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考取一个状元得到皇帝点评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比如今考上清华北大难度还要大,除了要有思想、会表达之外,还同样得写出来一手好字,才能在众多人群中脱颖而出。
明朝存世的状元真迹,字迹让现代人汗颜,由其第13代孙捐赠给国家。
在我国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也仅仅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从隋代大业初年开始,一直到清代的光绪末年,科举考试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存在了1200多年的时间,其中等级最高的自然是“殿试状元”,我国一共出现过800多位。
这些殿试考卷通常是文情并茂,书法还同样得达到“大家”的水平,这些卷子很难传世,而且更难以流传到民间。
可是,后来山东省青州市就从乡村征集到了一份殿试的状元卷,彻底轰动了整个文物界。
这份状元卷的封面和封底都是金装,一共有19折册页,每折通高为47.6厘米,宽度为14.1厘米,卷首有当年皇帝的御笔亲书:第一甲第一名。
此外,随着卷子还附有作者及上三代的简历,盖有3处朱红大方“礼部之印”,每折都有6行字,都是一厘米见方、工整秀丽的小楷字体写成,一共有2460字。
因此,这份《状元卷》的真伪已经无需多言,卷子也很快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进行鉴定,相关专家很快就齐聚一堂,经过鉴定:
此卷为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的原件。
这份《状元卷》的出现,也直接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依旧珍藏在青州市的博物馆当中。
在这份《状元卷》中,以“臣对”二字开篇,展开了对答。
赵秉忠也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治国的理解,他提到:在帝王统治天下地时候,必须要有切合实际地治理国家地法令和政策,要有激发人们真善美的治国思想,有了这些法令和思想,帝王才能处理好政务,管理好臣民,使得统治长久。
这也足以见得赵秉忠的高明之处,他的这些建议,比只强调“法治统治”要赏心悦目得多。
接下来,为了能让皇帝相信这一观点,赵秉忠旁征博引,以汉宣帝和汉文帝做了对比。
汉宣帝时期的法令非常严格,治理天下也很有成效,不过他在治理的过程中却检查不到遗漏的地方,就有人来弄虚作假,专门骗取奖赏。
而汉文帝时期法令比较宽泛,使得“真善美”的思想四处传播,人们也被这种思想所感动,天下因此而重新太平安定,说明汉文帝在统治时期既有“实政”又有“实心”。
因此,有了好的法令制度的同时,也要有“善美”的思想推行传布,如果官吏缺乏了“善美”思想,即使法令非常完备,上面传达了法令,下面敷衍也是不行的,若构成了“上下蒙骗”的局面,那么法令也就有名无实了。
在“炫技”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赵秉忠善于阅读,不仅通读古书,还有了极为深入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状元卷》就触及到吏治所面临的问题。
他提到:当今皇帝选贤任能,力图治理好这个国家,逐渐实施了贴合于实际的法令政策,不过现实和皇帝所想的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赵秉忠直言不讳地提出了现代吏治当中所存在的8种弊端:越职代厄、耻言过行、吏习尚偷、士风尚诡、侵牟穷民、无勇无谋、不伸民冤、虚支冒领。
这也正可谓直言不讳,赵秉忠所提到的这8种弊端,全都败坏了社会的风气,销蚀了国家的肌体,也应该得到彻底的消除。
而且,赵秉忠也并非只提出问题不提解决办法的人,他也同时提到了,若是要消除这8种弊端,就要就开出所对应的“药方”。
这也就分别是:明确分工,使官员各司其职,不准越职管事;听其言观其行,“考实而责之效”;赏罚分明,广泛征求对官员的意见;督促教化的官吏重视经书的教学;严惩侵吞公款、救灾财务的人;严格选拔文官武将的条件,扩大用人范围;重视刑罚,严明判案,惩办不法之徒,为民伸冤;崇尚节俭,根治虚支冒领,贪污浪费。
而这些,其实也都说到了万历皇帝的心坎当中,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朱元璋所提到的,万历皇帝也必须得要认同。
《状元卷》的通篇都是通过吏治问题的“实政”和“立心”两方面来论述的,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也同时阐明了这些措施要以“实心”为本,阐明了双方的关系。
而现代对于明朝时期历朝历代的研究也都非常透彻了,在万历年间,最主要的社会弊端也是官吏贪污受贿和互相之间的倾压。
对此,其实赵秉忠也对此感到无奈,因为他所提出的这些对策也都是一种比较“临时”的办法,方向是好的,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办法处理,根本无法解决封建官吏所遇到的严重问题。
之所以这份卷子能够散落民间,也是“一脉相承”的结果。
当年,赵秉忠的《状元卷》传到了赵焕彬这一代,已经经历了380多年,赵焕彬是赵秉忠的13代孙子,这从他们家的《族谱》也能够看出,这绝对是一份传家宝物。
到了后来,赵家逐渐走向了没落,可这份《状元卷》也从来都是秘不示人。
