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安县,我遇到了一个漂亮的6岁小女孩。她穿着红军为她特制的一套小军装,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红星。
保安的每个人都喜欢她。她像个小元帅,深为自己有个“土匪”父亲而骄傲。她就是刘志丹将军的女儿刘力贞。”——摘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刘志丹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中央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1903 年 10 月出生在陕北保安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曾中过秀才。
从小刘志丹就喜欢听爷爷给他讲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在进入榆林中学读书后,他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人的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保安县第一名共产党员,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在家中长辈安排下,1921年5月,刘志丹与保安县金汤镇九咀坡村的同桂荣结为夫妻。“同桂荣”这个名字,是刘志丹为妻子起的学名,这个名字里,寄托着刘志丹希望俩人一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1925年,刘志丹被组织选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被派往冯玉祥的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志丹离开冯玉祥的部队,回到了陕西开展革命斗争。
1928 年 5 月,刘志丹被陕西省委派到国民党许权中旅工作。在这里,他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条件发动了渭华起义。
遗憾的是,这次起义不久后便被蒋介石镇压,许多同志不幸牺牲。但这次起义,也让刘志丹探索出了一条在西北地区如何进行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他后来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 26 军奠定了基础。
1935年,刘志丹指挥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解放了安定、延长、保安等六座县城,将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西北红军也发展到5000多人。
同年9月,这支红色武装又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组成了红十五军团,刘志丹出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刘志丹先后担任了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西北军委委员等职。1936年春,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于当年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的牺牲,让毛泽东痛惜不已地说:“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并亲笔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牺牲时,妻子同桂荣正在患病住院,没有赶上刘志丹的追悼会。这也成了同桂荣一生的遗憾。
在医院的病床上,同桂荣想起了刘志丹在东征前曾对自己说过的话:“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过去我对你和孩子关心不够,你要谅解。”说到这里,刘志丹又抱起女儿亲了亲说:“你是我的好女儿。”
作为妻子,在嫁给刘志丹后,同桂荣几乎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1929年,她和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出生时,刘志丹由于工作太忙,甚至都没有时间回来照顾她一天。
由于刘志丹在陕北地区群众中威信极高,国民党对其恨之入骨。穷凶极恶的敌人扬言“掘地三尺也要抓住刘志丹的家属”,所以同桂荣经常被敌人追捕,不得不带着婆婆和女儿,在山沟沟里和敌人“捉迷藏”。
在一次敌人的追捕中,同桂荣差点被敌人抓住,危急关头她毅然跳下山沟,幸运的被半崖上的灌木丛架住,才得免一死。
同桂荣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是刘志丹的婆姨,死也不能让敌人抓去。”
1934年冬,国民党大军围剿红军根据地,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抓捕刘志丹的家人,扬言谁要是抓住了同桂荣,赏200块大洋。
同桂荣只好带着4岁的带着女儿刘力贞在梢林深处、山崖窨子四处躲避,在一个潮湿的山洞里躲了8天,饿了只能用山水、雨水和炒面糊口。
晚上洞外狂风怒吼,野狼嚎叫,小力贞吓得直哭。8天后,母女俩才被游击队找到,并送到了南梁根据地。
刘志丹牺牲后,组织上派刘志丹生前的警卫员谢五祥负责照顾同桂荣女儿的生活。
同桂荣却谢绝了组织上的关心,她说:“五祥同志年轻力壮,部队急需人,让他在部队好好干吧!老刘生前说过,如果有什么意外,让我一定抚养女儿成人。我虽然没文化,但有一颗心、两只手,在红军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
在红军中,同桂荣主要做妇女和后勤工作。她自己说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是给毛泽东做过棉鞋,给贺子珍接过生。
陕北冬天非常寒冷,可毛泽东也和普通战士一样,冬天只有一双单鞋。有一天,同桂荣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便想替毛泽东做一双棉鞋。
她目测了一下毛泽东脚的大小,用自己微薄的津贴上街买来了一点棉花,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做好了一双又大又软的棉鞋,送给了毛泽东。
半个月后的一天,同桂荣发现那天的毛泽东并没有和往常一样穿着自己做的那双棉鞋,便向贺子珍打听原因。
贺子珍告诉她:头天晚上,毛泽东在夜里办公时由于天气太冷,把脚靠近炭火烤火,由于思考问题太过专注,不小心把鞋给烤了个大洞,现在根本没法穿了。
同桂荣知道这个消息后,又花了几天时间,重新给毛泽东做了一双更厚的棉鞋,交到了贺子珍的手上。
接下来的几天,她又给朱德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每人也做了一双,多下来的棉花,她又拿去为习仲勋缝制了一件棉袄。
毛主席一直记得同桂荣帮他做的这又大棉鞋。1956年,毛泽东请同桂荣到中南海怀仁堂看戏时,还问身旁的周恩来:“刘嫂子当年在瓦窑堡给我做的那双棉鞋,又绵软又暖和,穿到脚上真舒服极!她也为你做了一双了吧?恩来你还记得这事吗?”
