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言表示,“去年人口净增长才48万,今年的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出生人数,今年很可能是人口负增长了。联合国原本预测的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在2034年左右,现在提前了十几年。”

不仅如此,今年3月以来,网络上也在铺天盖地地报道,“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被印度超越,告别全球第一了。”不仅如此,印度媒体在报道中还宣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

虽然事后专家学者证实,自始至终都不甘当“老二”的印度,人口反超中国的梦想没能真正实现——网络上公布的印度总人口数据不准确,这是印度某医疗资讯网站统计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官方,所以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公认的人口第一大国。

不过,印媒所说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却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事实上,国内不少专家也透露,可能今年四季度,印度的总人口就会超过中国,因为一季度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差距只有300万,而印度的出生率仍然保持在每年2.2%,我国是0.752%,所以半年内,印度人口追赶并超过中国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种种信号显示,我国的人口形势确实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了——催生无果后,我国的人口警报已经拉响了。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生育主力不生了。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已高达2.4亿。另有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1.7亿90后中,仅有不到1000万对登记结婚。而已婚90后中有超过50%的人表示“5年内不打算生孩子”,即便有生育的打算,近8成人表示,“只生一胎”。

无怪乎,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喊话,“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只剩6亿。”经济学家任泽平在生育问题上,也看得很透彻,他直言“不要指望90后、00后,而是要抓住75年-85年出生人群。”

其次,老龄化问题比少子化问题更严重,老龄化遇上少子化,无疑是隐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定时炸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一言概之,老年人口增多,社会的养老负担将增重。事实上,少子老龄化面临的不仅仅是养老出钱问题,还有养老出力问题——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以及人才缺口都非常严重,比如专业的护工缺口就高达300万,现在每年只增加10万,要想真正满足需求,至少需要40年。

尤其是在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工人数接近3亿,近四分之一即将步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养儿防老不靠谱,居家养老没有钱,机构养老太贵且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莫非要靠国家养老?然而现实是,只有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员工才有资格领到养老金。

再者,10省人口自然负增长。截至5月6日,据中新财经统计,除了吉林之外,已经有30个省份公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至少已经有10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包括黑龙江、辽宁、重庆、内蒙古、湖南、湖北、上海、江苏、河北和山西。

其中东北地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洼地”: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辽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8‰。根据七普数据,东北人口10年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多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

第四,催生也“无效”了。为了应对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和鼓励生育,2016年以来,国家分别出台了“全面二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可以说基本没有效果——全面二孩政策只在首年起了一丁点作用,2106年出生人口达到了1786万,但是随后的5年,出生人口迎来“5连降”,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2021年出生人口只有1062万,创历史新低。

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现如今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条件、医疗技术、生育设施等都均有明显进步,为什么大家反而不愿意生了呢?

在文化学者张家栋看来,生育率的下降是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年轻人生活状态和文化习惯的一种体现。杨振宇总结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生育意愿极低,主要是头上压在“三座大山”,进而导致年轻人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

第一座大山是住房,太贵了买不起,现如今这个社会,并不是人人想当房奴就可以当的。一线城市均价高达7.8万/平,购买80平米的房子,总价就高达624万。即使是首付三成,也至少需要190万。要知道,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5128元。这意味着在一线城市买一套很小的刚需房,光凑首付款,就需要不吃不喝54年,一家三口齐上阵,那也需要18年。

有人说一线城市不具有代表性,在这里买房的人都是非富即贵。按照全国均价1.2万元一平计算,普通人买房的门槛也提高到了100万,一个普通家庭凑够首付款至少也需要8-10年。这还不包括未来三十年,每月四五千元的银行贷款。

第二座大山是教育。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表明我国家庭高度重视教育投入,舍得为教育花钱。今年2月份,梁建章在《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中指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为人均GDP的6.9倍,该倍数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其中教育支出占比超过45%。

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一学期近二万亿元。钱到底都花在哪了?2018年,杭州观成中学寒假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养一名初中生一年要花8.8万元其中补习班费用是大头。来自《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在7岁至18岁孩子的家庭里,教育支出占整个家庭全年支出的20.8%,81.2%的孩子上过补习班。调查亦显示,51.2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消费比家庭其他消费更重要。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培训费用支出不断走高,已令部分家庭不堪重负。

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本来教育成本不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资本运作在“作怪”,贩卖教育焦虑,鼓吹不要让娃输在起跑线上。

现实中,父母们相遇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你娃报了几个班?你娃在哪里补课?哪个机构里有好的数学、英语老师?

