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的角度来诠释这个世界,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紧密相连的,很多看似互不干涉的物品却在冥冥之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比如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所提出的蝴蝶效应。
洛伦兹所指出,在美国南美洲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引起远在万里之外德克萨斯州的一场狂暴龙卷风。
这样的理论当然只是无法实现的猜想,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世界上根本没有纯粹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在世界历史中,也有一些鲜明的事件验证了蝴蝶效应的道路,就比如看似与我国无关的克里米亚战争,没有出动一兵一卒的中国为何却在最后成为了最大输家?其中原因让我们娓娓道来。
1853年10月20日克里米亚战争在欧洲大陆爆发,这是自拿破仑帝国支离破碎后又一次发生的大型战争,整个战争历时三年,奥斯曼帝国、英国以及法国、撒丁王国先后参战,沙俄帝国双拳难敌四手,最终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落败走向结束。
整个战争线来看,中国没有丝毫参与感,可以说是与我国毫无瓜葛,那么为何我国会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损失惨重呢?这要先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说起。
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领土纠纷、自然资源,甚至是宗教不合,克里米亚战争的发动原因,就是两个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然后以宗教信仰为遮羞布而发起。
众所周知基督教在欧洲各国普遍盛传,伯利恒教堂在传说中是耶稣的诞生地,耶路撒冷则是耶稣的去世地,这两个地区是西方人心中的圣地,各国之间也是互相争夺拼抢不断。
1757年在俄国的帮助下,希腊成功将圣地从法国人手中给夺了回来,此前圣地已经被法国人侵占了一百余年,但这样的举措却为两国之间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后来法国人来到土耳其交涉,想要让土耳其承认自己对伯利恒教堂的合法权。法国人居心叵测,伯利恒教堂只是个幌子,他们真正的意图是想让土耳其和沙俄鹬蚌相争发动战争,自己不费吹灰之力渔翁得益,土耳其面对法国与沙俄谁也不敢冒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1853年10月沙俄和土耳其之间关于圣地的归属纠纷进一步拉大,双方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这也是法国所期待的完美结局,毕竟战争是谋利最快的途径,讽刺的是战争爆发后,关于圣地的归属却再也无人提及,这其中的门路也是人尽皆知了。
当时的沙俄帝国可谓是一览众山小俯视众国,土耳其面对沙俄的凶猛火力根本无力招架,无路可退的土耳其选择向英法求援,英法两国欣然应援参战。
1854年英法共计25艘战舰高歌猛进驶入黑海,至此英法土三国与沙俄对立的局面形成,沙俄的压力陡然增加。
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沙俄强盛不假,但当时的英法两国国力也不容忽视,三拳两脚下来沙俄也难以招架,在战场上颓势渐显,最终只好投降认输,这也是无奈的结局。
纵观整个克里米亚战争,从英法两国参战到沙俄认输前后,中国一直保持着观望态度从未参与战争,就连国家外交也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看似退避三舍与我无关,却最终还是惹火上身难逃一劫。
毕竟沙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初衷,就是想要通过战争占领新的土地开辟欧洲领域,但战争的失败直接让沙俄的打算成为了泡影。帝国主义的制度绝不会让沙俄的脚步停滞不前,既然在欧洲无法取得任何进展,他们将枪口与目光对准了此前一直闷声不响的中国东北。
我国东北地区与沙俄相邻,沙俄与东北接壤的土地气候严寒皆为冻土无法耕种,反观东北地区土地富饶自然资源丰富,再加上之前沙俄曾经占用过黑龙江,对东北的自然资源很是了解,这让沙俄更加眼馋。
清政府此时无疑成为了克里米亚战争的鱼肉与替罪羊,随着1856年沙俄在巴黎和会的签约,清政府的割让时刻也正式走向了倒计时。为了挽回在欧洲的损失,沙俄二话不说就将大炮对准了我国东北地区。
沙俄虽然刚刚经历了战败,但远未伤其根本,雄厚的国力依然是清政府所不能比拟的。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家内洪秀全领导的天平运动尚未平反,对外英法发动的二次鸦片战争就已经接踵而至,莫说国力孱弱,即使是国力富强面对这种情况也显得无能为力。
最终的结果已经在历史上记载,清政府面对沙俄兵强马壮的大军压境束手无策,只能在谈判桌前屡次让步妥协。这种实力悬殊的谈判本身就毫无意义,清政府最终将大片国土拱手相让于沙俄,其中包括东北,而沙俄获得这一切利益,几乎是没有任何损失。
东北的割让与清政府绵弱的态度息息相关,而真正需要承担这一切恶果的却是东北那些普通群众百姓,他们什么也没做,却要面临着国家的更换与制度的更迭,对于这些百姓我们内心怀有心疼与惆怅。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却需要中国开买单,回顾这段悲哀的历史,究其根本只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弱小。
因为弱小,我们才会在没有做出任何行动的情况下遭受这无妄之灾,因为弱小,沙俄才胆敢在失败后迅速向我国交战,因为在沙俄看来,这根本就是一次没有成本的战争。
时过境迁,如果我们的国家日渐富强,人民的生活也是日日蒸上,这是无数先辈们努力的结果,我们在享受的过程中也不应忘却以往的历史,在奋进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