替主席做棉鞋这种小事,如果主席不说,同桂荣还真的忘记了。但有一件事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主席的女儿李敏,是由她亲手接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同桂荣记得那是1936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毛泽东的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是贺子珍要生了,请同桂荣去给贺子珍接生。
同桂荣心急火燎地跑到毛泽东住的窑洞,一眼就看到在院中来回踱步、一脸紧张的毛泽东。毛泽东一见她来了,高兴地说:“刘嫂子,快,快进去呀!”
李敏的出生很顺利,同桂荣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这个女孩接到了这个世界。在一旁帮忙接生的邓颖超看着这个小女孩刚生下来时长得又瘦又小,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后来,毛泽东就给李敏起了个小名叫做“娇娇”。
同桂荣比贺子珍大5岁,俩人的感情亲如姐妹。同桂荣喜欢听贺子珍讲长征故事,贺子珍喜欢听同桂荣讲当地的风俗民情。贺子珍不太擅长照顾孩子,同桂荣一有空便来帮忙贺子珍照料娇娇。
对于同桂荣这个“接生婆”,娇娇记了一辈子。虽然后来娇娇去了苏联,同桂荣很多年没看到过娇娇,可是在娇娇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同桂荣,总是叫她“刘妈妈”。
全国解放以后,同桂荣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家里,一直挂着一副自己亲笔写的书法:“继承志丹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1999 年 5 月 4 日下午,同桂荣在西安逝世,享年94 岁。她逝世后,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 :“刘嫂子跟随志丹同志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历尽千辛万苦,为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志丹同志是我的革命导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与志丹同志和刘嫂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刘志丹牺牲的那一年,女儿刘力贞还不满七岁。所以长大后,刘力贞对父亲只有一些片断的记忆,但有一些事还是如刀子刻在心上一样,是她永远无法忘记的。
1934年,国民党在陕北大规模“剿共”,刘志丹的家人成了敌人抓捕的重要目标。在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小力贞和母亲藏到了一座山洞里。
刘力贞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个洞里阴森潮湿,到了晚上风在洞外吼,野狼在山崖上嚎,阴森恐怖,吓得我一直钻在母亲的怀里动也不敢动。”
小小年纪的刘力贞,也许不懂得什么叫革命,但她知道,这个时候只有不出声才能活命。险恶的环境让刘力贞过早地经受了生命的炼狱,在此后的岁月里,遇到再大的困难,她都挺得过来。
刘志丹虽然革命工作很忙,回家一趟也是来去匆匆,但每次回来都要抱抱小力贞,给她讲战斗故事,讲人生道理。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逮住了一只鸽子,拿来和刘力贞一起玩。不懂事的刘力贞和小朋友们一起,拔鸽子的羽毛拨掉了不少。这一幕刚好被回家的刘志丹看到了。
刘志丹阴着脸,一把从小力贞手上夺过鸽子,批评她怎么这么残忍,把小力贞骂哭了。
同桂荣埋怨刘志丹太过严厉,刘志丹正色道: “我们干革命,打反动派,但决不干残忍的事,要让小孩子懂得爱,没有爱心的人,和豺狼有什么区别?”长大后刘力贞才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原来父亲是想通过这件事,教育自己要善待动物,更要善待人民!
