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8日 09 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一步明确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坚持不懈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编 者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 捷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分析和把握,为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科学制定战略策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而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历史方位作出新的准确判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钥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团结带领人民把握和解决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创立了群众路线并将其确立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征程上,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党历来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涵养更为充沛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性举措。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共同富裕,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要沿着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逐步实现。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作者为中国史学会会长)
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思想纵横)
桑玉成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深刻总结我们党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贯穿党百年奋斗的全过程。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着力建设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标注新时代的特征,也呼唤新变革。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随着实践发展,我们党对人民民主的把握更加深刻、对社会主义民主优势的认识更加全面,推动发展人民民主的实践更加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民主理论和实践作出的积极探索和重大贡献,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哪种民主好、哪种民主不好,人民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在一些西方国家,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所谓的“民主”呈现种种乱象,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彻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条,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把民主价值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民主实践,把民主的本质优越性和实践有效性统一起来,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民众能够真实有效广泛参与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例如,我们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因地制宜创新形式,通过村(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形式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具体治理实践中。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是民主含量高、民主成色足、深受中国人民欢迎的民主,能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占世界人口近1/5的14亿多中国人民更全面地行使民主权利,更有效地实现和维护切身利益,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专题深思)
万海远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并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提升增长潜力,增加社会活力;有利于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促进人的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有利于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为人们勤劳致富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样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应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共同富裕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难不前,而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会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办好这件事,需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也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一方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推动实现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再分配既要促进公平又要考虑效率。在发挥财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同时,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发挥其兜底提低的作用。三次分配主要起辅助作用,鼓励企业或个体自愿参与慈善事业。
促进共同富裕也是共建共享的过程,需要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充分高质量就业等方式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激发资本活力和产业发展动力,坚持以产业兴旺带动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就业致富增收。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