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921年5月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先生深感痛心,认为“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失败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二是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三是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使孙中山认为革命不能依靠一派军阀打到另一派军阀,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须依靠真正的革命力量。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参加中共一大后应国民党的邀请到桂林同孙中山进行了三次长谈,孙中山对革命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在一次演讲中说“法、美共和国皆旧时的,近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在马林与孙中山会面时提出希望孙中山建立能联合工农群众的政党和革命的武装核心,得到孙中山的认可,同时在1923年9月孙中山安排蒋介石带领国民党考察团到苏联考察。

1923年1月,共产国际做出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但不能与国民党合并。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大会通过决议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要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3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和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得到了采纳。9月国民党在上海召开大会开始改组,孙中山邀请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0月19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汪精卫、李大钊等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24日又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九人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筹备国民党改组工作;12月24日孙中山指出“吾党此次改组,乃以苏俄为模范,企图根本的革命成功,改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国共合作形成。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成就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65人,其中共产党20多人。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6月孙中山在苏联政府和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

1924年10月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协作下镇压了广州商团在英国策划下发生的叛乱。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平定驻扎在广州近郊的滇桂军阀杨希闵、陈震寰的叛乱;10月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取得全部胜利;这些都有共产党的协助和参加。

1925年5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举行了反帝、反侵略、保护工人权益的罢工、游行,遭到英国的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上海大罢工产生了外溢影响,1925年6月19日组织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开始形成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926年3月日本军舰掩护奉系军舰驶入天津大沽,遭到国民革命军的抵抗,3月18日李大钊组织各界群众到执政府请愿,遭到了段祺瑞卫队的毒杀。

1926年6月开始的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战争,共产党员也积极参加,其中叶挺的独立团为两湖战场的先锋。

为配合北伐战争,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共产党在上海发动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地区。

1924年7月澎湃等人在上海组织了农运讲习班,培养了700多名农运干部;在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1926年10月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向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7年3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武汉举办讲习班,主要由毛泽东负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运干部。

1927年初武汉和九江同英帝国侵华势力展开了英勇斗争,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三、革命阵营的分裂

国民党内部存在左、中、右三派,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这种分裂越来越公开化。以廖仲恺、宋庆龄、邓演达为左派,共产党站在左派一边,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1925年11月至1926年1月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张继等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并宣布开除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党籍、解雇苏联顾问鲍廷罗的提议。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进行了密切合作。“西山会议派”没有在国民党内形成影响,起关键作用的蒋介石当时是左派。

1926年3月18日黄埔军校接到消息说有一条船在外洋被海盗抢劫,国民党的欧阳钟称按照蒋校长的命令让共产党员李之龙带领中山舰到黄埔听令。蒋介石否认有过海军的调遣,这时传出谣言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要劫持蒋介石,2月20日蒋介石逮捕了李之龙并包围苏联顾问寓所,监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然后提出共产党退出第一军,称为中山舰事件。

1926年5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借口调整两党关系,提出了《整理党务案》,其内容包括共产党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的部长,限制了在省市以上党部中共产党的数量,使国民政府的民政、财政、军事大权落到了蒋介石的手中。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提出了扶助汪精卫、推动蒋介石“左转”、纠正共产党及民众运动的“左倾”,这些标志者当时党内“右倾”的发展。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的中共五大提出了对蒋介石的妥协是错误的、批评了陈独秀“扩大革命”而不“加深革命”的观点,但对汪精卫控制的武汉政府的认识不够清晰。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乘军舰到上海后表示要维护外国租界的利益。4月12日按照蒋介石的指令上海的军队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占领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总部,随后工人举行游行,第二十六军开枪镇压,共产党员汪寿华、李延年、赵世炎牺牲。

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5月底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在江西“遣送”共产党离开,并勒令停止江西省总工会;6月上旬第三十五军军长何健在汉口要求国民党“明令与共产党分离”;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

四、结语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决定因素是客观力量的对比:从世界范围看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稳定期,苏联的力量很有限;从国内看旧势力盘根错节不会一两次运动就能推翻,革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不利于革命的推动,苏联顾问的指导方针存在错误。

举报/反馈

重拾史事

4549获赞 3654粉丝
历史那么久,可以再看看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