1948年,18岁的刘力贞正在延安大学学习,同时兼任学校的秘书。但刘力贞并不太热衷于仕途,她只想和父亲希望的那样,能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她看到当时的陕北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很不容易,很多老百姓得了并不致命的病之后,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去。所以她树立了一个决心:当个医生,用学到的医术去服务乡亲们。
1949年初,刘力贞被组织上送到沈阳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她本来已经被上海第一医学院看中,可以去大上海工作;但刘力贞却谢绝了上海方面的好意,决心回到陕西工作,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
刘力贞的这个选择,让上海方面的同志感到很不理解。因为无论是从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来说,陕西和上海的差距太大了。但刘力贞告诉上海来的同志:“我要回到那片土地上去,那儿有我千丝万缕的根!”
刘力贞的想法,也得到了丈夫张光的支持。张光和刘力真是在延安结识的,当时刘力真在延安大学校部担任秘书,张光则是边区《群众报》的记者,工作上有所联系,张光一下子就爱上了刘力贞。
两人恋爱后,张光非常尊重刘力贞。他知道刘力贞天生害羞,于是在恋爱中总是照顾到刘力贞身上那股少女的矜持,从来不和她当众手拉手,有一次两人淌水过河时,张光怕刘力贞滑倒,可又不敢牵她的手,只好找来根棍子牵着刘力贞过河,被看到的同学们笑话了好久。
1957年,刘力贞和张光一起回到西安工作。
刘力贞主动提出,想带领一支医疗队到缺医少药的陕北地区,为群众进行巡回医疗。
她刚踏上陕北的土,“刘志丹的女儿带医疗队来陕北”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医疗队每到一处,都被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看看,刘志丹的女儿现在长成啥样了。
在陕北的那几年,刘力贞和医疗队的足迹踏遍了陕北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不仅为群众治病,还组织当地改水,搞环境卫生,普及医疗知识,培训乡村卫生人员。虽然工作特别辛苦,但刘力贞却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热情。
她说:“我从小失去父亲,但父亲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我心里扎了根。我真的恨不得一夜之间,将陕北老乡们身上的病消除!”
80年代,陕西省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也开展了农村承包制改革。但当时由于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干部的思想一时之间还没有转过弯来。已是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的刘力贞,于是主动提出到陕北进行调查研究。
在陕北子洲县的一个村子里,面对刘力贞这个省里下来的领导,当地的村支书汇报时支支吾吾,面对刘力贞的提问也是闪烁其辞,陪同的县委书记非常生气,在回来的路上说这个村支书能力太差,连汇报都汇报不清楚,准备要撤掉这个村支书。
刘力贞想了想,对县委书记说:“我看不是这个村支书不行,而是有些东西他不敢说,说了怕我们批评他!我看,我们得换个办法调研才行!”
从那以后,刘力贞便避开当地的领导,直接来到农民家里,看农民家有没有吃的粮食,有没有住的房子,有没有种的种子。经过细致的调研,刘力贞回到西安后向省里汇报,提出实行家庭承包,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位曾在刘志丹手下工作过的老领导担心刘力贞犯错误,私下里埋怨刘力贞不该提出让社员单干。
刘力贞说: “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民吃不饱肚子,我不能为了我的乌纱帽不说真话啊!”
1993年,已经退休的刘力贞和母亲同桂荣一起,回到了父亲的故乡志丹县,参加刘志丹的90周年诞辰纪念。
看到家乡的孩子们一个个穿着新衣,家家窑洞里囤满了粮食,同桂荣感慨万千地说:“这里再不是当年那个像‘羊圈’一样的地方了!”
退休后的刘力贞,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余热。她多次组织退下来的医生、兽医深入陕北农村,免费给群众和家畜、家禽防治疾病,给群众解决疑难病症,为陕北老区的希望小学捐资助学,为老区一些农村修桥修路。
如今刘力贞的孙辈们也都长大成人,他的外孙晁博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在西昌卫星基地工作;孙子王履冰则正在上大学。她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保持独立,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以善心待人。”
刘力贞总是告诉孩子们,她的父亲没有给自己留下过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给自己留下了精神遗产。
所以她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的财产,将来她和丈夫去世后,会把财产捐出来,让陕北的贫困孩子能读上书。她总是对孩子们说:我们不能因为是刘志丹的后代而搞任何特殊化,不能给刘志丹这个名字抹黑,更不能忘本。
薛鑫良:《平凡伟大的“刘嫂子”——记刘志丹将军妻子同桂荣》
张哲召:《愿有“丹心”代代传——刘志丹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