒吸毒者会产生被迫害妄想,自残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这是人为的在制造抑郁症,让人疯掉。抑郁症就是人的血清素系统出了问题,而吸毒,是人为的破坏血清素系统。人为制造抑郁症。

这一切,都是苯丙胺类毒品的效果,《梦之安魂曲》里的老妈妈,吃的就是含有苯丙胺类化合物的减肥药。

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并不是冰毒,烈度差一点,没有这么猛烈能直接杀死人,但慢性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应该说《梦之安魂曲》对于老妈妈的这条线刻画的最成熟,相当立体。它没有选择冰毒,而是苯丙胺类减肥药,这是神来之笔。

还记得之前探讨过的关于文化的差异么?在英文语境里,滥用药物就是滥用药物,就是吸毒。虽然烈度听起来低了很多,更加平易近人,容易接受,但接受的广度也大很多。

要是换在中文语境,毒品就是毒品,可这个减肥药是药物啊,而且它实打实的有效,接受起来困难度就会大很多。

减肥确实有效,但它最终会烧毁你的脑子啊,姑娘。

中文语境里“毒品”的描述虽然严厉很多,但也造成了更大的刻板印象,导致一些看似“合法”的药物不被广大观众审视,其中最多的就是苯丙胺类药物。他可能是减肥药,健身房里的氮泵,还有各种宣称有抗疲劳效果的保健品,毕竟这玩意二战时被军方用作抗疲劳剂。

没错,漫画里的美国队长项目某种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的努力。

其中最大的毒品之父叫舒尔金,他发明了170多种冰毒衍生物,50多种血清素衍生物,他还是美国禁毒局首席顾问,为全球禁毒教材的编写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终因为摇头丸泛滥的问题而被美国缉毒局打压解雇。

现在军方依旧在研究抗疲劳剂,对,基于冰毒的基本结构,最新成功就是莫达非尼,强效抗疲劳,吃完48小时精力旺盛,睡眠剥夺。本质上依旧是在冰毒的化学结构上修修补补。

看过《我不是药神》么?

没错,莫达非尼这款抗疲劳药是针对军队研发的,但目前被印度制药厂仿制,通过灰色渠道进入中国,目前和利他林搭配卖给孩子们,学习用,吃完熬夜熬起来没完没了。

为什么?因为他是兴奋剂,他是药品形态的,中国人不怎么接受它是毒品,文化上冲击太大。

想想就可怕是不是。

如果你是家长,你可千万注意不要给孩子弄这玩意。它是冰毒的衍生物,妥妥的管制化学品。毒品。你的孩子也不需要兴奋剂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吧。

更何况它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啊。

冰毒衍生物里还有两位大佬。

一个是甲卡西酮,又叫浴盐,因为最早他是被伪装成浴盐售卖的,网上更有名的称号是丧尸药,因为在灯塔国发生了一起案子,一个吸甲卡西酮的吸毒者因为超强攻击性和肉体驱动力,把一个路人扑倒,啃食其脸部,直到啃了半张脸才被敢来的警察处理。

这个热点迅速让甲卡西酮出名了,造成了强大的刻板印象,无数的小成本恐怖片将“丧尸药”这个词发扬光大,确实,兴奋剂类毒品吸食者因为肢体过度兴奋,会控制不住肉体,走起路来姿势非常奇怪,加上致幻效果,他看到的世界也和正常人不一样,产生了强烈的认知混淆,确实和丧尸有点像。

甲卡西酮还有个名字,叫长治筋,长治是个地名,筋是当地人称呼这种毒品的土话。这个长治是指山西省长治,离我们可并不遥远。贴两段新闻让你看看。

2014年8月在山东济南深夜的街头惊现一个只穿着红色内裤“啃脸男”用围巾勒住一名女子张口就咬。幸好,保安张民贤将该男子制服。知道行凶男子是一名德州籍的精神病患者。事发前,受害者和另一名女子是早起卖无花果的,当时她们骑着自行车走到英贤街西口,从“啃脸男”面前过去后,他从后面追上受害者,毫无征兆地将其拉倒后就打,并咬其脸部。

医生表示,啃脸男的袭击行为应该是受了被称为“浴用盐”的毒品影响所致。此前,有警方称,这名袭击者或患有“可卡因精神病”,这是一种毒品导致的精神问题,会促使人因燥热而脱去衣服、赤身裸体。

2012年6月,浙江温州一醉酒的男子在温州某公交站附近,将一开车路过女子脸部咬至血肉模糊。男子在网络上被称为温州啃脸男,现实中姑且叫董某,45岁,安徽人,当时喝了一斤半的白酒。事后,董某的朋友称,董某平时都是正常的,但是只要喝了酒,他就精神失控了。酒醒后,董某交代,对于酒后咬人的事他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据悉,包括医药费在内,董某共赔偿受害者11万多元。

据医生介绍,不管是精神病患者,还是吸毒或醉酒,啃脸男都会有严重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有强烈的兴奋性和攻击行为。此次济南惊现啃脸男,保安张民贤回忆当时救人说,曾有2辆车路过停下,司机看了看就离开了,并没有帮助制止男子行凶,幸好有其他热心人的帮助,要不然仅凭他自己无法制服“啃脸男”。据悉,行凶者已被移交温州警方处理。

就问你怕不怕。

还有更可怕的呢,摇头丸,他可不是只是吃完会摇头而已,直到摇头意味着什么呢?你不摇试试看啊,这说明你的所谓意志已经控制不住肢体了,这个摇头的反应是肢体的本能反应,是过度兴奋的象征,你是控制不了的,知道你已经无法正确给肢体下指令,无法控制肢体,这有多危险么?

摇头丸也是冰毒衍生物,肉体和精神效果大概相当于冰毒的一半,但它可不是阉割版冰毒,因为他还附带了致幻效果,这是一款横跨兴奋剂和致幻剂两大品类的大杀器。

所以《九龙冰室》里剧情中把他混在饮料里让孩子喝,那真是离大谱了。

这玩意比冰毒的危害要更大。因为他更具杀伤力,这货也是美国军方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因为摇头丸死亡的人就是美军在测试他的试验品,活人试验品,当场死亡。

他的名字多种多样,《古惑仔》里陈浩南鼓动牧师试试看的“十字架”是它,各种黑帮电影里夜总会出现的“蓝精灵”也是它,出现的频率倒是非常高。在黑帮电影里尤其多见。

他直接导致了毒品届的大牛舒尔金的陨落,上面提过了,舒尔金是化学家,美国缉毒局的首席顾问,一生致力于研究冰毒衍生物,希望在里面找到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他发现摇头丸的效果不错,于是申请了医用许可证。正是他这个顶级化学家的存在,编写了很多违禁化学品的目录,研发了很多违禁化学品的检测试剂,但也因为他的阻挡,导致摇头丸因为“可能存在的医学前景”被刻意放任了很多年。

最终美国缉毒局和他决裂,并且打击迫害了他。缉毒局失去了一个顶级化学家顾问,科学界失去了一个顶流,但摇头丸好歹被列为一级管制药品了。

美国毒王舒尔金的故事可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我是说可能,因为我没有找到。

最后结局,记住,你能够用意志来控制化学品的唯一机会就是现在,不要去碰它,一旦摄入,你战胜不了化学。

不要碰,不要碰,不要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反馈

邑人电影院

12.6万获赞 37.7万粉丝
深度挖掘电影背后的故事,一起涨姿势。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