第三座大山是医疗。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结底是医疗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极度短缺;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且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城市;三是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四是中国的医疗产业发展依然比较低下,尤其是在创新药领域,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是超级大的。

为什么说医疗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的医疗制度不完善,且医疗资源大多掌握在资本手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大环境是医疗市场化,医疗市场化必然会导致过度医疗,原本老百姓花100元就能治好的病,现在要花1000元,甚至更多。

尤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机构是“421”,即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这使得他们只有能力生养一个孩子。想象一下,一个家庭的4位老人全部生病,或者有一人是重大疾病,那么这个家庭的开支将大大增加,他们还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去多生孩子吗?

鼓励生育,国家终于要“推翻”三座大山了?

基于上述分析,飞马旅联合创始人杨振宇直言,当前阻碍年轻人生育的主要“堵点”是住房、教育和医疗,这是生育率低下的源头。因此想鼓励生育,得先帮年轻人推翻这“三座大山”。

对此我们颇为赞同,综合所以调查数据来看,住房、教育、医疗三大开支,基本占到一个家庭所有开支的80%以上。尤其是城镇家庭,住房、教育开支比例更高。事实上,这三座大山也确确实实正成为抑制生育的主要因素。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所以为了鼓励生育,为了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万全之策,国家确实要“推翻”三座大山。事实上,从近几年,我国教育和医疗行业的巨变来看,国家在这两个领域已经出手了:

教育:“双减政策”推动优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打击补习班、减少作业量等方面实现了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尤其是对教培行业一刀切停掉,虽然可能损害到一些投资人的利益、冲击到整个产业,但跟国家大计鼓励生育相比,微不足道。更何况,教育的内卷,本身弊大于利,这也是国家下定决心整顿教育的根本原因。

医疗:从最开始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公立医疗事业单位加大药品集采、医疗器械的集采跟力度,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再到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医保药品越来越多,不仅大大缓解了医患关系,也减轻了居民医疗支付负担,正努力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那么住房大山是否也要推翻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房地产的地位特殊,所以“推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们现在在做的主要是三方面:第一,回归住房居住属性,政策上把住房的投资属性弱化;

第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租赁住房市场发展,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商品房,商品房的价格也不可能降到人人都买得起的地步。因此,解决刚刚的居住问题,就需要多条腿走路——多主体供应,多渠道解决。第一次房改,保障房就被推到重要的位置,但那时商品房市场发展过头了。这一次,保障房、租赁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才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实际上,这就是学习的新加坡模式,一部分的住宅通过政府供给来解决。

第三,“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不走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有人说这是自欺欺人,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松绑调控的迹象,因此有人信誓旦旦表示,这是房地产又要重启的信号。在我们看来,实则不然,近期一些中心城市确实有回暖的迹象,但仅限于回暖,更没达到大幅强劲反弹——深圳、上海、杭州、成都、合肥等数十个城市的成交量仍然低迷,和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不到40%。事实上,国家对房地产的定调仍然是“稳定”。

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引导资金有序流入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更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培育新动能,最重要的是,在现如今生育率每况愈下的背景下,稳定房地产,更大的作用是鼓励生育。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抑制了国人的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低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生养孩子成本太高、房价太高,调查显示住房占到绝大多数家庭总开支的70%以上,这意味着住房才是生育的最大“堵点”。所以,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不推翻三座大山,一味在“逼人多生”上面下功夫,恐怕只是事倍功半,缘木求鱼,甚至会出现越逼越恐惧、越恐惧,越不敢生的恶性循环。

举报/反馈

铁锤微观

171万获赞 21.9万粉丝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百家榜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