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史奸臣传中,有一个人叫章惇,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可能会以为他和秦桧是一类人,以至于给他打上“卖国贼”的标签。然而,但凡看过章惇的事迹,就会发现,所谓奸臣的指责,不过是对章惇的污蔑。

章惇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章惇小时候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样貌俊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文学上十分出色。

章惇能力突出,个性也狂傲,这一点从他科举就可以看出来。章惇参加科举的时候,很简单就做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进士及第,但他却因为族侄考中了状元,他不愿居于族侄之下,竟然扔掉敕诰回家。

两年后章惇再一次参加科举,名列一甲五名,开封府第一。后来,章惇累任官职,但因为他自傲固执,不愿同流合污的性格,一直受到排挤。直到熙宁二年(1069年),章惇被推荐给参知政事王安石,章惇才迎来仕途的上升期。

王安石十分欣赏章惇的性格和能力,恨得之晚,他开始变法后,立即重用章惇,让他负责相应的变法事宜。章惇负责许多事项,还参与制定财政机构的法规,这段经历提高了章惇的处政能力,也为章惇在王安石倒台后独当一面奠定了基础。

后来,王安石被人抨击,他的新法效果不佳,本人也惨遭贬斥。反对新法的人占据上风,唯有章惇依旧坚持变法革新,他大骂反对新法的人,比如说当朝名臣司马光是“村夫子,无能为”。

正因为如此,章惇才被归入奸臣传。在宋朝的时候,朝堂上一直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法派,一股是反对新法,抵制革新的守旧派。其实,两方都不是白莲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都会党同伐异,排除异己。

章惇在新旧党争的过程中,充当了王安石的“爪牙”,打击了不少朝臣,这些人有的是腐朽的守旧派,但有的只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本人并非奸臣。所以,等新法派彻底倒台后,朝堂中主导舆论的守旧派,自然将章惇归入奸臣传。

但是,章惇是不是奸臣,看他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

《宋史》中说章惇是奸臣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章惇轻启边衅。然而,当时的北宋面临的是内忧外患,西北方向有西夏的侵扰,北方有辽人的威胁,西南还有吐蕃等势力为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像后来的秦桧一样,不断以割地求和换取和平,要不就自强守卫国境。

章惇选择的就是后者,而且他做的很好。王安石和章惇的新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对后来的北宋发展起到了一定消极影响,但对于当时来说,确确实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比如章惇执政时期,不仅吐蕃主主动向北宋投降,西夏也被北宋打的被迫向辽人联合。西夏投靠辽朝以后,不断请求辽人出兵,攻打北宋。辽朝集结大军于边境,朝廷中的旧党立即惊慌失措,奉辽国来使为上使,准备归还北宋以将士性命打下来的领土。

章惇力排众议,怒斥朝中的投降派和求和派,坚持主战。结果辽朝见北宋意志坚决,果然不敢南下打仗,西夏最后没办法,乖乖的与宋朝签订和约,向宋朝投降。从这一点来看,章惇是有骨气的,而且他的做法取得了效果,为北宋争取到了利益。反而是当时主张割地的求和派们,事后说章惇轻启边衅,差点给北宋带来灭顶之灾,实在可笑之极。

章惇被攻击的第二点,就是他专权擅国,干预废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向太后主张立端王赵佶为帝。章惇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主张力简王赵似。但是向太后和曾布等大臣联合,共同压制章惇。章惇没有办法,只得召端王入宫,扶他登上皇位。

而这个端王,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事实证明,章惇的看法完全正确,简王是不是一个明君无从知晓,但可以确信的是,宋徽宗确实不行。徽宗亲信奸佞,沉迷享乐,不问国事,最后导致了靖康之耻。

如果当初听章惇的话,不立端王赵佶为皇帝,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上辽军和金军,光是换一个皇帝也许无法改变,但如果不是宋徽宗这样昏庸至极的皇帝,北宋至少不会灭亡的那样难看和耻辱。

而且,如果能将章惇的新法坚持推行下去,北宋的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会有改观,不至于数十万禁军一触即溃,被十几万金军围了京师。

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章惇没能阻拦赵佶登上帝位。宋徽宗执政稳固以后,自然容不得章惇在朝中,于是将他贬斥到湖州。章惇抑郁而死,朝中最后一个新法的主导者,自此不再。

章惇倒台后,朝中的人纷纷翻出他的旧账,大肆攻击他。这个活动直到南宋都没有停止,以至于章惇死后许多年,宋高宗还下诏贬去章惇的官职,并命章惇的后人永远不得在朝廷出仕。

章惇不是“白莲花”,他和张居正类似,执掌大权的时候培植党羽,身上也不干净。但是章惇执政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章惇不是一个道德楷模,却不能说他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是非黑白,公道自在人心。

参考资料:

《宋史》

《续资治通鉴》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