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琳/文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计划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健康码全国统一管理的建议》。

蔡卫平表示,各地在健康码互认方面存在人为障碍,经常遇到同一个人、同一时间在两地的健康码出现不同颜色的情况,这对人员流动很不友好。由于各地健康码不互认,在机场、火车站、景点售票处等交通枢纽地带,为了办理本地健康码,总是滞留一群人握着手机扫码、摘下口罩刷脸、填写信息、等待系统验证,反而容易造成疫情传播。此外,各地的健康码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广州“穗康码”由广州卫健委负责,北京“健康宝”由北京经信委负责,上海“随申码”由上海大数据中心负责,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数据壁垒、信息孤岛。

实际上,早在2020年2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就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俗称“全国码”),为各地健康码提供数据支持、服务基础,包括统一的确诊/疑似病例数据库、县域风险等级数据库等,但并没有广泛被用作出行凭证。

笔者认为,实现各地健康码互认,要害是健康码整体规则的全国统一。这方面既不缺技术,也不缺平台,缺的是央地协同、部际协同机制。

健康码“全国统一”还是“因地制宜”,确实是一个需要平衡的抉择。目前的现实是,各地防疫能力及医疗卫生资源参差不齐,一旦暴发聚集性疫情,其处置能力也大有差异。如果健康码全国规则统一,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大跨步迈向上海那样的“外松内紧”防疫策略,一旦“早发现,早干预”出现任何一个漏洞,“针眼大的窟窿就漏进斗大的风”。再加上当地的核酸检测、流调消毒、医疗救治资源薄弱,医疗卫生系统很可能崩溃。

但健康码全国不统一也带来很多问题。据笔者梳理,过去半年来,各地对健康码施加诸多“土政策”:

一是多次重复验证,在健康码之外叠加行程码、流调码等;二是赋码规则不一,一些地方引入时间伴随者等概念,试图将复杂、多变的赋码规则作为当地调控人流量的短期化政策,与健康码鼓励人员安全流动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三是显码规则混乱,有的地方创设了空白码(情况不明)、紫码/橙码(处于防范区但并非隔离区,须进行多轮核酸检测后转绿)、金码(注射过疫苗)等,在高、中、低等级风险之外又为流动人群设置了更多不必要的等级。

为此,笔者呼吁,在中央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各地可以借鉴我国医保基金统筹层级提升的经验,综合考虑本地的经济、医疗、舆情等承受能力,在政策差异不大、管理水平相当的地区之间先试先行,逐步推动健康码规则从市级统一、省级统一、区域城市群统一直至全国统一。具体来说——

短期而言,力争在2022年统一健康码的数据采集标准、赋码显码规则,实现各地区、各部门运营机构的情报互通、数据共享,为“全国码”应用于出行凭证夯实基础设施。

中期而言,在结束公共卫生应急状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健康码规则进行调整,应当组织公共卫生、法学、经济学等专家开展充分论证,必要时还需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并对健康码规则调整适用于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从而限制地方政府滥用自由裁量权,不当限制人员流动,向外地“甩锅”防疫责任。

长期而言,全国各地要向发达地区拉平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快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疫情防控融入社区治理和经济治理中,在健康码规则逐步全国统一的进程中,大幅提高对人员跨区域、高通量、不规则流动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举报/反馈

经济观察报

899万获赞 94.6万粉丝
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资讯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经济观察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