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大外交智库创始人授权“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库智交外大”。作者殷晨浠,大外交智库大外交智库《智本青析》实习评论员。
一、迪士尼的“LGBTQ+”风波
据美国媒体3月31日报道,迪士尼宣布将在其动画作品中引入更多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LGBTQ+少数群体,到今年年底,这些角色所占比例将至少提高到50%。迪士尼的这一决定引起不少争议,有来自LGBTQ+群体的欢呼,同时也有来自网友们的吐槽。不少父母都纷纷表示不想让自己的小孩子过早受到意识形态与强行政治正确的灌输,迪士尼应该远离政治,做好本份工作——娱乐大众。
据迪士尼相关负责人称,这一决定是对之前佛罗里达州“同性恋法案”的回应。该法案要求,禁止在幼儿园到三年级期间就性取向和性别认同进行教学。该法案引起了LGBTQ+群体的不满与抗议,佛罗里达州有八万名员工的迪士尼一开始保持沉默的态度,之后又被发现曾为该州和法案发起人提供捐款,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性少数群体的批评,甚至一些迪士尼的员工也参与了抗议,这其中还包括迪士尼的前CEO鲍勃·伊格尔(Bob Iger)和华特·迪士尼公司联合创始人的孙女阿比盖尔·迪士尼(Abigail Disney)。
可以说,迪士尼这次做出增加50%以上LGBTQ+角色的决定,无疑是深受美国国内“政治正确”的影响。美国一直倡导自由多元的价值取向,而美国社会包容性的增强和反思思潮的出现,其国内对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尊重也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政治正确”。但由于在具体实施中的“矫枉过正”的问题,这种“政治正确”的发展似乎逐渐偏离了最初追求平等多元的轨道。因此,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二、美国“政治正确”的发展
通俗来讲,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多用来描述语言、政策以及措施,通过规定和采用这些语言、政策和措施,旨在避免冒犯社会特定团体(多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成员,防止其被侮辱、边缘化。“政治正确”的最大表现就是“用词正确”,用相对中立的用语避免任何歧视和无意识的偏见。除此之外,“政治正确”也包括政策、措施的“正确性”,不能违背被认定为“正确”的立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战后黄金时代终结,随着资本主义陷入周期性危机,美国国内反思主义盛行,尤以青年的反主流思潮为代表,追求个性、自我张扬。出于对主流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少数族裔、妇女处境的同情,美国青年发起了一场“叛逆”行动,并逐渐发展成广泛的社会抗议运动,其中的批判精神作为遗产保留了下来,成为日后“政治正确”下各种主张的来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全国妇女组织主席卡林迪克首次公开提出了语言要追求“政治正确”的观点,对英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政治正确”一词由此迅速进入到公众视野并得到广泛响应。此后的十几年间,“政治正确”的思想逐渐为美国民众所接受,并且潜意识里受其支配。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时的“政治正确”更多的还是一种学术观点、道德规范,但到九十年代后,“政治正确”在整个美国社会已流行开来,历史反省和尊重边缘群体成为社会新风尚。但规避歧视边缘弱势群体的语言和行为禁忌之本意,似乎正逐渐发展为不容侵犯与质疑的“法则”。
三、美国“政治正确”的表现
近些年来,“政治正确”的内涵与外延都已远远超出其提出之时,影响也日益深入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性别、LGBTQ+、种族议题的持续发酵,让美国的“政治正确”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
(一)性别议题
美国的男女平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经过长期的女性解放运动,包括政治权力在内美国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一些传统问题上仍存在巨大缺陷,如性别歧视与家庭暴力等等。而除了侵犯、伤害女性的行为,还有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分歧。
2019年5月,美国多个州通过“反堕胎法案”,引发了众多女性的抗议,抗议者声称是对女性生育自由的侵犯。针对堕胎问题,“政治正确”表现为对允许堕胎的支持,因而此类法案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对反“政治正确”发起的反击。
此外,还有#Metoo#运动,这场2017年由美国女演员发起的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丑闻的运动席卷全球,扩展到政界、商界各领域,矛头直指上层白人男性群体。
美剧《晨间新闻》就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不同于其他影视剧里的一边倒倾向,在这部剧中新闻男主播遭到性侵指控,人生毁于一旦时,他在家中愤怒地抱怨那些指责他性侵的女人。他认为自己是冤枉的,是越来越浩大的“me too”运动在迫害男性,“都是你情我愿”“一夜情这么普遍”“什么时候外遇变成一件违法的事情了”。毫无疑问,针对女性的侵犯行为要予以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这场本是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行动,在“政治正确”的干预下会不会出现过非理性趋势,引得人人自危,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性少数群体议题
美国多个州已经允许同性婚姻,但是作为有着深厚基督教传统的国家,相当部分的保守派民众是无法接受的。然而“政治正确”原则是对同性恋持肯定态度的,并且在一些媒体、公众人物的宣传下,已经成了公认的法则,这就必然引起传统人士的不满。面对同性恋群体的“政治正确”主张与宗教信仰的冲突,当在声援同情同性恋伴侣时,是否尊重了传统基督教信徒的宗教自由。
此外,性少数者是否会被政客们利用,成为一种拉拢少数群体的政治手段,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例如拜登政府刚任命的美国第一位变性人“四星上将”——美国助理卫生部长莱文,哪怕他(她)从未在部队中服役,却因特殊的身份轻而易举成为了四星上将。这会不会对在军队中卖命的士兵来说不公平?会不会进一步造成美国社会的撕裂?
(三)种族问题
美国的种族问题集中表现为有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之间的冲突,其中最尖锐的矛盾集中在黑人群体身上。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对待种族问题的“政治正确”在美国好莱坞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好莱坞被那些支持“政治正确”的左派精英所把控密不可分。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原本属于左派的好莱坞在此背景下,左倾趋势加剧,成为“政治正确”的捍卫者和反特朗普的有生力量。因此,自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的奥斯卡奖评选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取向,2017年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则在特朗普政府“禁穆令”出台背景下,授给了伊朗电影《推销员》;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反映种族问题的恐怖片《逃出绝命镇》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2019年获得青睐的《绿皮书》《黑豹》都是涉及有色人种的题材。此外,从2017年至今,奥斯卡奖表现出的“政治正确”评奖原则愈加明显,甚至有超越电影本身艺术性的趋势。
结语
“政治正确”旨在消除歧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这种对少数群体的维护也已经蔓延到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
但是,我们同样不可忽视,“政治正确”现象也引发了相当数量民众的负面情绪,其在具体实践中引发的问题与争议也不容回避。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发现,“政治正确”正在失去原有的平等本质,走向过度敏感带来的矫枉过正,通过一种回避问题的方式去掩盖真正的问题。
从古至今,少数者的合法诉求往往遭到我们的忽视,因此更需要我们现在的重视与尊重。但是,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刻意维护是否会让弱者与少数者沉浸其中,纵容自我,从而逃避个人责任,忽视否认群体内部的问题,从而对多数人的正当权利造成侵害?通过逼迫普通民众、公司或者一系列本与意识形态无关的人事物在敏感问题上去做抉择,是否又造成了另一种的“不自由”?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原来的少数边缘群体反而拥有了更多的优越感,其他质疑的声音都被直接轻易冠以种族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的帽子,其他民众必须隐藏自己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警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