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退休还乡,72箱宝贝被强盗洗劫一空,第二天又乖乖原物奉还!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期的官场腐败,可集前朝之大成,可以说是无官不贪。所以,民间有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里的“清知府”,指的并不是清朝的知府,而是自我标榜清廉的一众官吏。这句话实际是讽刺标榜廉洁的官员,实际上也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

连“清官”都如此贪婪,一般官吏之贪,那就更习以为常了。所以,古代官吏为官一地,离任时,无不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以打劫为生的匪人,也盯上了这一点,对那些“官船”“官轿”会格外照顾。

虽然这些都是屡试不爽的经验,但是,劫匪们也有走眼的时候。这件怪事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苏州,一位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随身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这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就有十几个强盗结伴前来,将那72箱宝贝洗劫一空。

令人不解的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还一连给主人道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那位退休的县官带回的72箱宝贝,并非人人眼红的金银财宝,而是各种文稿与书籍,劫匪们都被家乡的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人感动了,所以才有次日的璧还之举。

那位令劫匪感动的好官,就是在清代文坛享有很高声誉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

段玉裁是江苏金坛人,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字若膺,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

段玉裁的家境一般,父亲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科举之路没走顺,只好做了私塾先生,收入微薄,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受父亲的影响,段玉裁从小就勤奋好学,十三岁补诸生,二十五岁中举人。但是,其后的科举之路又陷入艰难,进京会试,屡试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任教职。仕途无望的段玉裁,对音韵学颇为着迷,遂一边教学一边做学问,坐了约10年的冷板凳。

期间,穷困潦倒的段玉裁有幸拜到经学大师戴震的门下,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渡过难关。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学问做大了的段玉裁,这才又被朝廷想起,获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

外出就职期间,仍不忘学问,每每处理完公家事务至深更半夜,经常置灯于笼中,或以口气嘘物取暖,编著、修改文章。

外放10年后,47岁的段玉裁厌倦了这种漂泊,便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申请辞官。申请获批后,他便带着这些年来积攒的文稿与书籍还乡。正是那72箱沉甸甸的宝贝,引发了歹人的贪婪,结果,却是个大反转的结局。

其后,段玉裁卜居苏州枫桥,潜心著述和藏书。最终完成了古韵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共三十卷,卷后附有段氏古音学著作《六书音韵表》五篇。该书全面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对经字、音韵亦多有创见,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训诂学家王念孙为段氏《说文解字注》作序说:“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人推崇为著名的“段注”。

值得一书的是,段玉裁有个外孙,人品诗名都不输段氏,那个人就是写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有着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等众多头衔的龚自珍。

(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

乙史

36.5万获赞 4.3万粉丝
聊文化,说历史,侃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