在赵焕彬闯关东的时候,都没有忘记带在身上,可这份卷子为何会出现在赵家人自己手里,按理说,这些《状元卷》也该在皇帝手中,其实,这些就和赵秉忠的人生经历有关了。
从卷子的内容来看,赵秉忠博览群书,身份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他确实也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而在明万历二十六年的时候,他考上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从《状元卷》的内容来看,赵秉忠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很可惜,在历史上,他的为官之路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也跟他个人的性格比较刚烈有关。
他非常崇拜于明太祖,并对明朝在万历年间的现状感到担忧。
因为明太祖在政权草创初期就定下了谋略也建立了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以后,明太祖又进一步立下纲纪,陈列了法度,为后人留下了恢弘的治国章程。
在明太祖时期,朱元璋对那些思想境界高、业绩突出的官员都施以重赏,并列为榜样供国人学习,而对于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官吏,朱元璋都会重罚,这样做也让很多蠢蠢欲动的官吏有所警惕。
此外,朱元璋时期还非常痛恨那些弄虚作假的、专门作口头文章的人,认为这些人不可能统领起万民万物的责任。
正是由于赵秉忠对于朱元璋的崇拜,这份《状元卷》当中的内容也就能够解释了,他的性格特点也跃然于卷上,这也是导致他在朝廷上不得宠的一大原因。
虽然言辞激烈,不过赵秉忠还是不敢于直面万历皇帝,在他的心中,既然朱元璋排在第一,那么万历皇帝就和明太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太祖向来是以勤劳而著称,而万历皇帝的懒惰,从秦始皇时期到光绪,都是少有的。
大概从万历十四年之后,这位皇帝基本上就不上朝了。
他虽然还是会关注于天下大事,不过本人的懒惰却令人震惊,在宫中建造了很多供自己玩乐的设施,整日停留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
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和大臣们的一种“斗争”。
一国的继承和太子的册立也绝非儿戏,那个时候家国一体,皇家的事情就是天下的事情,太子是未来的储君,册立太子的事情,也渐渐变得不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还得考虑大臣们的考量。
从万历二十一年,他就开始采取了“拖延战术”,提出了“三王并封”,这无疑是取消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朝臣上下一片哗然,很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
到了万历二十六年,万历皇帝也只好被迫确认了太子的地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历皇帝的思考重心都是怎么立皇子的事情,朝堂上也至此分为了两派。
被贬为平民的顾宪成回乡之后弄出来一个“东林”,和朝中的册立派遥相呼应,其他派系则与之争锋相对,以至于后来发展称了东林和阉党之间的争夺战。
明代皇权之大,也是朱元璋的功劳,可后来到万历年间发展成这个样子,也使得皇权在不断下降,当然,这也和张居正的去世有关。
万历的懒惰行为,更让当时的人有了很多思考,皇帝不上朝,国家也在照常运转,可长久来看,少了皇帝的朝廷,必然是会趋向于四分五裂。
朱常洛争到了太子之位,可他在继承皇位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在这之后,魏忠贤粉墨登场,整个明朝被拉入了无底的深渊。
赵秉忠考试的那一年,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提出的诸多举措,无疑都是触动了阉党的“蛋糕”,当了官以后,阉党势力也在不断加害他,深知无力的赵秉忠最终有了隐退之心。
后来,他利用职务之便,将《状元卷》给拿了回来,免得日后被抓住了小辫子。
也正是这种行为,让《状元卷》重新回到了民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此后,据说宫廷档案在圆明园被烧毁的时候付之一炬,而《状元卷》就这样成为了孤本,便可称“无价国宝”。
值得一提的是,赵秉忠的才华,也被后人所继承了。
2017年,青州的作家刘传祥采访了赵秉忠的后人赵继光先生,而国宝的捐献者赵焕彬先生已经去世,赵继光是他的儿子。
赵继光先生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还写出一本描写赵秉忠一生的历史小说《大明状元卷》。
作品在《青州文苑》杂志上以《状元卷传奇》为题开始连载,在当时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也足以见得,赵家的祖训当中,必然是有“学习文化”这一条。
石家勤.赵秉忠和他的《状元卷》[J].山东图书馆季刊
孙新生.明万历朝戊戌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J].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