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余梅:
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本报记者 徐 达 刘 兴
去年我国养老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完善了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如何实现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居家养老延伸服务,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梅关注的问题。
余梅代表说,梨树园社区致力于打造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设施,成立以关爱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梨树园社区巾帼志愿者调解小分队,定期上门为空巢老人提供打扫卫生、收集零散物品等暖心服务,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受到社区老年人欢迎。
该社区成立的“余梅调解工作室”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解骨干、社区党员、群众等组成的多元调解团队,化解了包括维护老年人权益在内的500余件2000余人次纠纷。
余梅代表认为,做好养老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下一步,我们社区将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余梅代表建议,国家通过租赁或回购居民房、整合公共性用房、对有条件的社区实施新建奖补等方式,进行服务功能的配置,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场所,5年内达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全覆盖。同时,打通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居家养老延伸服务的通道。专业养老机构有专业的队伍和服务标准,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规模化,既保障质量又能降低成本,具有营运的可持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在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他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觉钉村调研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觉钉村村民吉克拉哈和他儿子站在一台小型耕作机前,讲述他们致富的故事。
觉钉村地处高寒山区,以前村民主要靠种植荞麦、土豆为生,一亩地只有几百元收入。在好医生集团的帮助下,该村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种植,每亩地收入几千元。吉克拉哈和儿子购置了适合木香种植的小型耕作机,打算发展中药材种植。
“看到村民收入增加,生活越来越好,我非常高兴。”耿福能代表说。2021年,耿福能代表带领好医生集团继续在凉山州开展帮扶工作,在觉钉村与觉鼎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1500亩木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以保底价收购保障经济效益,让村民从务工、土地流转等多方面获得收益。
截至目前,好医生集团已在凉山州9个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万多亩,带动7万多名群众增收致富。未来5年,好医生集团计划在凉山州种植中药材8万亩以上,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耿福能代表表示,要将帮扶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通过发展产业,让大家有条件用劳动来创造价值,帮助农民稳定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胡万宁:
医改红利缓解“看病贵”
本报记者 陈发明
“2021年带量采购后,我们医院冠脉支架、冠脉球囊这两种医疗器材,分别为患者节省4065万元和1248万元。”谈到医疗领域的民生获得感,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院长胡万宁最大的感受就是患者享受医疗服务的价格大幅下降,“群众对国家为保护人民健康做的努力赞不绝口”。
2021年,我国组织了多次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唐山市工人医院按照规定的时间表落实到位,患者的药耗负担显著减轻。
在实际工作中,胡万宁委员注意到,门诊检查费用也因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大幅降低。“门诊费用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医保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做出相应改革,增加的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胡万宁委员认为,过去住院医保报销比例高,门诊能解决的小病,患者也要求住院。门诊共济减少了“小病大养”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此外,医保门诊共济将全家人的个人账户变成了家庭账户,为参保患者减轻了就医费用压力。
胡万宁委员不断探索实践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路径。他认为,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医联体建设促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形成,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唐山已建立包括88家上至三级医院、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区域性城市医联体,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网络和双向转诊机制。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检查结果互认,方便了患者就近合理就医。
“有了医联体平台和双向转诊机制,三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就诊患者明显减少。”胡万宁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牛三平: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保障
本报记者 孟 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工商学院董事长、院长牛三平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战场力量,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牛三平代表说,近几年,国家组织开展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极大保障了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山西工商学院着力构建“学校统筹、学院主推、部门服务、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出台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就业工作预警机制方案等制度进一步压实就业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周、就业节、系列专场招聘会、基层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等活动,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全方位助力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牛三平代表认为,针对目前存在的“慢就业”“缓就业”现象,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鼓励大学生生源地就业。建议由人社部门制定出台大学毕业生到生源地就业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地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台大学毕业生生源地就业配套政策,在落户办理、社保补贴、购房补助、廉租公寓、贷款贴息、入职(岗)免笔试、学费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品质
本报记者 李 景
“由于老旧小区建筑功能与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差距,城区老化与社区人口老龄化矛盾凸显,老旧小区改造已纳入各地政府公共服务计划。”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在工作和调研中接触了不少城区改造的项目和课题。在履职过程中,她亲身感受到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取得的明显成效。她告诉记者,在上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老旧小区改造规模不断增长、实施机制有序完善、改造内容日益丰富、风貌保护持续加强。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点,加装电梯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王美华委员说,加装电梯过程中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妥善安排低楼层住户的诉求。“比如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我们通过大力宣传,让低楼层住户认识到改造是整体概念,加装电梯的老小区,不仅使一个住宅、几家住户受益,更改善了整个社区的生活环境和品质,受益的是全体业主。”王美华委员说。
过去一年,王美华委员发现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造计划制定与资源协调存在脱节;改造实施精细化与长效化管理机制融入尚有欠缺等。
王美华委员建议,强化问题导向,引导老旧小区改造的数字赋能。用建筑数字化技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管控,加强小区、社区和街区资源统筹联动。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老旧小区改造也应实现全流程有序管控和城市肌理保护,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构建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综合云平台,提高老旧小区的智慧化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3万获赞 137.3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