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震惊整个世界的“曾侯乙国君墓”在湖北随县问世。多达15000多件的出土文物让世人领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繁华,而这其中却有一件文物堪称“穿越”,那就是“金弹簧”,不仅超出想象,而且用途成谜。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梅子”在介绍文物故事时第一次提到“弹簧”,比如蝴蝶杯。只不过,过去很多人都质疑古代中国哪有本事生产“弹簧”,并认为不过是胡诌而已。然而,这一次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让人认识到“弹簧”确实在古代存在过。

这座2400多年前的战国古墓可以分为东、西、北、中四个墓室,而棺椁放置的位置不在中室,而是东室,这说明墓葬的核心位置应该在东部。恰恰也就是在这个墓室出土了一个奇怪得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物——“金弹簧”。

当时,这些金弹簧被平放在一件长方形漆案板上,这个案板上有二十个圆木桩子,上面缠绕着一个又一个的弹簧。据专家们研究,这些弹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黄金制作而成,安放在其中的两个圆木桩子,另一类则是锡铅合金制成的,安放在剩余的十八个圆木桩子。

据统计,这些金弹簧共有462个,每一个金弹簧的重量约在1.5克左右,因此总重量接近500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金弹簧虽然形状酷似弹簧,但在弹性上却与现代意义上的弹簧有较大的差距。古墓里出土的这些金弹簧质地偏软,不具有弹簧的功能,那么它究竟起到的是什么样的作用呢?

按理说,曾侯乙的安身之地如此奢华,又怎么会往陵墓里放入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东西呢?要知道,直到今天,湖北省博物馆对于这些出土的弹簧依然只有简单的8字介绍:出自战国,用途不明。

这究竟是一种战国时期的神秘丧葬习俗,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功能性器具,又或者真的是“天外来客”遗留下来的一种传承之物?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立场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甚至让人不敢深思。不过,在众多的观点中,有两种观点还是获得了比较多人的认可。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弹簧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娱乐工具,主要用来射大雁。据历史记载,古代的王公贵族在闲暇之时喜欢玩狩猎游戏,而射击大雁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人们往往会在弓箭的后头系一根绳子,绑上某种物件,从而依靠重量避免大雁在被射伤后逃脱。

这种游戏不仅在《吕氏春秋》、《宋史》等皆有记载,而且在出土的文物上也多有体现,比如“错银狩猎纹铜壶”中就描绘了多种狩猎活动。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金弹簧”并非是实用功能,而是一种渺茫的寓意功能。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些金弹簧形状与蚕茧类似,很可能是古代贵族考虑到蚕茧无法长期保存而用金弹簧作为替代品。

要知道,蚕茧可不只是古代社会生活里养蚕纺织活动的产物,而是有破茧重生、超脱成仙的寓意。从先秦时期的诸多墓葬看,蚕茧造型的器物并不罕见,想来应是此理。

只不过,也有一些人提出奇特的观点,认为这很可能是古代的一种加热载体,甚至不属于本土文明。但这些观点却始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能够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曾侯乙墓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震撼,也留下了不少的谜题。不知道大家又如何看待这些古墓里的谜题呢?

举报/反馈

酒熟梅子青

45.2万获赞 14.1万粉丝
文章是理想,是拥抱理想中的自己;动态是生活,是生活重压下的憩息。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